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琴

2016 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報告中指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自此,全社會掀起一股學習工匠精神的浪潮。緊接著,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進一步明確了“工匠精神”的培育和發展,在工作中要求大力弘揚“工匠精神”。2019 年國務院發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其中在第三條和第十五條均提到工匠、工匠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視角下,人才強國戰略取得非凡的成效,對工匠精神的踐行是高職院校教育培養的必然趨勢。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培育高質量的會計技能型人才,滿足社會需求和會計職業成長需要,已經成為高職院校必須應對的問題。
古語云:“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最重要的它是一種職業精神,最早來源于古代的工匠大師。大師們為了獲得滿意的作品,不斷的雕琢、改進工藝和技術,甚至不惜十年磨一劍,追求細節完美。工匠精神是一種價值觀,適用于各個領域,在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尤為重要。
一、工匠精神的內涵
(一)敬業。敬業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之一。孔子主張,人在一生中,要始終“執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要求人們做事要嚴肅認真,不怠慢;臨事要專心致志,不懈怠;加強自身修養,保持恭敬謙遜的態度。敬業是從業者基于對職業的敬畏和熱愛而產生的一種全身心投入的職業精神狀態,對待工作,要樹立牢固的的專業思想;要有強烈的事業心,盡職盡責;要有勤勉的工作態度,腳踏實地;要有旺盛的進取意識,不斷創新;要有無私的奉獻精神,忘我工作。
(二)精益。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一種“少而精”的理念,它可以用于一種思想的描述-精益思想,以社會需求為依據,最大限度的為企業謀求經濟效益的一種經營管理理念;它可以用于一種生產方式的描述-精益生產,以滿足用戶需求為目標,力求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不斷創新的資源節約型生產方式;它可以用于一種有效事物的描述-精益企業,是精益生產沿產品價值流方向的擴大和延伸,致力于產品的價值創造。正如老子所說“天下大事,必做于細”,精益是從業者對每件產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職業品質。
(三)專注。專注就是專心注意,精神貫注,是內心堅定并且著眼于細節的耐心、執著、堅持的一種精神,是“大國工匠”必須具備的精神特質。“術業有專攻”,選定行業,專注于專業,靜下心來,心無旁騖,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不斷的積累經驗,成為研究領域的“匠人”。在中國早就有“藝癡者技必良”的說法,如《莊子》中記載的游刃有余的“庖丁解牛”、《核舟記》中記載的奇巧人王叔遠等,無一不強調了專注的力量。
(四)創新。“工匠精神”還包括著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創新內涵。創新是民族發展的靈魂。古往今來,熱衷于創新和發明的工匠是世界科技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工匠,如倪志福、郝建秀等,他們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改革開放以來,“漢字激光照排系統之父”王選、“中國第一、全球第二的充電電池制造商”王傳福、從事高鐵研制生產的鐵路工人和從事特高壓、智能電網研究運行的電力工人等都是“工匠精神”的優秀傳承者,他們讓中國創新重新影響了世界,是他們不斷的在實踐中創新、創造,為世人留下寶貴的財富。
二、會計專業學生培養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一)工匠精神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中國制造業要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需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激發從業者的積極性,提高就業者的創新性,使制造業延續旺盛的生命力。在大智移云時代,會計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7年,德勤財務機器人問世,基礎核算工作取而代之,效率之高,令業界驚呆。在經濟長期發展的過程中,會計作為一項基礎工作,隨著智能化、信息化的不斷發展,傳統的核算型會計人才已經無法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未來的會計人才必然是具備財務會計、管理會計、信息技術等知識的復合型人才,立足會計崗位,拓寬學習領域,尋求工作中的不斷創新。“工匠精神”正是提倡敬業、精益、創新,精準把握會計準則,創新管理手段。在時代發展的不斷推動下,高職院校培養會計專業學生,要適應時代的需求,緊跟企業的需求,培養學生工匠精神,做復合型會計人才。
