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明
一般來講,鄉村在經濟上是低效的,是分散的,但是在這次防疫中,鄉村發揮了極大的價值。
疫情發生在農民工返鄉過年的春節期間,2.9億總量的農民工中有將近1.7億都面臨著返鄉、流動,人口比例高達80%,為了防止疫情的擴散,各省市鄉村也進行了封村的舉動,這一舉動很好地防止了疫情的傳播,鄉村還承擔城市的蔬菜食品等日常供應。
這次疫情,鄉村經濟受到嚴重影響,蔬菜、莊稼都爛在地里,畜禽銷售困難,農民工也都閑置在農村里無法出去打工,但相比城市的旅游業、餐飲業來講,鄉村的經濟相對比較遲鈍,影響不十分敏感。疫情將催生和加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巨變,筆者認為疫情后會進一步加速向大城市集聚的速度,城鎮化巨變加速鄉村徹底萎縮和轉型,農村經濟發展思路急需重新調整!
一、疫情后城鎮化會加速發展
1.不準確的城鎮化率。我國城鎮化率目前公布為60%,由于城鎮化率統計大都從城市單向調查居多,同時農村惠農政策加大,不愿暴露人口流失等因素導致我國的城鎮化率統計極不符實。根據筆者全國各地調研和抽樣調查,大量的鎮區空心率一般在50%,鄉村人口大部分只剩下30%。真實的城鎮化率應該在65~70%。呼吁國家和各地通過電信部門長期監測掌握準確的數據。
2.瀕臨解體的鄉村。鄉村大都60歲以上的人在務農,中青年都出去打工也不會種田了,近兩年婦女和兒童也被農二代接走了,連村干部都很難選齊。鎮鄉萎縮,大部分面臨衰敗和空心。村莊凋敝,50%瀕臨解體和死亡,城鎮化已經發生了巨變。少量的老人使用比較大的村莊基礎設施是極不經濟的,這就需要加速城鎮化了。
3.85%才是城鎮化的平衡點。學界普遍把70%作為我國城鎮化的拐點,但是根據實際情況預測,同時參考日本城鎮化率94%的發展模式,我們判斷80%才是我國城鎮化的拐點,逆城市化也只會在大城市郊區山清水秀之地出現。
4.國家將加速向中心城市集聚。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求實雜志上發表文章,指出未來新型城鎮化方向會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集聚,不再強調大中小城市小城鎮協調發展,城鄉將進一步兩極分化,這次疫情將加速這個分化。
5.中西部市縣發展沒有動力。很多市縣域的人口在流失,縣域經濟也遇到了巨大的挑戰,之前招商引資吸引的產業都紛紛流向的產業發展帶。中西部地區市縣急需加速把鄉鎮的人口和產業集聚到縣城,縣城是最佳的集聚點。縣城的房價往往3000~ 5000元/平方,門檻比較低與鄉村自建房差不多,及早應對,穩固產業,爭搶人口,加速賣地,管控規模,減量提質,縣城打造特色鎮。振興鄉村不如振興縣城。
6.大部分鄉鎮將面臨徹底萎縮。“小城鎮大戰略”面臨巨大的挑戰。全國選取兩批3600多個全國重點鎮大部分沒有發展動力,405個全國特色小城鎮也停滯不前。鄉鎮衰敗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規律,需要把全縣鄉鎮集中統籌處理,加速把鄉鎮人口產業集聚到縣城。事實上鄉鎮的干部早已經把他們家安在縣城了。未來鄉鎮人口會很少的,這么少的人呆在鄉鎮是更加不經濟的。
7.加速鎮改鄉的減量發展。小鎮改鄉,過去都是鄉改成鎮,現在鄉鎮將減少建設,加強服務和管理,小城鎮又改回了鄉一級的管理。反對鎮并鄉、撤鄉并鎮,這還是一種過去用城鎮帶鄉村的理念。一些城鎮化率比較高的地方已經提前顯現這些情況,如黑龍江農墾、山東濱海地區、四川邊遠地區。
