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麗 王勛業 董馬云
摘 要:課題重點從中學校本文化現狀、校本文化的主題聚焦和理論探索、校本文化內涵及結構特點、校本文化的模式構建、校本文化的價值評估、愛的教育理念引領學生成長、校本文化研究的輻射與推廣七個方面進行校本文化的建構和價值研究。課題開發了校本文化產品,構建了校本文化模式,豐富了師生校園文化生活,提升了師生的文化自覺;校本文化的價值得到了較好的體現,經驗得到有效推廣,社會各界給予高度評價;基本實現了預期研究目標,推動了學校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校本文化;文化基因;文化模式;文化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將其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他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1]。
湖南省衡東縣歐陽遇實驗中學(以下簡稱我校)是一所由愛國美籍華人黃彰任先生無償捐建的涉外學校,又是一所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有著厚實的辦學歷史文化。捐資建校人一生波瀾壯闊,成就豐功偉績,為教育和醫學發展做出無私奉獻與巨大貢獻。我校是愛的結晶,是黃先生偉大精神在衡東土地上結出的碩果。這種愛流淌在我校每一個人的血脈里!我校本身就是一個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事例,具備從國際視野建構特色校本文化的優勢,有著得天獨厚的地域文化。我校地處洣水河與湘江的交匯處。洣水發源于炎帝的安寢福地炎陵縣,湘江是一條充滿愛意的河流,湘域文化和炎帝精神文化滋養著我校師生。我校毗鄰歐陽海烈士陵園,歐陽海英雄事跡口耳相傳,歐陽海英雄文化陶冶著人們的心靈。共和國元帥羅榮桓、抗日名將羅芳珪、新文化運動女作家陳衡哲、“兵工國寶”李侍琛,他們都誕生和成長在衡東這片沃土上,他們的人生軌跡和輝煌業績,都閃耀著衡東的燦爛文化的光華。
依托這些資源,我們力求創造富有個性、特色鮮明的校本文化。
一、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我們開展研究活動的基礎理論思想,這就要求課題研究既要有全局觀念、系統思維,又要依靠教師、學生和家長;既要搞好環境的物質文化建設,又要加強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設;既要融入社會文化建設的大環境,又要彰顯自身的特色。
2.生活教育理論
著重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和創造能力。生活教育主張以“生活”為中心組織課程與教學內容,陶行知強調“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學校即社會”等[2]。我們的校本文化應堅持生活教育理念,突出文化的生成性,熏陶功能,讓學生在文化的浸潤下實現自發的人格、品格、氣質的生成,在充滿文化氣息的環境里,在生活化的文化浸潤中實現教育的育人功能。
3.大教育觀
教育是一個多樣的、開放的、綜合的大系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指出“每一個公民享有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自由地取得學習、訓練和培養自己的手段”。我們的校本文化既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終生學習能力,又要注重培養學生在人生所處各種場所獲取知識、提升品格和風度的能力。
4.文化基因理論
“文化基因是決定文化系統傳承與發展的基本因子,其核心內容是凝結在一個民族語言文字系統中,升華為哲學核心理念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需要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基因”。文化基因包括大背景文化基因和獨特性基因。對學校而言,就是對已有的優秀文化通過傳承來延續,學校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要充分挖掘文化大背景下獨特的“文化性”,做到既有傳承又有創新,既符合大背景文化規律、時代特征,又具有鮮明的“自我”特色。
二、目標與內容
1.研究目標
依據校本文化的基因挖掘校本文化潛在資源,開發校本文化產品,構建校本文化模式,規范校本活動模式,豐富校本文化內涵,豐富師生校園文化生活,提升師生的文化自覺,從而實現文化育人,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之高質量發展目標。構建校本文化的模式,從而給其他學校提供可借鑒的校本文化建設模式。
2.研究內容
(1)時代背景文化研究。文化規律研究、教育規律研究、傳統文化研究、新時代特征研究。
(2)中學校本文化現狀研究。校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現狀調查分析;預設中學校本文化的目標;提出緊密結合本校的“校本文化”構想。
(3)校本文化的理論探索。基因文化理論研究、校本文化模式及評價體系理論探索。
(4)校本文化內涵研究。校園物態植入校本文化基因的研究;學校制度強化校本文化基因的研究;鄉土特色融合校本文化基因的研究;師生情感融入校本文化基因的研究;涉外特色生成校本文化基因的研究。
(5)校本文化的模式構建。建設物質文化、建構精神文化、創建制度文化、塑造產品文化、打造活動文化。
(6)校本文化的評估體系構建。校本文化體系構建、校本文化價值實證方法探索。
(7)校本文化的主題聚焦:愛的教育理念引領學生成長的探究。明確愛的教育理念對教師素質的要求;研究愛的教育對學生成長的影響。
