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欽顥
【摘要】“區塊鏈+法治”的多方位、多領域應用,能有效提高法治建設,全面促進依法治理。事實證明,“區塊鏈+法治”在行政立法評估工作的應用,取得了顯著成績;“區塊鏈+法治”在行政執法監督中的應用,實現了自動監督、全民參與的良好格局;“區塊鏈+法治”在公證服務中的應用,為弱勢群體、知識產權保護、金融風險防控等提供更為有益的支持;“區塊鏈+法治”在司法訴訟中的應用,可實現證據采集全流程追溯可查,保證公平與公正。
【關鍵詞】區塊鏈? 法治? 多領域
【中圖分類號】D920.4?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0.20.013
目前關于“區塊鏈(blockchain)”的研究中,有學者將其看作是一種巨大的、世界范圍的、不可變更的、分散的,并應用于貿易中的“電子數據表”。還有學者認為區塊鏈是一種全新且基于互聯網的分布式基礎架構和計算范式,通過有序鏈式數據機構實現數據存儲,通過共識算法實現數據更新,通過密碼技術實現數據安全保障。[1]不管是基于何種概念界定,區塊鏈技術均具有數據依賴、數字邏輯、隱匿性、去中心化、不可變性等特征,可以嘗試應用于多個行業領域。
2019年11月,中國司法部召開“數字法治、智慧司法”信息化體系建設應用推進會“區塊鏈+法治”論壇,會議針對區塊鏈技術在法治層面的五個重要場景應用,提出“區塊鏈+法治”應向多方位、多領域發展。區塊鏈作為近10年來的新興技術,其最為重要的兩個特點就是去中心化與可信任,區塊鏈技術在法治領域的合理運用,讓信息能夠被公開獲取,保證數據的真實性,避免數據被修改,進而營造一個可信任的優質環境,同時,去中心化還可以有效保護隱私,提高法治效率。通過“區塊鏈+法治”的多方位、多領域應用,有效提高了法治建設效率。但需要注意的是,區塊鏈自身具有較高的商業性,深受市場邏輯影響,關于區塊鏈技術應用實踐的監管問題則是需要同時進行的。
“區塊鏈+法治”在行政立法中的應用
立法后評估、多維度分析是“區塊鏈+法治”在行政立法中的典型應用。進入21世紀,我國各省市人大法制委員會組織有關機構及人員對其指定的各類規定、條例、法案等進行立法后評估工作,傳統評估工作主要依賴于人工完成,不僅評估效率較低,而且評估內容并不全面,導致行政立法后評估過程中存在評估定位不明、評估主體模式不完善等問題,使得行政立法后評估有著較高的運作成本和一定的風險趨向。
為解決這些問題,單一依賴于人為定性分析和定量評價遠遠不夠,部分地區嘗試采用新技術作為“信任機器”,實現更為精準的行政立法后評估。比如,2018年,江蘇省南京市開始利用區塊鏈技術評估行政立法,并發布《南京市政府規章立法后評估辦法》,轉變人工評估行政立法的局面,促進立法后評估工作朝著規范化、制度化的方向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推進政府立法質量,促進科學立法,提高立法項目的可操作性及實效性。2020年,在廣西司法行政暨黨風建設工作會議上,廣西省提出要積極探索“區塊鏈+法治”“區塊鏈+法律服務”建設,要在立法評估領域引入區塊鏈技術,通過區塊鏈技術與立法工作深度融合,借助強大且高效的數據分析能力,匯總人民群眾對行政立法的反饋信息,從而逐步完善行政立法內容,確保行政立法更加全面化、精準化,糾正行政立法存在的偏執之處。事實上,區塊鏈技術作為一種由代碼構成且能夠在互聯網上運行的創新型架構,被越來越多人認為是一種“法律技術”,即運用區塊鏈技術調取司法、執法等多領域法律實施效果的相關數據,對其進行立法后評估和多維度分析,從而實現全面性評估與科學性評估。事實證明,自區塊鏈技術引入行政立法評估工作,在評估質量、評估效率等多個方面取得顯著成績。
“區塊鏈+法治”在行政執法監督中的應用
共建聯盟鏈、全民自動監督“區塊鏈+法治”在行政執法監督中的典型應用。新時代,我國行政執法監督應著重落實“三項制度”,即將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全面落實。在此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執法機關、執法人員具體運用的問題,應對執法機關、執法人員進行全面行為監督,對故意違法行為應依據規定嚴肅處理。通過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實現自動監督、全民參與的良好格局,從而提高行政執法監督效率。