8.都市圈的縣和鄉鎮將迎來快速發展的機遇。大鎮融城,一部分發展大鎮面臨融入和重構,一些發達地區的小城鎮這規模的已經完全融入產業集聚區城市群了,他們的發展面臨徹底的融入和城鄉重構。北京在發展新市鎮,山東發展新興小城市,南方在試點鎮級市,城市群里的小城鎮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二、城鄉空間呈現城聚鄉散的新格局
伴隨著城鎮化的變化,縣域城鄉結構也發生了巨變,縣域城鄉空間加速向縣城集聚。
1.中西部城鄉空間呈現“城聚鄉散”的新趨勢。集聚的縣城(營造活力特色):縣城是行政、商業和文化的有機生命體,還將持續發展。鄉鎮人口要主動集聚到縣城,鄉村的文化隨之融入城市。全力做大縣城,打造低門檻生態城郊,承接鄉鎮轉移人口。一部分中西部縣城萎縮向特色鎮發展。
萎縮的鄉鎮(突出管理服務):管理和服務鄉村是未來鄉鎮的主要職能,鎮區未來會剩下全鎮10~15%的人,對于平均兩三萬人口的鄉鎮就是兩三千人。50%小城鎮都會回到鄉的管理功能。鎮改鄉成為一個發展趨勢,鎮區減量提質,貴州鎮村聯動、黑龍江鎮場合一都是好的探索。
消亡的村莊(雕刻精美村居):90%的村莊都會解體和消亡。鄉村振興不是村莊振興,散居和莊園將是的新的形態,村改居,有村無莊,散戶,多采用生態恢復修復,空心宅院就栽樹,注重特色保護村落。山東提出打造精美村居,抓住了重點。
2.城鄉三生空間顯現“緊湊的城鄉,恢復的生態,整合的田園”的新格局。城鄉未來生活緊湊,生態恢復,縣集聚,鎮消亡,鄉服務,鎮村聯動。鄉村衰敗是件好事,鄉村不是衰敗,是自然發展。鄉村衰敗說明城市發展,說明自然生態發展。德國不發展農業,所以鄉村非常美。宜都的例子
3.發達地區(中心城市,城市群)鄉鎮融入區域。發達的縣在改市,都市圈的縣和鄉鎮將迎來快速發展的機遇。發達地區的城鄉空間將向城鄉融合,一心多點,網狀結構趨勢發展。
4.鄉鎮是鄉村振興的最基本單元。村莊瀕臨解體,很多管理職能和公共服務的都轉移到鄉鎮來了,以鄉鎮為治理單元更符合實際情況。鄉鎮無論從規模、地域面積、管理職能都是落實縣域鄉村振興的最為經濟、高效的單元,村莊沒法實現鄉村振興。
三、農村經濟產業重點將向縣城集聚
全國的產業已經向大的區域產業集群集聚。縣域經濟產業流失衰敗,面臨巨大的挑戰,縣域經濟產業抱團取暖,八九十年代所形成的村村冒煙陣陣點火的鄉鎮產業面臨生死和重新發展。到了必須徹底把鄉鎮企業統一集聚,精準定位,轉型發展了的時候了。
1.傳統鄉鎮企業不再適合本地發展。大多數傳統鄉鎮企業難以為繼,鄉鎮用地貌似便宜,各種基礎設施建設、物流成本、人工、服務管理等綜合成本并不經濟,因此要嚴控鄉鎮產業就地發展。
2.縣域經濟需要集聚所有企業。就大部分地區而言,縣域經濟資源稟賦只能集中起來在一處發展,全縣需要建設統一的鄉鎮產業園。河南省在前些年在每個縣和重點鎮各設了一個產業集聚區,實驗下來縣級的產業集聚區發展起來,但是鄉鎮的基本都失敗了。廣東肇慶懷集縣把全縣的產業全部集中在一個園區(40平方公里),鄉鎮招商引資的成績分配分別考核,是一個很好的經驗。
3.抓住網絡時代銷售轉型的新機遇。這次疫情加速催生了產品網絡銷售,城市服務定制化,網絡縮小了城鄉的距離,給農業產業帶來了新的機會。農業要以網絡和定制為轉變產業發展方向,探索123產業生產流線空間如何聯動。
4.一縣一品的發展生態優質農產品。生態安全品牌的優質農產品生產是大部分縣域經濟未來的方向。從一村一品發展到一縣一品,各類農業產品大概100多種類別,每一類品牌全國有十個為宜,那么全國兩千個縣市正好一個縣以一種優質品牌產品為主,從產品的生產到深加工,到包裝,到系列產品,到后期服務,做成一個強勁的產業??h域經濟的產業不能再跟著城市發展方向做城市的尾巴,應該成為新鄉鎮產業發展的轉型升級,以原材料農產品加工為方向,產品規模化,品牌生態化。峨眉山市長期發展竹葉青茶葉品牌,通過品牌打造宣傳,生態高質量定制,引進先進生產線加工生產等策略,既帶動了周邊茶葉的生產加工,又發展了縣域經濟。