(8)校本文化研究的輻射與推廣。校本文化研究的輻射;校本文化研究的經驗與成果推廣。
三、研究結論
1.校本文化研究與構建要充分挖掘基本文化基因
校本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園林式的校園環境營造了美麗、健康的文化環境,陶冶學生的情操,產生了積極影響。校園文化公約、教室文化制度、寢室文化制度等的制定,規范了學生的行為文化,有助于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學習、生活習慣。
文化立魂,精神立校。精神文化建設是重中之重。它可以通過引導師生的行為、心理,使其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思想引導和人格塑造,進而產生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感染力。它深層影響著全校師生的理想、信念、意志等,對于形成開拓進取、團結有序、和諧寬松的育人環境無疑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我們在構建和研究我校的校本文化時,我們就深入挖掘了我校的精神文化基因。
我校辦學歷史不久,卻有著得天獨厚的辦學文化資源和背景,挖掘與提煉出湘水愛之精神文化、歐陽海愛民精神文化、捐資建校人愛國精神文化、鄉村書院人文精神文化,等等。這些文化基因,是構建愛的辦學思想和形成愛的辦學文化的堅實基礎。
2.以校本文化為引領構建辦學理念,促進學校辦學思想的形成
我校以湘水愛之精神文化、歐陽海愛民精神文化、捐資建校人愛國精神文化作為校本文化的重要基因,引領制訂了“愛國、團結、勤奮、創新”的校訓;建構了“自覺覺人、學人氣質、國際視野、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提出了“以德育人、與愛同行、敬業博學、追求卓越”的教師專業發展理念;凝結出“良心是教育的根基和靈魂;努力就是優秀,進步就是成功;與學生做朋友,做學生的靠山”的學生管理理念;創建了“共建秩序是基礎,抓制度創設與制度落實;共創效益是橋梁,抓教育與教學質量提升;共享快樂是歸宿,突出快樂工作與和諧共事;行政職能定位是關鍵,行政人員做好服務員、聯絡員、戰斗員、指揮員”的教師管理理念;構建了“國家課程是基礎,選修課程是翅膀,校本課程是補充”的課程文化;形成了“愛是智慧教育的源泉”的辦學思想。引導教師立足于學生生命的個體,追求學生個體成長的和諧;要求教師應尊重學生,力行真愛,讓校園充滿愛和智慧。
3.依據文化基因構建精品校園文化產品
精品校園文化產品是校本文化發展的恒久閃光點,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我校構建了道路文化、樓宇文化、文明公約文化、廉潔文化、黨建文化、國學文化、校訓文化、雕塑文化、幸福教室文化、文明寢室文化、詩詞文化、楹聯文化、書法文化等精品校園文化產品。這些文化產品豐富了校本文化內涵,有助于學生滋養良好品德,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
4.依據文化基因構建活動文化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明確“綜合實踐活動是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轉化為活動主題,通過探究、服務、制作、體驗等方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跨學科實踐性課程”。
實踐創新是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之一。校本文化的建構和價值研究中取得的成果應及時轉化到教育教學的實踐中去。學校規劃和推動系列文化活動,開展校園科技文化節、校園藝術文化節、校園體育文化節、校園社團成果展示文化節、校園美食文化節等精品校園文化活動,以活動為載體,在活動中沐浴文化,生成文化。堅持以文化化人,以文化育人,將學校打造成師生共同成長的文化場,讓校園文化在學校、教師和學生層面上呈現出一種文化氣質、文化品位、精神感召力,進而形成全面性、穩定性、持續性的校本文化模式。
5.構建校本文化價值評估體系
(1)調查數據分析。從2018年到2020年,課題組進行了中學校本文化的建構和價值研究,我們選取初中年級的100名學生為調查對象,從愛國主義意識、文明禮儀意識、行為習慣養成、學習和生活的意志品質、文化活動現狀、校園文化建設等角度,針對課題實施情況展開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在課題研究實施期間,學生的思想意識明顯改善,愛國主義意識、文明禮儀意識得到增強和提升。他們的良好衛生行為習慣基本養成,文化活動越來越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越來越充實。他們正接受校園文化的熏陶滋養,和諧陽光、積極向上的校園環境氛圍已經形成。
(2)建立價值評估體系。在課題實施期間,根據課題組的分析研究調查,設立了校本文化價值評估標準。
四、成果與影響
1.理論成果豐碩
專著——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王勛業的專著《愛與教育智慧》。該著作獲得了湖南省首屆教師隊伍建設“雙百工程”優秀著作獎。
論文——課題組成員撰寫了18篇課題相關論文,公開發表或出版的有17篇。
校本教材——開發校本教材《黃彰任傳奇人生》,主要從拼搏、感恩、愛國等方面介紹黃彰任先生波瀾壯闊的一生,以此培養學生的拼搏精神、感恩情懷和愛國思想。
2.得到領導專家的高度評價
學校優美的校園環境,陽光和諧的校園氛圍得到了專家領導的一致肯定。
均衡教育迎國檢衡東檢查組在我校檢查時,在彰任路轉角處遠遠看見走在前面的一名身著校服的學生在沒有發現領導的情況下,自覺彎下了腰,撿起地上的一片紙屑。檢查小組組長、鄭州大學副校長許秀峰感慨說:“你們的學生習慣很好,文明素養很高,養成教育很好!”
