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靜 李皓楠
摘? 要? 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變革之際,紀實類訪談節目也順勢而動不斷推陳出新,東南衛視推出的《魯豫有約大咖一日行》和騰訊新聞出品的《十三邀》脫穎而出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基于視角及節目宗旨的不同,二者呈現出諸多差異性,文章以這兩檔節目作為剖析個案,對比分析紀實類訪談節目由中立到“偏見”的發展流變,并探尋其在新媒體時代下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關鍵詞? 紀實類訪談節目;《十三邀》;《魯豫有約大咖一日行》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20)17-0062-03
紀實類訪談節目的涌現,體現了其在短視頻擠壓空間下尋求變革的多元化發展態勢,也反映了與社會現實緊密結合的時代特征,其風格日益顯現出由隱性保守到顯性張揚的個性化表達。
1? 紀實類訪談節目關鍵節點及節目分析
訪談節目興起于美國,在我國的發軔則要追溯到1996年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欄目,由此訪談節目在我國呈現出強大生命活力,各媒體紛紛效仿,相繼推出《藝術人生》《超級訪問》《魯豫有約》等一大批深受追捧的訪談節目,受眾從談話中釋放身心壓力,從嘉賓經歷中感悟生活真諦,這也是我國的人物訪談節目百花齊放的黃金時代。
隨著同質化競爭與媒介環境改變,曾經深受大眾喜愛的訪談節目面臨日漸式微的窘境。面對新形勢,各大衛視和網絡平臺因勢而動,采用紀實的方式、創新性的編排,使人物訪談節目重新脫穎而出。其中,《魯豫有約大咖一日行》和《十三邀》兩檔節目分別以臺綜和網綜平臺的典型性進入受眾的視野。
1.1? 《魯豫有約》:突出重圍 全新改版
2016年,歷經多次改版的《魯豫有約》推出全新子欄目——《魯豫有約大咖一日行》。魯豫走出演播室,突破時間和空間局限,深入明星日常生活,在記錄的同時加入訪談元素,滿足受眾對明星生活窺探欲的同時保留了節目談話的本質,是對傳統談話節目式微境況的一次成功突圍,成為傳統訪談節目發展變化的重要節點。除了以明星作為引爆話題的“小目標”,節目還緊扣社會熱點,走進李佳琦公司體驗直播帶貨的工作日常,這些鮮為人知的主播背后的故事被展現在公眾面前,“客觀紀實”的節目樣態收獲了一定關注度。
1.2? 《十三邀》:克制冷靜 偏見出發
我國影視行業的供給側改革擊退了膜拜海外模式的浪潮,加上移動媒體傳播平臺空前豐富,“優愛騰”等視頻網站的自制綜藝開始大行其道。2016年,騰訊新聞出品了紀實類訪談節目《十三邀》,節目中,許知遠向十三位來自不同社會領域的個人發出邀請,觀察他們的生活,分享人生經驗,與之進行深度談話,由此引發知識分子對當下的思考。經歷了第一季的不溫不火之后,《十三邀》終于迎來了第四季豆瓣評分8.9的高口碑成績。《十三邀》選擇以“偏見”作為節目的風格、立意核心,注重個性化表達,紀實類訪談節目也因此開啟了由中立向“偏見”的流變。“我會帶著我的偏見出發,等待這些偏見被打破,或被再次印證”,許知遠在節目開頭的獨白即奠定了節目的基調。不同觀點和思想碰撞出的火花被制作者一個個毫無保留的呈現,這種批判式思維不同于傳統訪談節目中主持人客觀、中立的形象[1],但正如黑格爾所說“沒有沖突就沒有戲劇”,《十三邀》也因此成為當下最有話題度的高端訪談節目之一。
2? 紀實類訪談節目的探索
同為紀實類訪談節目,作為臺綜的《魯豫有約大咖一日行》和網綜《十三邀》都是對傳統訪談節目的創新性呈現,亦是將“真人秀”融入訪談的成功范例,但是二者在諸多方面有著較大差異,可以說各成一派。這種差異性使紀實類訪談節目轉型之路變得典型可見。以下從美國學者拉斯韋爾傳播過程“5W”模式探究這兩檔節目轉型的關鍵要素。
2.1? 傳播主體
作為傳播主體,訪談者的風格特點影響節目的風格走向。魯豫和許知遠,風格特點分別呈現出或“中立”或“偏見”的態度,而后者與受眾的傳統審美方式有著較大碰撞。
2.1.1? 消解:傳統屏幕形象
魯豫的形象經過精心修飾,服飾妝發都較符合電視節目主持人的形象要求,審美示范作用得到體現。而許知遠在《十三邀》中個人形象符號顛覆了大眾對主持人的認知:蓬松凌亂的頭發,象征“自由”的人字拖,不在意外在形象及他人眼光,將自己真實的一面展露出來,鮮明的個性化特征代表了新時代網絡綜藝對傳統樣態的消解與重構。
2.1.2? 放大:自我情感表達