5.農業生態循環的農業園是農業產業發展的方向。生態循環農業園區的打造是基礎。規?;恋氐牧鬓D和土地所有權是土地品質的保障,也是生態優質農產品的保障。
6.產業強鎮面臨融入園區和轉型提質。一些產業大鎮越來越與產業集聚區融合發展,參與產業的重新分工,參與轉型升級。這兩年發展特色小鎮,是一種重構新的空間業態和產業模式。唐山玉田縣在國家級農業產業園區里,承接了北京像同仁堂、王致和這樣老字號品牌20多家產業的轉移,并且打造老字號小鎮,是一個產業強鎮融入園區轉型提質的好嘗試。
7.山清水秀的鄉鎮將迎來都市旅居生活。疫情后,人們更向往大自然,網絡經濟解放了城市的束縛,逆城市化加速發展,人們選取山清水秀的地方重新聚居。威海乳山市銀灘,神農架腳下的興山縣,長壽之鄉巴馬縣,北部灣欽州市濱海等都在打造承接都市人的康養旅居生活新區,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四、巨大的農村重復基礎設施建設亟需叫停
我國城鄉建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鄉鎮在大量重復建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項目。未來絕大部分人都會到縣城以上的城市去居住。按現有的戶籍人口和鄉村人口規模去開展建設是最大的浪費。呼吁國家和有關部門緊急出臺政策限制減少這些重復浪費。
1.鄉鎮重復建設是最大的浪費。城鄉設施重復建設:城市建一套基礎設施,鄉鎮和村莊又各建一套基礎設施,很多人實際已經在城市居住,偶爾回鄉村,應該以人口常住來定建設規模。
鄉鎮功能求大求全:以戶籍人口和發展人口為基礎,參照縣城的功能作建設標準,各種文化教育商業養老設施貪大求全。大量的文化衛生設施閑置,教育設施往往七八個老師,高標準的教室,十幾個學生現象比比皆是。我們現在很多地方鄉鎮都要上污水處理廠,事實上鄉鎮的人口外出在一半以上,再加上接管率也只能做到50%,所以往往只需要1/4的處理,未來還在不斷的衰減,盲目的去要求鄉鎮按照了戶籍人口規模去做污水處理廠,是個巨大的浪費。鄉村公路未來需求也不旺盛了。
村莊環境盲目求好:農村的垃圾污水廁所標準過于理想化,民居建筑過份穿衣帶帽,泛濫的硬化鋪裝,過多的公共服務設施,特別是環保標準,簡單沿用城市標準。要科學的處理好公平性和經濟性之間的關系,好多地方為了深山里的幾戶人家,修幾十公里的路,浪費極大。
農業設施過多過濫:各種大棚、設施農業、基礎設施、田間道路泛濫閑置,只管建設,不問經濟性。農業是靠天吃飯的行業,盲目投入純屬浪費。
2.統籌布局減少鄉鎮巨大重復建設。城鄉統籌,布局減少重復建設;區域統籌,公共復合利用。多用適合鄉鎮設施分散式就地處理辦法。基礎設施,夠用就好,降低維護,多用分散,區域統籌,不必求全。公共服務,以人定規模,高效復合利用。
3.萎縮型鄉鎮保證基本需求。未來萎縮型鄉鎮的行政和服務人員是全鄉鎮人數的10%左右,按照1000-2000人去配齊鄉鎮的基本需求保障基礎設施就可以。我們現在很多地方鄉鎮都要上污水處理廠,事實上鄉鎮的外出人口在一半以上,再加上接管率也只能做到50%,所以往往只需要1/4的處理,而且未來還在不斷的衰減。盲目的要求鄉鎮按照了人口規模,戶籍人口規模去建設污水處理廠,是個巨大的浪費。
4.發達地區鄉鎮區域聯動。一些發達地區的鄉鎮空間距離密集,產業相對發達,可以把這些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區域聯動建設,統一服務和管理。江蘇常熟市21個鄉鎮每個都建了污水處理廠,結果運轉不經濟,重新優化成11個污水處理廠,就可以正常運轉了。
