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傳承的重要載體,屬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最為寶貴的記憶財富。就現代博物館而言,積極開展非遺檔案管理工作,需要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社會職能、傳承職能、保護職能,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作為工作基礎。本文針對上述內容展開研究,分析在“互聯網+”背景下,當代博物館在非遺檔案管理工作中呈現出的特點,總結博物館非遺檔案管理工作在日后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博物館 非遺檔案 “互聯網+”
一、博物館非遺檔案工作在“互聯網+”背景下的特點
(一)保護工作進一步延伸和擴展
任何一所博物館都需要具有一定質量和數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檔案,這是開展非遺業務及其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對博物館而言,尤其是非遺博物館,其中保護的各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非常豐富,主要包括:傳承人檔案、項目檔案、資料、道具、非遺實物等,這些顯性檔案非常重要。同時,博物館內還有傳承人記憶檔案、口述檔案、表演藝術申遺檔案以及傳統手工藝檔案等,這些屬于隱性檔案。在“互聯網+”背景下,大部分非遺博物館從業人員通過整理、收集非遺隱性檔案和現行檔案,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播和傳承奠定堅實基礎,并最終達到服務社會的目的。
非遺衍生品屬于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播、傳承工作的一項成果。在當今“互聯網+”時代,很多非遺衍生品都可以充分展示出研究、保存、教育等諸多功能。以南京云博博物館為例: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以獨特創意設計出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命力的云錦屏風服飾擺件、掛軸圍巾框、畫框、錢包以及披肩等數十個不同品種的非遺衍生品,有效推動了南京當地的經濟發展,并且展現出了博物館內藏品的真實價值。
(二)非遺檔案管理向數字化發展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文化館、檔案館、博物館等諸多公共文化機構均使用紙質記載或者影像記載等傳統方式記錄并保存非遺檔案。物質載體具有不同形態載體,組成材料也各不相同。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博物館非遺檔案保護工作正式進入到數字化發展階段。新時期,非遺博物館需要盡快發揮出非遺實物檔案天然的資源優勢,積極進行非遺檔案信息化、數字化保護。合理運用多種信息平臺和新聞媒體對非遺文化資源進行記錄,展現出非遺保護工作和傳承工作的動態性,將相關信息內容更加高效地傳播給大眾。[1]
非遺數字博物館需要容納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資源,保證網絡環境優良。因為非遺檔案信息在進行收集的過程中,不會局限在某一地區的資源項目,需要包括非遺傳承人,不同地區、不同傳承狀態。因此,很多學者、專家針對非遺項目展開相關研究,最終研究成果表明,設計并研發非遺衍生品,能夠有效實現非遺博物館走向多元化,有助于建立起多形式、多層次、對話式、虛擬式、開放式、全新式非遺檔案信息體系。
(三)博物館非遺檔案管理工作逐漸多元化
近年來,我國博物館非遺檔案服務領域始終處于擴張狀態中,其服務內容極為豐富,服務方式與日俱增。部分國內非遺博物館在近幾年正式啟動“互聯網+”和大數據模式的非遺記憶工程,積極建設非遺數據庫,進一步幫助大眾了解非遺文化。通過高科技積極保護非遺文化資產,對場館內的各項非遺檔案和其他類型的非遺資源進行保護。因為博物館此前主要以保護非遺檔案工作為主體,工作內容相對單一,主要依靠博物館內工作人員展開工作。基于“互聯網+”時代,服務者群體擴張為非遺觀眾、非遺志愿者、非遺傳承人等各種不同群體。這種多元主體可以為非遺檔案保護工作提供多種有效保護舉措,并且工作重點并不單一。
(四)非遺檔案保護工作者角色定位不斷調整
對于檔案保護工作而言,其傳統意義是一種靜態資料保護模式,當博物館檔案信息在查閱、傳播、使用時,會受到這種保護方式的局限。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活態屬性,所以廣大文博工作者必須對傳統檔案保護方式作出調整,逐漸淘汰被動的文獻收集模式,將單純的文獻保存者、收藏者轉化為文獻采集者、文獻制作者、文獻尋訪者的一體化角色。[2]
在我國,博物館需要承擔起非遺資源建檔責任,在“互聯網+”背景下,需要和社會各類機構展開密切的聯系,與個人團體展開深入合作,為大眾便捷享受文化資源提供支持。
二、“互聯網+”背景下博物館非遺檔案管理工作現存問題
(一)重視非遺申報,輕視保護工作
就目前而言,我國現有的博物館在執行非遺檔案保護工作期間,存在一種普遍現象:更加重視非遺檔案申報環節,在一定程度上忽視非遺檔案保護工作。該現象產生自非遺博物館內工作人員對于檔案的認識出現偏差,由于非遺檔案和官方檔案不盡相同,在其利用和保存期間會存在很多不可控因素,同時非遺博物館是部分非遺項目的責任保護單位,對非遺檔案分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起到保護作用,但往往僅滿足或停滯在項目申報階段,在項目申報成功之后,對其后續的工作不甚重視,工作不到位。
