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蘭
作文需要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是對每位學生語文知識掌握程度和運用技巧的全面檢驗,包括字、詞、句、篇、運用手法、思想境界的綜合考量。但小學生掌握的字詞不是很多,表達能力、理解能力、語言運用能力是很有限的,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著重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寫作興趣進行鍛煉,對學生寫作能力重點培養,為學生日后的文字表達打下堅實基礎。作文教學并不是簡單、機械的教與學,它與閱讀經驗、理解深淺、學生的生活環境、及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有著密切的關系。
一、以閱讀教學為基礎
小學生作文無外乎兩個難題,一是學生不知寫的內容,另一個是不知寫的手法。“所寫內容”可通過作文指導課進行詳細解釋。但“寫的手法”是教學的關鍵,很難一時解決。閱讀是作文的基礎,要做到讀寫結合,在閱讀課文和例文中,讓學生學習和掌握各種寫作方法。對于“怎么寫”,要在閱讀教學中進行逐步引領,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掌握寫作知識和寫作方法。
著名的特級教師丁有寬先生曾經針對閱讀與寫作之間的關系提出過七條規則:
1.從閱讀中學會解題方法,從作文中練習審題、擬題方法。
2.從閱讀中學習歸納中心思想,從作文中練習表達中心思想。
3.從閱讀中練習如何分段表達意圖,從作文中學習模擬和提納。
4.從閱讀中學會區分文章層次,從作文中練習如何安排側重點。
5.從閱讀過程中學會捕捉中心段落,從作文過程中練習如何突出重點段落。
6.從閱讀中學會詞句表述,從作文中鍛煉描寫。
7.從閱讀中學會觀察理解,從作文中表現自己。
我認為,這七條讀寫規律不但揭示了讀與寫的內在聯系,而且揭示了寫作中的兩個方面:一是寫作的思想內容從讀中學習、提煉;二是寫作的表現形式要在讀中學習、運用,這兩者缺一不可。
語文課程中,課文在排序上都是由閱讀到寫作的過程。教師要有序引導學生閱讀、引領學生理解課文所寫內容,讓學生會理解所表達的思想,從中學習到寫的手法。例如:小學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有一篇文章是《月光曲》,在教學中,我便運用由扶到放的原則,讓學生根據《月光曲》中學到的展開聯想和想象試寫自己喜愛的音樂,把想到的情景寫下來。這時他們就能依據印象深刻的歌曲或音樂作品,把帶給他們的想象或聯想寫下來。用閱讀教學作為鋪墊,開創思維,學生寫起作文便有例可仿,在模仿中重新創作,作文的水平就會提高。
二、作文教學重在“導”
老師在教學過程應該以“導”作為主線,貫穿整個教學的過程,在教學中注重引導,用導來促進學習,教師只有導得有法,學生才能開闊視野、運用所學的寫作方法寫出豐富多彩的生活畫面。
1.從命題入手,誘導興趣。
為提高寫作效果,教師要在命題上做文章,力求有所突破,避免命題死板、成人化傾向,命題要能引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有興趣。俗語有云:“好題一半文。”恰當的作文題目能開拓學生視野,激發思維,讓學生做到有感而發,有話可寫,有情可抒。反之,命題“假、大、空”,會使學生無從著手,難以達到真實的水平。如:《×××的啟示》,這樣的命題就比較籠統,是成人的思維,學生很難把握主題,難以深層次地挖掘和概括出有內涵的內容,寫起來很吃力,寫出來的作文往往也都流于簡單的敘述和膚淺的感嘆。如果改為《我和同桌的故事》《我家的變化》等這樣具體的作文命題,就能和學生的日常生活接近,學生既喜歡,又有話說,很容易就會有感而發地寫出好文章。來源于真實生活內容的命題,能叫學生找到作文的興趣,使學生作文有的放矢,內容也會非常豐富,文章也就生動多了。
