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敘利亞,導彈在天上飛,足球隊若無其事地繼續訓練。我們對抗非瘟與之相比似乎不算什么,畢竟那是要出人命的,我們只是出豬命,所以我們完全沒有必要驚慌失措。非洲豬瘟來得兇,擊昏不少人,以至于我們把未來的發展放在了一邊,在非洲豬瘟下養好豬,當下與未來應并重。
1.戰略:面對現實——提升生物安全標準,打持久戰。
2.戰術:必勝信心——全面檢測,可防、可控、可凈化。
3.焦點:重點發力——由點到面,逐步凈化。
4.裝備:借力紅利,升級裝備。
5.管理:提升管理,降低成本,跑贏豬周期。
6.發展:不抱怨,不恐懼,不分心,在風雨中奮勇前行。
7.同行:相互支撐,友好同行。
8.共生:未雨綢繆,共筑行業生態。
疫情全球蔓延,有效疫苗尚未面世,這反而是行業升級的好機遇;優勢企業利潤高,相對差的企業利潤低,養豬行業高利潤離散度說明行業仍有很大的優化空間;利潤差異的深層是管理、價值理念和文化的差異。
利潤差異背后是成本差異,成本差異背后是生產水平差異,生產水平差異背后是技術差異,技術差異基于裝備差異。從過去開放式散養和粗放飼養,到現在集約化封閉式飼養、全空氣過濾,我們需要不斷使設備向自動化、智能化方向發展,但這意味著極大挑戰。
有能力的企業還應向深層次看,管理優化讓我們成本下降、效率提升,這是企業的競爭實力。創新能力差異、人才結構差異、機制有效性差異背后是價值理念和文化差異。
一個行業的發展是有階段過程的,從初生到持續發展與不斷完善直至成熟,這是傳統的手工勞動到工業化生產,再到自動化、標準化、智能化的過程。我們要面對這樣的現實:行業成熟度與行業利潤成反比,行業越成熟,利潤率越低。優勢企業利潤不斷降低但高于平均利潤,而弱勢企業利潤會在某一關鍵點持續下降。
2006年高致病性藍耳病是很多養戶的退步時間點,2018年的非洲豬瘟更是一次洗牌,很多企業已經把生物安全、生產方式升級到國際先進水平,沒有能力升級的企業則是重大的受傷者。非洲豬瘟稍稍穩住之后,行業從業者的資產是優質的,裝備是先進,效率是高的,管理是完善的,成本是低的,這時就進入到極度過剩期的狀態。豬養好了,反而我們利潤低了,這是行業發展趨勢。
非洲豬瘟的到來,或許將使豬周期后延一年,而沒有疫苗支撐,非洲豬瘟防控任重道遠。今年進入10月份之后,從北向南新一輪的非洲豬瘟的流行,給整個行業帶來了更嚴峻的挑戰,幸存者將遇到超強紅利期,遠遠高于上一個周期。非洲豬瘟后,豬周期將會平緩,由于極度過剩,將進入漫長的低利潤期。
11月3日新聞,美國農民田園牧場難以為繼。美國農業是我們向往羨慕的標桿,現如今其盈利能力卻難以支撐家庭生活,“窮得過不下去”。這就是行業成熟之后所面臨的巨大挑戰。美國農業企業申請破產,不是豬養的不好,而是養的都一樣好,并且造成充足與過剩,其表面是高度依賴債務的經濟模式,而深層是行業生態不良。當前中國汽車制造業的汽車質量越來越好,成本越來越低,同樣面臨生存艱難的問題,它的死結即過剩,但問題實質是行業生態不支撐企業持續發展。中國的養豬業需要借鑒思考,中國養豬業有可能同樣擱淺在行業生態上。
所以在非洲豬瘟下養好豬,不僅要防控非洲豬瘟,更關鍵的是構筑良好的行業生態。養豬企業必須考慮三個問題:1)同行之間如何相處,有無競爭?與誰競爭?如何競爭?2)我們期望未來的中國養豬業如何共存?如何構建養豬生態?3)行業共同的難題:從資本到人才、從技術到管理、從效率到成本、從利潤到價值輸出,行業能為社會做怎樣的貢獻?養豬業需嚴以自律,友好同行,爭當三好企業,重塑商業文明。
(本文根據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閱,如有出入,以專家本人意見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