2020年衡陽市文明辦領導來我校進行文明校園驗收。衡陽市機關工委工會主席、文明校園驗收檢查組組長廖青走進我校時說:“你們學校干凈整潔,文化氛圍濃厚,有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當他們巡查遠航樓時,不時有學生自覺、禮貌地向他們打招呼問好,他們不由感嘆:“你們的學生講禮貌,很陽光。其實不用看資料,這就是文明校園的標本!這就是名副其實的文明校園!全市的文明校園創建可以以歐陽遇實驗中學為樣板。”
3.媒體給予全方位報道產生了良好的反響
《湖南日報》于2019年6月10日刊載了《無邊勝景滿目春——衡東縣歐陽遇實驗中學高質量發展掠影》,中國衡陽新聞網2016年10月15日刊載了《追求卓越攀高峰——歐陽遇實驗中學發展紀實》兩篇文章。《衡陽日報》分別于2019年11月1日刊載了《“護苗·網絡安全進課堂”首站走進衡東》,2019年4月17日刊載了《做一個有廉政情懷的人》,2019年3月26日刊載了《好家風成就好人生》,2018年5月29日刊載了《狀元郎身上的“衡岳文化精神”》等文章。這些文章都產生了良好的反響。
4.多渠道推廣課題成果引發社會關注
(1)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引發社會關注。我校是中國楹聯教育基地、湖南省詩教先進單位、湖南省楹聯教育示范基地、衡陽市楹聯教學基地、衡陽市書法教育基地。校園里多處懸掛詩詞對聯,開辦詩聯講座,舉辦詩聯書法競賽和展覽,成立文峰文學社,出版詩聯文學刊物,師生熱愛詩聯書法傳統文化。學校高度重視,將詩聯書法教育納入課堂教學。教師制訂創建方案,開展系列活動,激發學生興趣,美化學生心靈。
規劃和推動的系列精品校園文化活動,為學生表現自我提供舞臺,有利于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與應用,促進了學生知識結構的不斷完善,營造了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引發了社會關注。
(2)高端論壇的文化講座引發同行贊許。通過湖南省教育家論壇推廣,課題主持人在湖南省教育家論壇上發表《愛是教育智慧的源泉》主題演講,讓更多學校了解我校校本文化的內涵,講座獲得在場同行的點贊。
通過石鼓書院講座推廣。課題組多次在《石鼓書院大講壇·國學講座》發表了《狀元郎身上的“衡岳文化精神”》《家風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之核》《廉政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演講,闡明了中國傳統文化是校本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校本文化的豐富和發展提供了傳統文化支持,讓文化強校之路愈走愈寬。
5.來自關聯人的贊美之詞
學校董事會副董事長美籍華人黃敦鈺女士2019年來學校時深有感觸地說:“現在學校衛生更干凈啦!學生碰到我都會親切地跟我打招呼,向我問好!學校的變化真大!”
學校高247班班主任顏勇感同身受:“校長王勛業曾不止一次勉勵我,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放手,促使學生動起來,以提高課堂效率,要做一個快樂的老師,把工作當生活,在工作中享受。”
學生劉星燦說:“校長總能想我們之所想,思我們之所思,我們都很喜歡他,都稱他為‘男神。”
學生養成的愛校護校行為,使干凈靚麗的校園成為美麗的風景線。自身形成的良好品行和健康人格,讓他們知禮儀,懂感恩,具有集體榮譽感。118班的學生家長宋志強媽媽說:“那個淘氣頑皮的熊孩子漸漸地成為一個懂事、有禮貌、有良好衛生習慣的孩子,各方面都有提升,這得益于學校的教育。”
五、改進與完善
由于研究精力和理論水平有限,在研究過程中,以下問題值得以后進一步深入探討。
(1)校本文化與校園文化的關系怎么厘清。即校本文化與校園文化的聯系與區別。在這一點上,我們的研究還有些模糊。
(2)本土文化基因的挖掘怎樣展開才能體系化。在研究過程中,挖掘出的文化基因較多,課題組“一味求全”的思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體系化的形成,借鑒者需要力戒。
(3)如何避免校本文化價值評估體系的構建中出現的虛擬化和無實證現象。在課題實施期間,學校師生的衛生行為、儀態舉止習慣及思想意識、精神面貌等發生了重大改變,但除了用問卷調查和特寫式鏡頭實證呈現,課題組目前難以將校本文化價值評估體系完全實現量化表達,出現了虛擬化現象。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2]方 明.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課題項目:本文為湖南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中學校本文化的建構和價值研究”(XJK18CJC020)的最新研究報告。《中學校本文化的建構和價值研究》課題組成員:王艷麗、王勛業、董馬云。
作者簡介:王艷麗(1983— ),女,一級教師,研究方向:語文教育教學、校本文化;
王勛業(1967— ),中小學高級教師,特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校園文化建設、教育管理;
董馬云(1978— ),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物理教育教學、校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