(二)工匠精神是個人發展的必然要求
會計工作要求每一位從業者,堅守職業道德,熟練應用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嚴格遵守工作流程,填制和審核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編制會計報告,每一個環節,都要精細認真,環環相扣,一絲不茍的完成整體經濟業務核算。隨著財務機器人的出現,大部分基礎核算工作會逐漸被機器人取代,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的就業壓力會逐漸增大,因此,對于工匠精神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能夠懂得基礎核算工作,又能夠精通于管理工作,具備較高的職業技能水平,扎實的職業精神,以此適應社會的發展。
(三)工匠精神是高職院校育人的終極目標
根據企業需求調查,用人單位希望員工具備扎實的專業能力,良好的職業道德,敬業的職業精神。這與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一致,在著力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優秀的職業品質,在畢業之后,走入工作崗位,獲得用人單位的認可,同時,也是對高職院校培養水平的認可。高職院校作為人才培養基地,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踐行“不忘初心,牢記育人使命”,致力于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弘揚工匠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提高技能為抓手,重視學生品德修養,堅定育人終極目標。
三、會計專業學生“工匠精神”培養路徑
(一)氛圍上營造工匠精神,思想上引導工匠精神
高職院校培養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具有良好的社會責任感,有一定的創新精神,能夠勝任工作崗位的復合型會計技能人才。這些目標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一方面,可以通過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職業幸福感,在走廊、宿舍、操場、圖書館等校園各個地方,宣揚行業工匠精神作品,時時刻刻激發學生專業敏感度;另一方面,通過各種文化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工匠精神的創設中。通過校園技能節活動,展示學生精湛的專業技能,讓學生樹立專業自信,個人自信;通過企業名家進校園,開展講座、論壇,讓學生真切感受匠人品質,樹立目標,向匠人目標前進;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激發學生興趣,在活動中創設情境,讓學生主動探索專業領域的匠人品質,營造職業成就感。
(二)教學中培育工匠精神,實踐中踐行工匠精神
高職院校應該創設條件,鼓勵教師下企業鍛煉,提高實踐能力。在教學活動中,通過言傳身教、引領示范,吸引學生專注力,培育工匠精神;采用現代學徒制,引進企業一線師傅,能工巧匠且經驗豐富的兼職教師,補充教師隊伍,引領教師整體技能提升。教師在課堂活動中,按照會計職業標準來要求學生,把握會計準則的嚴謹性,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讓學生能夠對會計專業有整體認知,從入學開始,能夠有清晰的職業夢想,并付諸于實踐,以獲取助理會計師為第一目標,輔之以“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不斷的夯實專業知識體系。在實踐教學環節,通過軟件操作、手工模擬,更直觀的將理論教學內容以實物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一步一步踐行工匠精神,領會職業風采。
(三)課程中貫穿工匠精神,行動中融會工匠精神
高職院校通過不斷的優化課程設計,與工匠精神進行融合,從課程開設上提高工匠精神認識,在課程內容上潛移默化滲透工匠精神,讓學生不斷的領會工匠精神的內涵;在進入專業領域的學習,以工匠精神的職業品質要求學生的行動,做事嚴謹、一絲不茍。在培育人才的過程中,始終以匠人精神貫穿始終,要求學生具備誠實守信的職業品質,堅持準則,塑造積極向上的會計誠信文化;在職業素養的培育中,將文化素質、專業能力以及專業知識三者之間協同發展,不斷提高學生對于會計專業的認知,培育學生求真務實的匠行精神,在行動中融會工匠精神。
四、結語
“重要崗位靠專才,關鍵時刻靠匠才”。工匠精神是民族前進的強有支撐,是實力發展的強有動力。高職院校作為培育復合型技能人才的搖籃,要堅守初心,不忘育人之本,營造文化氛圍,加強學生職業精神培育,在教學中培育工匠精神,利用校園、課堂、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時時刻刻踐行工匠精神,以人才培養為目標,不斷地創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水準。
(作者單位:寧夏財經職業技術學院)
基金項目:2017 年度自治區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項目名稱::“ 現代學徒制+工匠精神 ”引入《基礎會計》課程改革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