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星
對“中國元素在動畫片中的運用”研究肇始于上世紀90年代。自本世紀伊始,對中國元素在動畫中的研究人數逐漸增加,研究學者的身份構成漸趨多元化。中國元素在動畫片中的運用研究進入了一個全新發展的時期。有關中國元素在動畫片中的研究多見于論文期刊,專著類型相對較少;但關于中國元素在動畫片中系統研究綜述并不多見。在此筆者系統梳理了從本世紀初始直至現在20年的研究現狀(有研究論文期刊百余篇及其相關專著),從研究者的研究領域、中國元素在動畫中的運用研究的角度與動畫藝術形式以及市場方面給予歸納與總結,并對近20年中國元素在動畫中的運用走向勾勒出一個較為清晰、完整的脈絡。
一、學術界對動畫中的中國元素的關注與探討
“中國元素”代表著中國特有的傳統民族文化精神。“中國元素”屬于一種符號,屬于一種被海內外中華兒女認同的傳統民族文化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國家尊嚴及民族利益的形象符號。這種符號有著具象的文化遺產呈現。中國元素在中國以外的世界各地已逐漸開始運用,國內外各個行業已意識到中國元素的重要性。中國元素逐漸成為時尚潮流。就關于中國元素在動畫中的運用這一專題,藝術學者通過不同視角給予不同的研究與探討,引發了學術界對這一問題的思考。譬如鈕冬艷的《民族風格對動畫電影的應用研究》[1],將其研究視角多元化,總結動畫電影創作的表現形式為:與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相結合;與中國民間故事相結合;與中國傳統戲曲藝術相結合。賈玉平在《以系統思維看動畫藝術中的中國元素》[2]一文中,對中國元素的系統性做了深層次的論述,認為系統思維與中國元素十分和諧,相互關聯,兩者互相滲入,運行井然有序。中國元素有著自己的構成元素,這些元素之間又有著自己的組合結構與組合模式。屈立豐《“中國動畫學派”的名實之辯與當代意義》[3]一文論述“中國性”的問題,試圖在此基礎上擺脫傳統的“革命動畫”的指涉含混狀態而重新構建“中國動畫學派”的概念。李旭在《基于動漫產業的漢唐文化元素研究》[4]一文中認為,傳統元素作為中華文化產業的一部分有著巨大的經濟實力與發展前景;面對傳統元素的保護與展示,傳播是產業動作的重中之重。江秀艷在《中國元素在動畫廣告片中的應用研究》[5]一文中,從中國民樂器、詩詞、曲調等角度論述中國元素在視覺、聽覺間的表現,并以此闡釋其美學價值、經濟價值,探索中國元素在動畫廣告片中的應用意義。
二、中國元素在動畫中的運用研究視角
縱觀本世紀以來關于中國元素在動畫中的運用研究視角,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部分
1.敘事特征分析
楊雪團在《“講好”故事與講“好故事”——中國當代動畫電影敘事模式探析》[6]一文中,從國內外優秀動畫電影入手,通過分析其敘事的結構、情節,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藝術意蘊的傳達等,積極探尋當代中國動畫電影敘事特征。楊成在《試論國產動畫電影之民族化敘事嬗變——以〈大鬧天宮〉與〈大圣歸來〉為例》[7]一文,從敘事主題、敘事視角、敘事空間、敘事結構等四方面介紹影片所建立的多維多線的立體結構。杜曉杰在《中國動畫美學的詩意回歸:〈白蛇:緣起〉論略》[8]中認為,其敘事具有濃郁的民族民間性,是以藝術化的方式實現中國傳統美學的詩意回歸,在敘事美學方面糅雜了傳統民族的敘事體系;在形式技巧上則加入雅俗兼融的內容,展現出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和鮮明的民族氣派。
2.藝術運用媒介
王華清的《動畫設計中的戲曲元素》[9]認為,戲曲作為中國傳統藝術形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文章主要從傳統戲曲藝術的人物造型、服飾、音樂等幾部分的自然結合,來探討動畫創作對中國傳統元素的應用及所形成的獨特的美學風格。王書鵬、王宗香在《山東皮影藝術的數字化存儲及再創作研究》[10]中對山東皮影的藝術特征與數字動畫之間的融合進行分析,并對它的傳播方式、傳承問題進入深入探究。孫平、孫立軍在《多維視野下嬗變的中國水墨動畫》[11]中論述道:水墨動畫作為傳統的藝術手段,從紙絹等物理載體中脫離出來形成一種新的言說方式。水墨于是不再依附于傳統紙上,而變成一種新的有靈魂的生命,活躍在各種媒介上。張博在《“中國學派”水墨動畫的符號表征探究——以〈牧笛〉〈山水〉為例》[12]一文中認為,水墨動畫這種符號象征并非僅僅是敘事層面,更多的是從形式符號到情感體驗的符號象征。文章主要運用美國著名哲學家蘇珊·朗格的符號美學理論,從《山水情》《牧笛》兩部作品來分析中國水墨動畫的獨特符號表征,認為其由情感表征——虛幻的空間、虛幻的時間、虛幻的生活三方面組成;指出水墨動畫能夠獨樹一幟的原因在于造型、音樂、敘述三者完美搭配,從而在更高層次構建起中國水墨動畫的藝術形式。張米勒在《動畫電影〈九色鹿〉中的敦煌壁畫藝術與宗教文化》[13]一文中,把敦煌壁畫的藝術形式帶到動畫這種敘事情節中去,并以《九色鹿》動畫為切入點,從傳統元素、創作背景、宗教神話等方面剖析敦煌壁畫對動畫創作的影響。
3.藝術表達形式