首先,規范行政執法監督行為,促進執法規范化。在行政執法監督過程中,容易出現行政執法和刑事執行不規范、隨意性強、記錄不全面等問題,更有嚴重的情況也會出現減刑、假釋、暫予監外等方面的違規行為,此時應通過建立“私有鏈”全程固定執法流程,客觀、公正評價執法人員及其執法行為,保證行政執法的公正性。各級執法部門,應利用區塊鏈技術搭建執法信息公示平臺,要求執法者將執法行為、執法結果以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上傳到執法平臺,予以公示,并記錄在案,一旦出現執法不公現象,可以隨時抽調執法記錄予以核對,并且由區塊鏈記錄的數據信息不存在篡改現象,也就避免了主觀故意修改記錄信息的行為,確保形成更為有力的執法監督體系。
其次,將區塊鏈應用到執法部門當中,以此建立聯盟鏈,實現鏈上自動監督。區塊鏈與刑事執行監督相結合,記錄相關活動行為信息,如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的提請、審理、裁定、決定和執行活動等,通過記錄后的分析、鑒定,實現對其的合法性監督。減刑、假釋、監外執行都有著明確的法律規定,引入區塊鏈技術之后,無需再利用人工核查的方式,而是利用區塊鏈技術智能核查,既能夠避免人工核查疏漏,又能夠提高核查的效率,只需由執法人員在線提交申請信息,就能夠自動完成審核批準,既有助于降低司法管理的成本,又能夠遏制司法腐敗現象,確保執法部門在執行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不存在徇私舞弊的現象,有助于肅清執法亂象。
最后,運用區塊鏈實現分布式的共享社區數據矯正,在社區矯正的過程中,需要客觀準確記錄各類信息,如請假銷假,走訪調查、社區服務登記、常規性監管記錄等,這些數據信息較為繁雜,涉及范疇較大,傳統人工方式難以確保記錄客觀準確,而借助區塊鏈技術,由不同的執法節點上傳信息,就會達到全面覆蓋的目的,以請假銷假為例,參與社區矯正的人員在提出請假申請時,請假記錄會被上傳至數據信息庫,并分散儲存至不同節點,在完成請假之后,銷假申請會同步上傳,就不存在故意篡改請假時間、銷假時間的現象,確保信息的儲存更加真實準確。
“區塊鏈+法治”在特殊人群服務管理中的應用
實時性記錄、內外協同管理是“區塊鏈+法治”在特殊人群服務管理中的典型應用。法律上的特殊人群主要是指監獄罪犯、戒毒人員、社區矯正人員,加強對特殊人群的服務管理,是當前我國實現社區建設的關鍵內容,也是進一步提高人民幸福感和獲得感的重要舉措。一般來說,特殊人群服務管理,應加強組織領導,提高各省市轄區范圍內的排查登記和建檔立卡工作力度,促進服務管理,最終達到“應治盡治、應助盡助、應收盡收”的目的。在特殊人群服務管理中所涉及的各項內容,需要較大的人員基礎,工作量相對較大,如果能夠利用先進的數據技術,可能會出現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彌補服務管理運作方式中的不足,減少工作量壓力,提高特殊人群服務管理實效性。具體來說,通過區塊鏈技術對特殊人群進行實時的行為記錄及管理,加強內外協同管理教育。特別是對于戒毒人員、監獄犯罪人員以及社矯人員等,將政法機關等部門與區塊鏈技術充分結合,以構建區塊聯盟鏈,實現對上述特殊人群的信息共享互換,監督其身份信息、日常生活、行動軌跡等,從而為特殊人群的矯正幫扶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持。對一些愿意改過自新、積極矯正的罪犯,通過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能夠對罪犯實現科學的計分考核、行政獎勵等多方面的信息存證固定,從而為罪犯管理提供精準的信息依據,便于執法人員進行規范性執法,更為客觀地進行罪犯刑罰變更。在司法實踐中,上海市就創設了區塊鏈社區矯正特殊人群服務管理系統,借助該系統能夠詳細記錄社區矯正特殊人群的考核分數,允許社區矯正特殊人群登錄查詢計分狀況,了解得分點與扣分點,便于及時糾正自己的不良行為,嚴格尊崇特殊人群管理規定,獲取更多的分數,從而早日完成矯正。同時,隨著社區矯正特殊人群服務管理系統的上線,也讓參與矯正的人員明確矯正方向,準確了解到矯正期間的“可為”與“不可為”,能夠更好地達到社區矯正效果。
“區塊鏈+法治”在公證服務中的應用
公正性服務、跨領域應用是“區塊鏈+法治”在公證服務中的典型應用。公證服務是一項順應民意、惠及民生的重大工作,在“互聯網+”時代,公證服務模式緊跟其后不斷創新,要求積極拓展公證服務渠道,進一步促進公證服務的全面覆蓋。公證服務應體現出公開、公正、透明,并逐步跨越多個層次、領域,為弱勢群體、知識產權保護、金融風險防控等提供更為有益的支持。
首先,應用區塊鏈技術中的公有鏈,力求公共法律服務更加開放和透明。除了涉密的數據之外,通過將公有鏈上的公共法律服務數據記錄公開,以數據共享的方式,實現業務流程的優化,提高公共法律服務的協同效率。目前,區塊鏈技術已經應用到司法公正領域,如為專利權、著作權提供全程的公證服務,利用區塊鏈技術詳細記錄專利權、著作權的轉移。同時,在網絡信貸服務中,區塊鏈能夠詳細記錄每一次交易流水,便于當事人違約時作為證據,為司法審判提供證據支持。與此同時,區塊鏈技術能夠搜集社會公眾的意見反饋、建議投訴,通過匯總這些數據信息,并深入進行分析,能夠有效了解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從而逐步完善我國公正服務的相關規定,更有利于推動公共法律服務供給側改革深入推進。