2.聯系閱讀,指導寫作方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教學中,教師要側重教授解決問題的手段。如:在教學小學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盼》一課時,讓學生通過分角色朗讀4~15自然段抓住文中關于描寫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描寫的關鍵語句,不斷品讀、體味文中“我”期盼穿上新雨衣的急切、渴望的心情,并學習課文中運用的修辭方法,體會作者如何把文章內容寫得具體、生動、形象。為了讓學生學以致用,課堂中讓學生根據本課中所學到的關于描寫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描寫的方法,結合生活中與父母所發生的事完成小練筆。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主人公的切身理解,又可以在寫作中借鑒。這里,教師的“導”重在指導學生抓住細節描寫,把文章寫得生動、具體,同時注重指導學生在作文時審題、明確文章中心、挑選合適材料、統籌安排布局等。
在審題方面,常見的方法有:限制語審題,如《發生在暑假里的一件事》限定時間范圍;中心詞審題,如《快樂的游戲》要寫出高興、喜歡;比較性審題,如《課堂趣事》《我做的傻事》,要分清事件性質,教師要教給審題方法,學會辨析,使之達到正確審題,避免跑題。
在選材方面,教師要選擇意義突出的真實事物,借以表達真情實感。生活經歷越豐富、越獨特,選材也就越新穎,寫出的內容就越生動、精彩。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努力開拓學生的課外生活,教會學生開闊視野,通過課內向課外轉變,使學生選擇的寫作題材可以與現實生活體會相呼應,學生作文內容也就實現了生活化。如作文《我喜愛的一樣事物》,在生活中學生所喜歡的事物很多,但如果選擇平平淡淡的事物,就不能夠表達出真情實感來,教師適當地引導學生到真實生活中去尋找,關鍵是尋找事物與自己的感情聯系,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喜愛之情,作文素材也就隨處可尋了,寫作目的也就達到了。
在寫作方法方面,要教導學生運用范文中的寫作方法。因為教材在課程安排上是有目的性的,所以閱讀的重點訓練項目,也是寫作的重點訓練項目,教學要做到讀寫結合,必須使學生不僅會學,而且會用。如:觀察環境,展開想象。教師依據季節特點,描述三個雪天的情景,引導學生發揮想象:(1)雪花漫天飛舞,上下翻飛,揚揚灑灑。(2)孩子們在雪中嬉笑打鬧。(3)孩子們堆起各種各樣冰雪造型。這三個情景都是學生經歷過的,學生想象起來很容易,利于提煉內容,利于掌握寫作方法,充分發揮想象能力,在寫作時就會有理有據,有法可依了,就不會產生東拼一句,西湊一句的現象。另外,指導寫作方法時,不是教條地灌輸,而是要學生自我突破,自己從寫作練習中提煉。如小學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作文《多彩的活動》,在教學時我出示學生曾參加過活動的圖片,激發了學生的寫作熱情,讓學生再現參加活動時的場景,回憶當時整個活動的場面,做到“面”的描寫,再回憶活動中印象深刻的具體人物或項目,做到“點”的描寫,因為學生有了親身經歷活動的體驗,這樣就會選擇他們所經歷的素材有感而發,同時做到點面結合的寫作方法。
3.緊扣內容,引導思維。
有了方法,并不等于就能寫好作文。作文是向外輸出信息,那么信息從哪里來呢?有些學生一寫作文就感到恐懼,覺得無內容可寫,因此需要引導學生在接觸大自然和社會中擴展知識面、開拓眼界,逐步培養他們以正確積極的心態觀察和體驗生活,從而豐富寫作內容。學生寫文章,首先需要有想法,心有所思,筆下有法,才能寫得切題。如寫《我喜歡……》是要講講愛好,比如爬山、戲水、體育運動……緊接著,引導學生說出為什么喜歡這些。然后指導學生,把開頭和結尾融會貫通,首尾呼應,完成這篇作文,這樣學生的思路會活躍起來,能動腦筋去想象。
學生通過教師的“導”把題目理解清楚了,并引發興趣,得以在生活中找到素材,確定寫作思路,認真謀篇、選材,學生會寫出層次清晰、中心突出的作文。
作文教學方法不拘一格,但“萬變不離其宗”。不管運用哪種,根本是為提高學生的自我表述能力;教會學生關注生活細節、體會生活快樂、了解生活多樣、感悟人間百態。教師要充分整合環境、資源、素材、學生的特點各方面因素,選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做長期的研究、探索、有所創新,逐步提高作文教學的效果。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