楊瑞勇,郭劍華
(1.重慶市江北區中醫院,重慶 400020;2.重慶市中醫骨科醫院,重慶 400010)
郭劍華為首屆全國名中醫,成都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全國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專家,全國第3、4、5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導師,深耕杏林50余載,研理務精,術業精進,尤其擅長筋傷疾病,主張“內外兼顧、雜合而治”[1],不僅對針灸、推拿、砭木之術造詣深厚,更在方藥領域獨具匠心,現將其筋傷病遣方用藥經驗介紹如下。
臨證強調緊扣病機、立法嚴謹,其傳承創新前人對疾病的經驗,言簡意賅。將頸,腰,膝關節筋傷病病機總結為頸椎寒痰瘀虛四者雜合而病,以虛為本(氣血兩虛,肝腎虧虛),痰濕為標,瘀血貫穿病之始終。腰椎為外以“痹、傷”為因,以“虛”為本,瘀貫穿其中。膝關節為肝腎氣血虧虛為本,痰瘀寒濕阻絡為標。郭師從以上病機中總結出相應疾病的專病專方,力專效宏。
治療疾病要善于突出重點,把握主癥,核心在于在于四診合參。《難經》謂“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圣,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此之論斷,既強調了四診合參重要性,又將每種診法的重要性及難易排序。切診在筋傷診病中既指切脈,也指觸壓筋骨經絡。觸診是骨傷科最具特色而又非常重要的診斷方法,強調通過“手摸心會”以確定病位病性,并判斷其與臨床病狀的相應關系。提倡將四診合參結果與生化影像學相結合,增加診斷的準確度,實現療效的最大化和用藥安全的統一。臨床中經常會出現舌脈相背、脈癥相異的情況,故應四診合參,必要時要舍脈從舌,或舍癥從脈。
用經方療疾應方證相對,隨機識變,隨證加減,同時把握治法方藥的統一,搞清組方機理,不斷擴展經方的適應證,掌握經方的新功效。強調的“熟讀經典,博覽醫籍,師古不泥古,傳承創新,忠于臨床,勤于實踐”。痰飲上阻清竅頭暈,用苓桂術甘湯和澤瀉湯。腰部酸痛怕冷用腎著湯、身痛逐瘀湯、當歸拈痛湯、大秦艽湯、黃芪桂枝五物湯、獨活寄生湯、還少丹等,只要方證相合,只用原方。明確方根、藥效,則可隨證加減組合,如頸舒湯即系黃芪桂枝五物湯、桂枝加葛根湯、芍藥甘草湯、苓桂術甘湯加減組成。
上肢病:桂枝、桑枝、伸筋草。《神農本草經》謂桂枝具有“利關節”作用,為溫經散寒、通脈和營常用藥。桑枝能祛風濕,利關節。伸筋草祛風散寒,舒筋活絡。三藥合用能通關節之血脈,散病結之寒凝,伸不展之經絡。且桂枝、桑枝藥力升散向上,善治上肢關節疼痛等疾患。
下肢病:獨活、牛膝。獨活辛溫,歸腎膀胱經,具有散風寒、祛風濕、止痹痛作用,治療風寒濕痹、腰腳疾病、四肢不仁等癥。而牛膝功效逐瘀通經,補肝腎,強筋骨,通利關節,引血下行,《醫學衷中參西錄》言牛膝“善引氣血下注,是以用藥欲其下行者,恒以之為引經。”故善治腎虛腰疼腿疼,或膝疼不能屈伸,或腿痿不能住地。兩藥配伍,善治下肢諸肢節疼痛。
腰肌勞損:桑寄生、狗脊、肉蓯蓉。熟地為滋補腎精第一藥,但較滋膩,若運用不好,易閉門留寇,致痰濕聚集。《本草綱目》謂“肉蓯蓉補而不峻,故有從容字號,《本經》謂主五勞七傷,補中,除莖中寒熱痛,養五臟,強陰,益精氣,婦人癥瘕。”《本草匯言》謂“肉蓯蓉養命門,滋腎氣,補精血之藥……此乃平補之劑,溫而不熱,補而不峻,暖而不燥,滑而不泄,故有從容之名。”《黃帝內經》云“腰為腎之府,轉援不能,腎將憊矣”。腰部酸固疼痛,均入腎經,具有補肝腎,強腰膝,祛風活血功效。桑寄生、狗脊以治腎虛腰背強急見長。《本草正義》言狗脊能“溫養肝腎,通調百脈,強腰膝,堅脊骨,利關節,而驅痹著,起痿廢……功效甚宏……且溫而不燥,走而不泄,尤為有利無弊,頗有溫和中正氣象。”所謂“腎得補則筋骨有力,不致痿痹而酸痛矣。”
手足肢寒涼:黃芪、桂枝、白芍、當歸。為黃芪桂枝五物湯去生姜、大棗加當歸,養血活血作用增強,對氣血不足、血脈不和的肌膚麻木不仁,手足不溫尤為適宜。
肢體麻木:黃芪、桃仁、紅花。由補陽還五湯簡化而來,功能益氣活血通絡,遵王清任”元氣既虛,必不能,達干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成疥”之論,從因虛致瘀立法,即氣虛血瘀。治療氣虛血瘀所致肢體經絡失養之麻木疾病,黃芪用量大于桃仁、紅花,立意為氣行則血行,氣足則血活。
肩背病:秦艽、防風、羌活。秦艽辛散苦泄,質偏潤而不燥,為“風中之潤劑”,前人認為其“主宰一身之風,三痹必用之藥”,凡風濕痹痛,筋脈拘攣,骨節酸痛,無論新久,均可配伍使用。羌活去太陽百節之風疼。防風為諸風藥中之軍卒,尤善治療肩背疼痛。
三藤:海風藤、絡石藤、雞血藤。藤類藥物可通經入絡,有祛風濕、止痹痛、舒經活絡之功,長于治療肢體經絡疾患。雞血藤養血活血舒筋,絡石藤清熱通絡止痛,海風藤祛風除濕通絡,三藤合用可養血通絡、祛風除濕、清熱止痛、養通結合,可用于因風濕熱邪所引起的肢體疼痛及麻木等。
三草:透骨草、伸筋草、舒筋草。透骨草辛溫,《本草綱目》謂“活筋骨一切風濕疾病攣縮”。伸筋草《滇南本草》謂其“治諸風、風濕癥,……手足麻木,痿痹不仁,筋骨疼痛,濕氣流痰,癱瘓痿軟,風濕痰火”。舒筋草《本草綱目拾遺》言能“去風,疏經活血,健筋骨,通絡脈。治損傷,痹證,麻木”。三藥合用,能改善中風后肢體運動失靈、拘攣疼痛等病癥。
對于久病入絡,頑固性疼痛的疾患,可用土鱉蟲、全蝎等蟲類藥物以搜剔經絡。
郭師涉足杏林50余載,在筋傷領域內造詣深厚。其筋傷學術思想值得進一步深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