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光榮
膽囊位于人體的右上腹,附著于肝臟的下面,主要功能是儲存和濃縮膽汁,被大家形象地稱為膽汁倉庫。人一旦進食,膽囊就會收到信號,儲存在膽囊內的膽汁就會排出,參與食物的消化與吸收。
膽汁中的主要成分為膽固醇、膽色素、鈣鹽等,這些成分特別是膽固醇過于飽和時,容易在膽囊內析出沉淀而引起結石。各種導致膽囊內的膽固醇含量過于飽和與膽汁淤滯的因素,如膽囊收縮功能低下,長時間飲食類型為高脂、高糖、高膽固醇,或慢性炎癥,等,均可誘發膽囊結石。資料表明,膽囊結石與遺傳因素、喜靜少動、高脂飲食、肥胖、性別及膽囊感染引發的慢性炎癥有關。目前,每10人中就有1個膽囊結石患者,且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的膽囊結石發生率更高。
膽囊結石典型癥狀就是膽絞痛。但不痛不等于無癥狀!
膽絞痛常在進食油膩食物后或午夜前后發作,持續15~60分鐘,伴胃腸道反應(如嘔吐等)。除膽絞痛外,膽囊結石的不典型癥狀更為常見,但因其表現為右上腹隱痛、腹脹和消化不良,往往被患者誤認為胃腸不適,在體檢時才發現結石的存在。還有的人因為膽囊蒂部和頸部比較寬闊,結石不會卡,如果結石不多,就可以一直與人“和平相處”。因此,這類結石也被稱為靜止性結石。
膽囊結石本身不可怕,但它的存在引發的并發癥卻“很要命”,比如結石堵到膽囊頸部引起急性膽囊炎,堵到膽管引起膽管炎,堵到膽胰管交界的下方引起膽源性胰腺炎。
應該說,膽囊結石“大有大的問題,小有小的問題”。較大的膽囊結石通常不會引起急性疼痛,甚至可以沒有任何癥狀;因為大的結石不容易卡在膽囊管,也不容易掉到膽總管里面。但大的結石引起膽囊癌的機會較多。較小的膽囊結石容易卡住膽囊管,引起急性膽囊炎;也比較容易掉入膽總管,引起膽管結石,或者膽源性胰腺炎。因此,小結石不一定是好事,大結石不一定是壞事。
一般來說,不大不小的結石(0.7~0.8厘米)容易卡在膽囊管內,引起急性膽囊炎,從而產生相關癥狀。特殊情況下,更小一點的結石容易掉入膽總管內,引起膽管炎和胰腺炎的癥狀。
膽囊結石的治療方案需根據結石、膽囊、患者全身狀況等因素綜合評估后制定。理想的治療順序依次為:觀察或藥物治療、保膽取石、膽囊切除。
觀察一項長達15年的隨訪研究發現,在膽囊結石患者中,只有20%的患者出現癥狀,80%的患者可終身無癥狀。當然,這個隨訪結果定義的“癥狀”為膽絞痛,而更多的膽囊結石患者常表現為消化道不適。現實生活中,一部分膽囊結石患者其實已經在不知不覺中進行著“觀察”,只是隨著科技進步及體檢的普及,越來越多的患者知曉自己患了膽石病。對于確實無癥狀、結石進展緩慢、發生并發癥風險小的患者而言,定期隨訪是最佳方案。
保膽取石膽囊功能良好、取石后膽囊結石復發可控、能承受再次手術風險的結石患者,保膽取石是較為理想的治療方案。其最大的難點在于預防結石的再發,因此,與膽石成因相關的研究成果對保膽取石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一般而言,以下幾類患者可行保膽取石治療:膽囊位置、大小、形態、功能正常,輪廓清晰,膽囊壁厚<4毫米,膽囊收縮功能良好者;單純性膽囊結石,數量少,大小適中,未合并膽總管結石,近期無膽囊炎急性發作者;無上腹部手術史、肝硬化等病史者;有明確保膽意愿者。
此外,從事特殊行業者(如飛行員、航海員等),備孕女性,以及合并其他慢性疾病者(如高血壓患者,糖尿病患者和肝、腎功能不全者等),即使膽囊結石無癥狀,仍應預防性地進行保膽取石術,以絕結石進展的后顧之憂。
膽囊切除對于急性膽囊炎、癥狀反復發作、膽囊無功能或者功能較差、結石數量多、癌變風險高的患者而言,膽囊切除是首選治療方案。它不僅可避免膽囊結石的再發風險,還能徹底解除并發癥的危險“警報”,可謂標本兼治。
膽囊有濃縮、儲存、排空、調節膽道壓力、分泌和吸收功能,膽囊切除后對人體最大的影響是膽汁無法消化油性食物,容易出現脂肪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