中國當代動畫藝術的表達方式主要以二維動畫、三維動畫、定格動畫為主。陳岳松在《動畫電影〈大魚海棠〉的本土化美學意蘊特征研究》[14]一文中認為,《大魚海棠》乃以本土化美學韻味為基礎,其無論在建筑、服飾,還是色彩運用等方面都充溢著中國傳統文化獨特的美學韻味。林懿在《動畫角色造型設計中的戲曲元素運用研究》[15]中認為,戲曲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早期的動畫角色造型與動作造型;在實踐創作中,戲曲元素與動畫造型發揮各自所長,并靈活地加以創新,從而讓戲曲元素以全新的姿態在動畫中得到呈現。范臻在《傳統美術設計在動畫造型設計中的運用》[16]中認為,傳統元素融入動畫造型必須要從改變其設計理念、創設新的意境、多元化融入、人性化等方面入手,在此基礎上去盡量滿足當代觀賞者的審美趣味。
4.國外動畫中的中國元素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運用中國元素已然成為國際動漫界的一股清流。李剛在《美國動畫電影中的中國元素》[17]一文中,從《花木蘭》《功夫熊貓》兩部影片入手,把美國動畫的中國元素分為中國式敘事、中國式音樂、中國式背景、中國造型、傳統精神、中國風情六方面予以探討。鄧春蓉《美國動畫電影的“中國風”解讀》[18]一文,從中國文化方面進行思考,就美國動畫的“中國風”體現方式、“中國風”辨析等方面對美國動畫給予現象解讀。吳昊在《歐美動畫世界中的中國元素探微》[19]中指出,中國元素在歐美動畫中的融入已經從形似轉變為神似。
三、中國元素在動畫中的運用問題及其前景
中國動畫于20世紀20年代產生,其以1926年萬氏兄弟制作的我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為標志;而新中國成立后的1957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建立則使中國動畫藝術達到了頂峰。20世紀末、21世紀初國產動畫開始出現衰退,外國動畫逐漸在中國開花結果。進入21世紀的第2個10年后,中國動畫開始復蘇、振興。總體而言,我國動畫市場經歷了產生—發展—高潮—衰落—復興的階段。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是動畫創作的靈感和源泉。近幾年來,帶有中國元素的動畫逐漸增多,隨之出現了不少的問題。首先,中國元素在動畫中的運用理論研究相對比較薄弱,對于如何指導中國元素滲透到動畫創作中還缺乏有價值的理論支撐。其次,動畫劇情模式套路化,致使觀眾審美疲勞。
中國作為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大國,有其獨特的文化影響力。中國動畫藝術創作只有立足本土,充分汲取本民族文化的豐富營養,才能走出一條不同于其他國家的道路。而做中國元素在動畫里的應用研究綜述,就是希望創作者回顧歷史,找準其定位,多深入研究“中國元素”的表達方式,立足于傳統,有充足的文化自信,在此基礎上發展創新。我們相信中國動畫市場一定會重振雄風,昌盛不衰。
注釋:
[1]鈕冬艷:《民族風格對動畫電影的應用研究》,《美術教育研究》2019年第18期。
[2]賈玉平:《以系統論思維看動畫藝術中的中國元素》,《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3年第10期。
[3]屈立豐:《〈中國動畫學派〉的名實之辨與當代意義》,《電影藝術》2011年第2期。
[4]李旭:《基于動漫產業的漢唐文化元素研究》,陜西科技大學,2013年。
[5]江秀艷:《中國元素在動畫廣告中的應用研究》,山東藝術學院,2018年。
[6]楊雪團:《“講好”故事與講“好故事”——中國當代動畫電影敘事模式探析》,《四川戲劇》2017年第3期。
[7]楊成:《試論國產動畫電影之民族化敘事嬗變——以〈大鬧天宮〉與〈大圣歸來〉為例》,《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17年第2期。
[8]杜曉杰:《中國動畫美學的詩意回歸:〈白蛇:緣起〉論略》,《四川戲劇》2019年第6期。
[9]王華清:《動畫設計中的戲曲元素》,《電影文學》2009年第19期。
[10]王宗香:《山東皮影藝術的數字化存儲及再創作研究》,《當代動畫》2019年第3期。
[11]孫平、孫立軍:《多維視野下嬗變的中國水墨動畫》,《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9年第9期。
[12]張博、黃永春:《“中國學派”水墨動畫的符號表征探析——以〈牧笛〉〈山水情〉為例》,《藝術研究》2019年第4期。
[13]張米勒:《動畫電影〈九色鹿〉中的敦煌壁畫藝術與宗教文化》,《中國民族博覽》2018年第9期。
[14]陳岳松:《動畫電影〈大魚海棠〉的本土化美學意蘊特征研究》,《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7期。
[15]林懿:《動畫角色造型設計中的戲曲元素運用研究》,《四川戲劇》2019年第11期。
[16]范臻:《傳統美術設計在動畫造型設計中的運用》,《藝術研究》2018年第4期。
[17]李剛:《美國動畫電影中的中國元素》,《現代電影技術》2016年第2期。
[18]鄧春蓉:《美國動畫電影的“中國風”解讀》,《電影文學》2016年第17期。
[19]吳昊:《歐美動畫世界中的中國元素探微》,《普洱學院學報》2016年第32期。
(本文經成都大學·中國東盟藝術學院副教授侯李游美指導)
作者單位:成都大學·中國東盟藝術學院
2019級藝術管理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