其次,嘗試構建公證、司法鑒定聯盟鏈,達到電子證據固化、當事人誠信數據共享的目的。目前,《關于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全國知識產權大數據中心”,其中就包括利用區塊鏈技術,建立公證電子存證服務,為當事人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同時,鑒于我國區塊鏈起步較晚,在技術層面、公證應用層面較為初級,要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國際知識產權保護技術交流會,借助國際技術服務與交易網絡,與區塊鏈技術強國達成戰略合作,不斷優化和完善區塊鏈技術在公證服務領域的實踐應用。此外,預計在2021年12月之前,要借助區塊鏈技術打造網絡平臺智能檢索系統,針對侵犯知識產權、制假售假的網絡電商平臺重拳出擊。
最后,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公證工作人員的跨地域、跨領域能力,有效拓展業務生態,提高公證行業數據確權的應用能力及價值。特別是通過運用電子合同、知識產權保護等,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公證機構的生產力。以音樂版權保護來說,就可以利用區塊鏈技術,構建電子數據保管平臺,從而實現音樂版權保護的全流程公證服務。另外,以銀行網絡貸款來說,也可以利用區塊鏈技術為其簽訂和履行提供公證服務,全程記錄交易流水,便于違約時舉證。針對理財、股權類產品還可以公證賦予強制執行效力,從而有效降低金融行業風險。[2]
“區塊鏈+法治”在矛盾糾紛化解中的應用
智能化處理、社會“結節”治理是“區塊鏈+法治”在矛盾糾紛化解中的典型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遇到糾紛打官司,讓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訴訟通道的“堵”,這與訴訟過程中“案多人少”、取證存證等手續繁瑣、工作量較大有直接關系。在2019年的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將“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從而徹底解決社會治理中的“結節”。
一方面,可以運用區塊鏈技術加快訴訟過程進度。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在虛擬世界中產生的爭議頻繁發生,廣州互聯網法院就與各大網絡平臺達成合作,制定了統一的電子證據管理標準,要求網絡平臺為網絡爭議訴訟提供證據支持。與傳統的人工采集證據不同,人工采集證據容易出現證據造假現象,如對證據中關鍵數據信息進行修圖處理、對視頻證據進行剪輯處理。但如果能夠利用區塊鏈技術進行證據采集,只需合作的網絡平臺同意廣州互聯網法院就可通過區塊鏈技術自行完成取證,既降低了當事人舉證的難度和壓力,又避免了當事人篡改證據的風險。此外,借助區塊鏈技術,能夠實現證據采集全流程追溯可查,為保證司法訴訟的公平與公正提供前提。
另一方面,可以鼓勵人們更多進入非訴訟過程解決糾紛,在此過程中也可以利用區塊鏈技術,為矛盾糾紛解決助力。具體來說,進入訴訟過程中,通過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促進糾紛行為上鏈固證存證,輔助糾紛的事實認定。同時,將矛盾糾紛源頭的各類信息實現“上鏈”,對接各類數據,促進電子證據形成,為訴訟執法提供依據。另外,在非訴訟過程中,以仲裁為例,通過構建以5G為基礎的電子證據平臺,實現數據安全傳輸,完成存證電子證據,并且自動取證示證,對需要仲裁的案件進行智能批量處理,更快地實現案件中矛盾糾紛的化解。[3]以山東省青島市仲裁委探索運行的電子證據平臺為例,其是國內首個基于5G網絡切片技術的電子證據平臺,截至目前,已經存儲電子證據超過2.1萬條,未來還會進一步完善和利用。
注釋
[1]鄭戈:《區塊鏈與未來法治》,《東方法學》,2018年第3期。
[2]邵宇:《區塊鏈技術對金融監管的挑戰》,《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17年第4期。
[3]張玉潔:《區塊鏈技術的司法適用、體系難題與證據法革新》,《東方法學》,2019年第3期。
責 編∕肖晗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