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林
抗戰時期,為粉碎日寇利用食鹽對中國的經濟封鎖,曾有過大規模的“川鹽濟楚”,歷經八年全民族抗戰全程,使四川自貢生產的井鹽經陜西漢中而源源運往湖北、湖南等抗日前線。陜西漢中在“川鹽濟楚”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抗戰中的川鹽
四川自貢,以生產井鹽而著稱,有“千年鹽都”之美譽。自貢的井鹽原料均采自千米以下的巖鹽礦,富含各類天然礦物元素,無污染雜質少,純凈品質好,深受國人喜愛。自古以來,川鹽主要銷地為云貴川、陜甘和青藏,也有部分川鹽順長江運抵湖廣、江南。川鹽,尤其是自貢井鹽,歷朝歷代都是朝廷欽點的貢品。
1937年7月7日,日寇蓄意制造了“盧溝橋事變”,中國全民族抗戰爆發,我國沿海一帶相繼淪陷。海鹽作為重要的戰略物資,被日軍嚴密控制。日本不僅控制了我國全部的海鹽生產,而且還切斷了通往內地的鹽運通道,試圖通過“鹽遮斷”,用經濟手段造成全國大恐慌,以助力于侵華戰爭。此前主要靠淮鹽和海鹽的湖南、湖北等省的民眾,苦淡食之慮,憂缺鹽之困,迫切需要川鹽濟銷。為此,國民政府財政部于1938年3月明令川鹽增產,要求自貢鹽場年產井鹽增加300萬擔,比1937年的327萬擔將近翻一番。從1938年1月起,自貢鹽場開始大量起復鹵井增加鹽灶,大幅度提高井鹽產量。當年全年就產鹽456萬余擔,較1937年增產128萬余擔,一舉成為全國的產鹽戰略中心。隨著抗日進入持久戰膠著狀態,川鹽供應區域已覆蓋川、康、滇、黔、湘、鄂、陜、甘、寧、青、藏各地,解決了這些地區數億人口軍需民食的問題。川鹽,真正擔負起“天下糧、天下鹽”的歷史重任,成為抗戰時期最重要的戰略物資。
隨著川鹽的擴產擴能,鹽利也隨之大幅增加,成為抗戰的重要稅源。作為四川產鹽中心的自貢鹽區,在抗戰時期的食鹽增產一馬當先。鹽產量快速增加;鹽稅也急劇上升,其增幅甚至超過了鹽產量的增長。據統計,1938年自貢鹽稅比1937年增長了96%,鹽產量增長40%;1938年到1941年鹽稅增長7.5倍,而鹽產量只增長15%。全民族抗戰期間,自貢鹽稅占川鹽稅收80%以上,而川鹽稅收約占全國稅收的25%之多,為戰時國民政府的財政開辟了充足的稅源。其間,國民政府曾發起抗日募捐運動,短短一個月內,僅自貢鹽商就為抗戰捐款1.2億元。馮玉祥贊譽自貢:“以產鹽雄于西南,而貢獻于國家與地方者,舉國驚甚宏偉”。
二、川鹽的集散地
漢中位于陜西西南部,接川渝,通荊襄,連關隴,地處抗戰大后方,又處于大后方之前沿,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在軍事部署方面,國軍的第一戰區司令部就設在漢中;繼而,還新設立了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漢中行營,由抗日名將李宗仁坐鎮漢中,協調指揮第一、第五、第十戰區的軍民抗戰。同時,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一分校也從河南洛陽遷至漢中,為抗戰培訓中下級軍官??箲鸷笃?,新組建的青年軍206師也在漢中訓練,蔣介石次子蔣緯國在206師616團2營擔任營長。同時,為接納淪陷區高等院校,與西南聯大并肩的西北聯大,也從西安遷移漢中。上萬的淪陷區學子,在這里求學報國。一時,漢中兵力云集,文教昌盛,成為護衛重慶陪都的重要屏障。
除了軍事上的部署,漢中作為抗戰后方的重要門戶,在“川鹽濟楚”上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939年1月,國民政府作出食鹽“民制、官收;官運、民銷”的決定后,在漢中設立了直屬國民政府財政部的鹽務局,負責“川鹽濟楚”的管理調配,并從稅警總團派來一個加強連進駐漢中,加強鹽稅征管,保護“川鹽濟楚”的川陜及陜鄂通道。之后,川鹽即由川陜公路和嘉陵江、漢江水系,源源不斷地運來中轉地漢中,稍作停留點驗后再運往鄂湘等抗日前線。
川鹽濟荊楚,川商聚漢中。川渝鹽商也因利而來,云集漢中,鼎盛時有上千人之多,成為戰時漢中商界的重要力量。他們除了經營鹽業,還涉獵川糧、桐油、豬鬃等戰略物資的經營。整個抗戰中,漢中無形中成了支撐全國軍供民食的物資集散地,成為轉輸“天下鹽,天下糧”的樞紐。日本的“鹽遮斷”陰謀也很快破產。惱羞成怒的日軍,于是對漢中這個戰略要地進行長達數年的狂轟濫炸。據統計,自1938年3月13日,日軍開始空襲漢中,至1944年美國飛虎隊進駐漢中機場止,日軍共出動飛機575架次,空襲漢中地區44批次,投彈達2056枚,死傷軍民千余眾,造成漢中軍民和財產物資的重大損失。
1945年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發布命令,淮鹽及海鹽重新進入湖廣地區,川鹽退入原來的經銷區,大規模的“川鹽濟楚”自此結束;陜西漢中的實業抗戰救國,也就此劃上句號。
作者:陜西省漢中市委政法委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