(二)非遺檔案管理工作方式落后
各種非遺檔案保存機構并不善于運用非遺文化資料,各政府工作部門保存的非遺檔案資源大多不會對外公開,這種情況也給博物館系統性、全面性開展非檔案保護工作添加了不少難度。博物館缺少非遺資源共享意識會造成財力、物力、人力上的重復和浪費,同時也會使館內非遺檔案資源更新不及時,非遺傳承人和非遺研究者在工作過程中會遇到很大阻礙。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方法落后
大部分博物館執行檔案保護工作的根本目的不僅是更好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也是讓非遺活態傳承下去。在信息部門內存放的資料想要活態傳承下去,需要互聯網線下、線上的環境共同作用。信息檔案只有同時存在于互聯網線上、線下環境中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彰顯出自身的社會價值。互聯網線下環境主要是指庫房、展廳等。實體展示線上環境主要是指在網絡上的虛擬環境。在互聯網線下活動中,大部分非遺檔案產品研發,宣傳教育等活動會以實體展覽形式出現在公眾面前。互聯網線上環境中還有特種攝像技術、立體顯示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三維圖形圖像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可以利用這些技術構建起非遺檔案并展示給大眾。
(四)非遺文化資產知識產權意識落后
將知識產權作為出發點展開分析可知,非遺檔案屬于特殊文化資源,同時又具備知識產權屬性。在整理、收集、分析檔案的過程中,需要明確這種特殊文化資源的歸屬權和所有權,明確知識產權屬性。在分享檔案資源過程中,需要追求互利共贏,與此同時,還需要具備知識產權意識。在“互聯網+”背景下,各種文化資源都具有非常多的傳播途徑,并且傳播速度日益加快。怎樣保證傳播主體變得更加多元化,這對非遺檔案工作者業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館內工作人員需要認真對待這項工作。
三、博物館非遺檔案問題處理辦法及應對策略
(一)加強非遺文化傳播
博物館文博工作者需要構建起非遺資產文化體系并建立儲存系統檔案的工作意識。要扭轉非遺檔案保護工作中存在的重視申報工作、輕視保護工作的問題,積極為非遺檔案進行申報,其中主要包括:檔案編輯、檔案整理、宣傳推廣、檔案教育研究、檔案開發等相關環節。博物館在挖掘非遺檔案文化價值、歷史價值、使用價值的過程中還需要將檔案進行文本化處理,便于在互聯網媒體上傳播。
(二)開展合作,分享非遺資料
在博物館中,非遺檔案數據庫的建立需要以會議檔案信息為基礎,需要加強和檔案館、文化館、圖書館與其他博物館之間的合作關系,進一步推動非遺檔案文化資源共享。最近幾年,我國各地非遺檔案管理單位展開強強聯合,有效實現了非遺文化檔案資源共享發展目標,為我國非遺檔案國際化發展及后續階段利用奠定堅實基礎。博物館內檔案部門和文博場館需要充分發揮出各自職能優勢,一起承擔非遺保護檔案的職責和使命,既能夠提升工作專業性,同時又可以保證非遺文化資源的共享整合。非遺文化資料具有不唯一性,只有更多地和外界進行分享才可以不斷豐富非遺文化內容。
(三)大力發展非遺文化,拓展宣傳渠道
博物館要主動推進非遺檔案在“互聯網+”背景下的宣傳進度,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平臺構建全新的非遺文化宣傳體系。博物館組建宣傳網站是一項必須工作,非遺博物館可以適當對社會公眾開放更多非遺資源,同時積極收集整理各個地區非遺檔案活動。在線下,非遺檔案工作者需要仔細核實、甄別、掌控網站內容的完整性和真實性,定期上傳有關研究成果,及時準確更新站內相關內容,推出QQ群、微信群等溝通功能較強的社交工具,充分發揮其精準簡潔的特點。如博物館可以適當推出微信傳播工具,使線上、線下的信息資源互為補充,進一步激發非遺傳承人、廣大觀眾、非遺志愿者參與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熱情,滿足不同觀眾對非遺文化的多元化要求。
(四)合法發展非遺文化,明確所有權歸屬
在我國,中央和地方均有明確的非遺法律法規保護條例,用于指導非遺檔案保護工作。但是非遺文化資源檔案所有權和使用權方面依舊不夠完善,需要在后續階段進一步明確并細化內容。在博物館管理運營階段,需要和非遺傳承人、非遺文化檔案分享者、傳承者、創造者進行各種模式的合作。在博物館進行非遺檔案傳播、傳承、保護工作期間展開合作,一定要明確非遺檔案最終使用權和最終所有權。在非遺檔案文化資源使用期間,博物館還可以利用文化傳授形式體現出非遺文化資產的重要性。鼓勵非遺傳承人及時進行商標注冊并申請會議專利等,防止部分網絡侵權行為出現。
四、結語
綜上所述,博物館檔案管理工作實現網絡化管理目標過程中依舊存在一些問題,博物館要想有效處理這些問題,就要進一步加強館內檔案管理工作隊伍建設,不斷壯大這支隊伍,制定標準明確的文物檔案管理規定,構建起非遺文化資源數據庫,合理利用多種信息交換平臺,完善各種檔案保護舉措。如此才可以使博物館檔案管理工作向網絡化管理發展,更好地推動博物館非遺檔案管理工作的開展。
參考文獻:
[1]潘彬彬.“互聯網+”背景下博物館非遺檔案工作探討[J].檔案與建設,2019,361(01):49-51.
[2]謝紹軍.“互聯網+”背景下博物館信息化服務研究[J].文藝生活·中旬刊,2017(5).
(作者簡介:李艷陽,男,本科,遼寧省朝陽博物館,中級,研究方向:文物保護)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