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君
“連片耕種就是好,涇渭分明沒計較。田好管來水好調,機械作業效率高……”在湖北省沙洋縣,這是許多農民的心里話。種了幾十年地的肖家新,對此感受很深。肖家新是毛李鎮三坪村一組的村民,以前家里承包的9.6畝地被分成了26塊,地塊太分散,水利設施跟不上,收成上不去。
三坪村擁有耕地2070畝,人均兩畝多。20世紀80年代,按照距離遠近、土質肥瘦、水源優劣等因素平均分配土地,每戶至少分到4塊地,最多的一戶有30塊地。在沙洋縣,三坪村的情況并非個案。全縣耕地塊數達107.7萬塊,戶均8.7塊,每塊地約0.88畝。
為破解耕地細碎問題,在農民自愿的前提下,三坪村從1997年開始啟動土地“按戶連片耕種”工作,歷經5年,形成按戶歸并集中耕種的方案。
“村里以小組為單位,將土地集中起來劃成4至6個大片區,每個片區分為6至8個小片區,并保證每個片區有1口塘堰,每戶不超過兩塊地。”三坪村黨支部原書記杜龍兵介紹,分田以抓鬮方式進行,戶主簽字確認,登記上冊,報農村經管部門備案。
此后,三坪村的農業生產面貌為之一變。村民自行投資150萬元打井。每家每戶派人義務出工,共修成59條機耕道,總長兩萬多米。
三坪村的做法在沙洋縣得到了推廣。2015年,沙洋縣整體推進了“按戶連片耕種”模式。截至2018年年底,沙洋縣“按戶連片耕種”面積達到129.98萬畝,連片耕種率達92%。
在曾集鎮萬里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大型播種機、無人噴藥機、自動篩米機等農業裝備一應俱全。“我現在流轉承包了2000多畝地,2019年有60萬元純收入。”該合作社負責人付曉軍說。
付曉軍是曾集鎮萬里村人,他于2011年返鄉創業,到2015年承包的土地面積達到了500畝。“因為不是連片耕地,播種、收割等大型設備無法進入小田塊操作,小型裝備既耗時又耗力,當時沒有精力再擴大種植面積。”如今,曾集鎮的土地流轉費從每畝100元升至700元。盡管如此,付曉軍卻愿意擴大規模,“連片耕種之后,水稻種植成本至少降了三成。此外,擴大規模后還不需要額外增加勞動力。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合作社,目前,我們合作社已有177戶社員。”
如今,沙洋縣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率已達88.5%,176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成長起來了。
橋河村是拾回橋鎮最早發展蔬菜產業的村。2005年,原橋河村和原雙陽村合并為現在的橋河村,但原本分散的土地并沒有集中。村民各干各的,蔬菜生產規模上不去。推行“按戶連片耕種”后,地集中了,橋河村的蔬菜種植規模很快也增加了近3000畝。
2007年,拾回橋鎮按照“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成立沙洋橋河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鼓勵農民做大做強蔬菜產業。
在橋河村的帶動下,目前,拾回橋鎮已有3家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擁有冷鏈物流、食品加工等企業,拾回橋鎮初步形成了供應、生產、加工和銷售于一體的蔬菜產業鏈。
“現在全縣有128個農業品牌,形成了‘南漁北果中間菜的農業產品格局。”沙洋縣委書記劉克雄介紹,沙洋縣還將大力發展優質稻、再生稻、高油酸油菜等產業,形成規模效應,打造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