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紅
雞非典型新城疫是危害養雞業的主要疫病之一,該疫病可感染不同齡期、性別的雞,對非典型新城疫進行有效預防和治療至關重要。
雞非典型新城疫特征? 雞新城疫病毒為副粘病毒科新城疫樣病毒屬(Avulavirus)的禽副粘病毒I型(APMV-1),該病毒的感染速度較快,感染后在體內的分布較為廣泛,研究表明,病毒可在雞的組織器官、體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得以生存,對雞的腦、脾、肺進行感染和破壞。實驗表明,雞非典型新城疫病毒對消毒劑、日光及高溫的敏感性較高。
雞是非典型新城疫的易感對象,盡管該病可感染不同階段的雞,但在易感性上存在較大差異,兩年以上老雞感染非典型新城疫的概率較低。非典型新城疫病毒的繁殖速度、循環速度較快,一般可在雞感染后24 h內在其口鼻分泌物和糞便中檢測出病毒,于4~5 d之內可擴散感染。
非典型新城疫主要分為速發性嗜內臟型、速發性嗜肺腦型、中發型新城疫、緩發型新城疫,其中,速發性嗜內臟型新城疫發病速度較快,雞發病后呼吸頻率增加,眼、喉部組織呈現水腫性特征;速發性嗜肺腦型新城疫病毒主要侵染肺部和腦部,發病速度和傳染速度均較快,表現為叫聲怪異、食欲不振、產蛋量下降;中發型新城疫感染癥狀為咳嗽但無氣喘,蛋雞產蛋量降低;緩發型新城疫的發病過程較長,病情特征不甚明顯,致死率較低。
防治對策? ①免疫接種:考慮到非典型新城疫能夠感染各個階段的雞,為提高免疫接種效果,需要及早實施免疫,使雞建立局部粘膜抵抗力。免疫接種可采用活疫苗與滅活苗聯合方式,養殖戶應在接種過程中對雞的身體狀況進行觀察,根據雞體內的抗體水平及時進行免疫。為提高免疫效果,可在非典型新城疫免疫接種中實施“五階段免疫+產蛋期免疫”方案:首次免疫以1~3日齡為佳,宜應用Ⅱ系、IV系或克隆株疫苗;二次免疫一般開展于首次免疫后的1~2周,采用VH、IV系或克隆株;三次免疫在二次免疫后的2~3周進行,采用活疫苗與滅活疫苗聯合免疫接種方式;四次免疫宜在雞10~18周齡時,采用IV系或克隆株氣霧;五次免疫主要在雞16~18周齡進行,采用活疫苗與滅活疫苗聯合免疫接種方式。產蛋期免疫接種是指養殖戶根據雞的免疫水平和體內抗體水平進行的補充免疫,在產蛋期免疫工作開展過程中應加強飼養管理,合理調整雞飼料營養比例,按照要求完成養殖環境、器具消毒;②藥物治療:非典型新城疫中的速發性嗜肺腦型疫病對成年雞及雛雞致死率分別為50%和90%,而速發性嗜肺腦型新城疫的致死率可達90%以上。為降低疫病帶來的經濟損失,構建健康的養殖環境,養殖戶應對病雞及時進行治療。另外,不同的養殖環境中,養殖戶也可采用中藥進行治療,中藥治療配方包括生石膏、生地黃、水牛角、黃連、梔子、丹皮、黃芩、赤芍、玄參、知母、連翹、桔梗、甘草、淡竹葉、地龍、細辛、干姜、板藍根、青黛,用量分別為1200、300、600、200、300、200、250、250、250、300、300、250、150、250、200、5、10、150、100 g,將這些中藥磨碎后按照0.5%~1%的比例進行拌料或者煲水飼喂具有較好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雞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基于非典型新城疫對雞健康和養殖環境造成的嚴重不良影響,養殖戶應在養殖過程中加強對養殖環境的管理、科學開展免疫接種和藥物治療,有效保證食品安全和衛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