5.用生態的辦法提高鄉鎮品質空間。用自然生態的辦法營造環境,多載樹,少硬化。用鄉土的手法提高鄉鎮風貌,鄉土材質塑造特色。就地取材,精細打造。老料新做,土料洋做,舊料細作,新舊搭配。還要傳承歷史體現品質,包容多元文化并存。城鄉建設減量提質,嚴控規模,管控尺度,不建高層,體現地域特色。
6.選取重點打造美麗鄉村。不是所有的鄉村都能振興,只有一些城郊融合類的村莊、產業集聚類的村莊、特色保護類的村莊未來才有機會長久發展,這些數量只在10%左右。選取這些重點的村莊打造成美麗鄉村,用美麗鄉村建設導則指導,高標準、有特色、有鄉土氣息地建設。其他的鄉村根據常住人口的數量,制定不同的應對方針,有些以整潔干凈為主,有些以危房改造為主,千萬別盲目的投入基礎設施建設造成巨大的浪費。據統計,2009年~2018年,農村人口降低了18.19%,但農村建設用地卻從2.77億畝增至2.92億畝,增長了5.22%。
五、多用鄉村的智慧為理論
傳統的鄉村在幾千年的發展中形成了很多鄉村的土辦法,也就是我們鄉村的智慧。城市的辦法不適應鄉村,西方的科學思維與鄉村格格不入,農村問題是社會科學為主,而不是自然科學為主。
農業產業:循環種養是我國農村產業的適宜方向。飼料用于養牛,牛糞用于種植,生態循環高效利用,真正做到種植養殖互相促進、節本增效兩不誤。
垃圾處理:就地處理、資源化利用是農村垃圾處理的首要選擇。千年古村的垃圾去哪里了?“村循環、鎮處理、縣疏散”才是真正的垃圾處理的好辦法。焚燒、填埋處理方式的不可持續,植物根系的吸收才是讓垃圾徹底改變。
污水處理:分戶處理、漚肥還田是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基本辦法。任何形式的農村污水集中處理都是讓農村吃上了高價糧,城市市政工程污水處理辦法最終處理不了污水;分戶處理是農村的必由選擇;漚肥還田是農村污水的最好的處理辦法。
鄉村綠化:綠化是美麗鄉村的第一利器。多栽本地樹種,多種有果實的樹種,多栽經濟樹種,多栽花。要見縫插綠,提高力量,注重四邊地:山邊、水邊、路邊、宅邊。
鄉村建筑風貌:多用鄉土建筑材料是農村建筑和風貌提升的好手段。用傳統鄉土建筑材料,木頭、夯土、磚、石、草、竹子等。
鄉村治理:接地氣的鄉規民約是鄉村治理的好手段。中國的鄉村自古都是以自治為主,鄉規民約取得非常好的作用。
六、鄉村的資源需要重新整合和變現
1.多用自然修復的方式保護生態田園。大自然生態自我修復能力很強。土地撂荒就是最好的修養輪作。鄉村人少了,垃圾污水也少了,人居環境自然就變好了。
2.巧妙開發利用大地景觀。生態紅線千萬不要過濫。要巧借已有的鄉村景觀,巧妙的串聯起來開發,多栽種一些果樹和花卉,免費吸引城市的人來采摘和休閑。逐步的提升大地景觀,打造全域景觀。
3.加快土地資源利用變現。要充分利用未利用地,開發集體建設用地,回購閑置宅基地,積極主動把閑置指標流向發達地區換取資金。
4.特色村莊資源需要重構。抓住鄉愁的機遇。比如把三五個傳統村落,一些周圍的山水,和一些普通的村莊把它重新組合起來,再完善一些旅游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再加入一些的現在的旅游設施兒童游樂場,把它打造成一個現代人喜歡的,一個新的重構的,以鄉村為主題的現代化的旅游區。湘西正在重構傳統村落旅游區,是一個好的探索。
5.積極使用鄉鎮建設用地指標。建設指標嚴控已經過時,未來需求很少,要給予一定的空間,提高品質,統一使用建設用地,向重點工程集聚,向縣城集聚,嚴控鄉鎮建設用地指標,閑置挖潛,嚴控新建,改造存量。
(作者單位:中國城市科學規劃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