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池波
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帶來了全面而深刻的影響,農村產業融合面臨新的挑戰。近期中央和地方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疫情防控的應對措施,對穩定農業生產、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揮了重要作用。面對疫情影響,如何堅持底線思維,在轉危為機的實踐中實現農村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這是今天我將要和大家討論的主題。
一、高度重視疫情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影響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鄉村振興特別是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引擎和實現路徑。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提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2015年12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國務院2015年〔93號〕),5年來,各地不斷探索農村產業融合的模式,總結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規律,成效顯著。然而,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對農業農村特別是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帶來新的挑戰,產業融合主體、融合載體、融合動能、融合政策出現了許多新情況,迫切需要研究。因為時間關系,今天我主要分析新冠疫情對農業、農產品加工業、鄉村旅游和農村電子商務等農村產業融合載體和平臺的影響。
(一)疫情對產業融合基礎農業的影響
疫情對農業的影響既有宏觀層面的,也有微觀層面的。據統計,受疫情影響,2020年第一季度農業總值比上年同期下降3.2%,創歷史新低。疫情期間,種養殖業發展滯緩,部分農產品滯銷。特別是疫情對湖北農業的影響尤為嚴重,疫情帶來的“后遺癥”,遠遠超出預期。潛江小龍蝦、宜昌蜜桔、隨州香菇、監利大米、恩施茶葉等湖北名優產品滯銷嚴重,農民工就業和農民增收受到雙重擠壓。
(二)疫情對產業融合載體農產品加工業的影響
一是加工企業原料供給不足。疫情防控期間,各地農村普遍采取斷路、封村措施,嚴禁外來人員和車輛進村,嚴禁本村人員出村,導致農時耽誤,種子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供應不足,肉蛋奶等產品積壓,種養殖鏈條和再生產循環被打斷。種養業發展滯后造成農產品加工企業原料供給不足。二是加工企業日常經營受阻。“加工缺貨、用工缺人、生產缺錢”的問題比比皆是。
(三)疫情對產業融合主體鄉村旅游等第三產業的影響
農村第三產業受疫情影響最為嚴重。一是疫情防控期間,休閑農業、觀光農業、體驗農業等項目全部停業。休閑農業、農家樂等收入基本為零,城鄉旅游消費基本為零。二是疫情期間“一刀切”的防控,導致鄉村旅游在春節黃金期間全面停業,據國務院研究中心農村部葉興慶估算,有700萬涉足鄉村旅游業的農戶收入面臨下降。
(四)疫情對產業融合平臺農村電子商務的影響
疫情對實體經濟發展帶來巨大沖擊,但農村電商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疫情防控中,人們的互聯網思維進一步深化,農產品接入電商平臺,實現網絡銷售、線上買賣的模式深入農民心中。可以說農村電商開始進入快速上升期。互聯網+農業、“直播帶貨”等如火如荼,農村電商發展極大促進了農產品銷售和農民增收。
二、在疫情防控中著力推進農村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
當前,在科學精準常態化防控態勢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必須充分發揮農業在產業融合中的基礎作用,農產品加工企業在產業融合中的帶動作用,農村第三產業在產業融合中的聯接作用,農村電商在產業融合中的促進作用,政策支持在產業融合中的保障作用。
(一)切實發揮農業在產業融合中的基礎作用
一是抓緊抓實稻谷、小麥、玉米、大豆等主要農產品生產,提升農業對國民經濟的保障能力,在保障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中強農惠農利民。二是全面保障農業生產資料市場穩定供給。支持飼料、肥料、包裝材料等農資企業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盡快復工復產,保障農業生產需要。三是重視養殖主體產能恢復,引導養殖業轉型升級。四是加強對湖北農業發展的支持。三點建議:一是提振全國消費者對湖北制造、湖北農產品的信心,暢通湖北農產品銷售渠道,穩定農業產業鏈供應璉;二是呼吁全社會放下歧視和偏見,高度重視湖北農民工到各地的就業問題,及時出臺專門針對湖北農民工的就業反歧視、就業機會保障,救濟金補貼等相關政策;三是常態化組織“謝謝你為湖北拼單”、“搭把手、拉一把”等援鄂抗疫公益行動,最大限度消除疫情對湖北農業發展的影響,補齊疫情期間全國農業發展的湖北短板。
(二)積極發揮農產品加工業在產業融合中的帶動作用
一是幫助加工企業抓緊復工復產。已經復產的,加快產能恢復;尚未復產的,要制定復工時間表,確保在正常生產經營季節實現復產。二是培育壯大加工企業,支持農副產品精深加工,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三是針對加工企業和生產基地用工需求,鼓勵本地企業、各類合作社吸納農民工就近就地就業。
(三)充分發揮農村第三產業在產業融合中的聯接作用
疫情期間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農村第三產業損失嚴重,隨著疫情防控形式的好轉,鄉村旅游等產業客流量逐漸恢復。經此疫情,鄉村的獨特價值得以體現。一是積極發揮農業的生態旅游、觀光休閑功能,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打造各具特色的鄉村旅游板塊,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二是進一步深化農業與體驗、教育、康養等產業的深度融合和跨界經營,不斷豐富農村產業業態。三是深入挖掘各地文化資源,以文化鑄就三產之魂,為休閑農業、鄉村民宿、觀光體驗等產業賦予更多文化內涵,形成鄉村文化競爭力。
(四)持續發揮農村電商在產業融合中的促進作用
發展農村電商是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現在,手機己成為廣大農民的“新農具”,互聯網己成為助力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設施。建議:一是對農村電商進行統籌規劃。在“育主體、暢渠道、強服務、優環境”等方面精準施策,提升農村電商的持續性、開放度和共享水平;二是加強農村電商相關配套設施建設。有效整合農村地區資源,優化電商發展所需要的軟硬件環境,在公共服務、人才培訓、技術支撐、融資優惠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五)有效發揮政策支持在產業融合中的保障作用
進一步優化完善農村產業融合的人才、土地、資金等政策體系(人、地、錢、),拓寬農村產業融合的發展空間,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提供政策保障。一是人才支持。主要是大力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一懂二愛”三農工作隊伍,大力培植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農民。二是土地支持。除了深化三塊地(農用地、宅基地、經營性建設用地)改革外,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前提下,如何通過村莊整治、土地整理等方式將節余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優先用于發展鄉村產業項目上,如何探索適合農村產業發展需要的供地方式等。三是資金支持。構建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支持保護體系和產業投融資機制。特別是加快推進涉農金融改革創新,支持金融機構開發“戰疫貸”、“復工貸”等信貸產品,推廣農村產業鏈金融模式,加大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金融支持。
促進農村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探索各具特色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之路,提高農村產業抗風險、抗疫情的能力,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農村工作的重點,更是農民增收致富的關鍵。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