傳播主體所呈現的采訪狀態與其個人經歷不無關系,許知遠是一名作家、評論家,曾為《三聯生活周刊》《新周刊》等報刊撰稿,以文風犀利著稱。通過其文章,可以窺見一位知識分子對中國過往和未來的思考及憂患意識[2]。同時,他還是一名創業者,擁有一家書店——單向街,后升級為單向空間。一次契機,單向空間和騰訊新聞聯合打造了《十三邀》,把文娛品牌和許知遠的個人IP發揮到極致。面對嘉賓,許知遠固執己見,注重自我表達,不刻意迎合煽情,受眾在他的話語體系中看到否定和質疑,甚至激烈對立。
魯豫和許知遠在個人經歷和采訪風格等方面都相去甚遠。魯豫是科班出身,為其量身打造的《魯豫有約》開播19年經久不衰,多年的累積鍛造了其提問技巧,她會避開嘉賓不愿觸及的話題,盡量使對話平和。她善于傾聽,不管認同與否皆能克制表現自我,保持中立客觀。
然而,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受眾期望看到更多元的表述方式,單一化的表達,漫無目的、噓寒問暖式的節目較難持續發力,打造持久“爆款”節目已不像訪談“黃金時代”那樣容易。而《十三邀》在這方面進行了大膽探索,嘗試突破訪談的邊界,注重人格化傳播,將長期處于客觀中立位置的訪談者拉入現實,和被訪者一起思索、感受,帶著“偏見”看世界。
2.2? 傳播內容
2.2.1? 話題:探討時代困境
話題是語篇的中心,是話語語篇的主旨,語篇皆是圍繞話題展開[3]。《魯豫有約大咖一日行》和《十三邀》每期都選擇多個話題展開討論。對比最新一季節目,二者都曾采訪當紅帶貨主播,分別是李佳琦和薇婭。從職業角度看,兩者都是淘寶直播業態下的“頂流”,他們分別被兩檔紀實訪談節目邀請,通過記錄和對話的方式了解直播背后的故事。
兩檔節目相同點在于都對主播所在公司進行探訪拍攝,展示倉儲、展柜,并參與當晚直播活動。但對比發現,二者話語主題和呈現方式各不相同。首先,魯豫采訪李佳琦,話題主要圍繞“帶貨主播”這一職業形象,了解主播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打算;而《十三邀》里許知遠在采訪薇婭時沒有過多關注私生活,而是將個人放在整個行業和時代背景中去思考。在談到消費主義時,許知遠說“物的力量的興起,最終是以精神的方式呈現,大家是在購買精神而不是那個物”,并認為應該思考“個體主播和后面巨大網絡的關系”。同時他仍堅持自己的認知,不刷抖音不用淘寶,認為“流行的東西不一定是新鮮,有時是一種陳舊”。他對當下潮流抱有疑惑和不解,甚至充滿擔憂,并在節目中表達出來。而《魯豫有約大咖一日行》中,這種不和諧因素被再次掩藏起來,呈現出的是“理解”,哪怕訪談者也有“不和諧因素”的認知,也不會將這種自我因素在節目中表現出來。
從紀實呈現角度來看,《魯豫有約大咖一日行》側重于按照時間線呈現李佳琦的一天。而《十三邀》只是簡單將薇婭的工作狀態運用典型鏡頭進行呈現,更多是從許知遠的視角出發,記錄呈現他認為值得記錄的東西。相較之下,《十三邀》在當下卻提供給人們一些養分及有關人性的思考,觸碰了一些本質的問題。
2.2.2? 嘉賓:選擇時代樣本
對比最新一季嘉賓陣容,《十三邀》第四季中涉及人類學家項飆、京劇世家的譚孝曾、建筑師馬巖松、歷史學家許倬云、作家金宇澄……雖偶有演藝界名人,但比例大為降低。可見,《十三邀》更傾向選擇社會各領域杰出人物,他們各具特色、各有深度,亦被稱為“社會切片”。節目將這些“社會切片”呈現出來,觀眾從此類知識精英身上看到中國社會的剪影,也從中審視自身在社會中的位置。
相較而言,《魯豫有約大咖一日行》嘉賓職業廣泛度遠低于《十三邀》,第七季共十二位嘉賓,十一位來自演藝界,唯有陶勇醫生一期節目是對當下社會新聞的發散。由此易導致受眾收看節目只源于對某一位嘉賓感興趣而不是真的認可這檔節目。因此,與單集播放量均衡的《十三邀》相比,《魯豫有約大咖一日行》需要在穩固收視群體方面做進一步探究。
2.3? 傳播渠道
《十三邀》的策劃較符合互聯網生態,節目精編版在騰訊視頻上播出,而后將2~3小時的無剪輯版本發布于公眾號上,使節目實質上成為一場滯后的直播[1]。“準直播節目”的創新理念不僅滿足了不同用戶的需求,而且增強用戶對節目的黏性,公眾號上發布的節目衍生產品也收獲了一定的流量,以此打通線上銷售渠道,帶動一批衍生文創產品的收入。
《魯豫有約》改版之后,在傳播渠道方面做出了新的嘗試,包括在新媒體、移動端App等眾多平臺上推出,呈現出了多元化的傳播手段。但是其在內容宣傳、衍生品開發等方面做得尚不盡如人意。相較之下,《十三邀》在營銷策劃、內容生產上的雙贏可為當下的紀實訪談節目提供可借鑒之路。
2.4? 傳播對象
傳播活動最終目的是受眾,對受眾特點的分析頗為關鍵。骨朵傳媒數據報告顯示,《十三邀》和《魯豫有約大咖一日行》受眾群體的最高年齡占比在19歲到24歲之間,分別占總收視人數的58.95%和46.41%,因此,不論臺綜還是網綜,收視群體“年輕化”是其共有特點。
但是,《十三邀》節目提供的收視人群調查顯示,其中“高學歷”人群占比較大,本科以上占70%,研究生以上40%。由此可見,《十三邀》受歡迎于教育程度較高的人群,依靠有深度、有文化的內容實現受眾細分化、精細化,滿足目標受眾在泛娛樂時代里對知識的渴求。它不同于富有“年代色彩”的訪談節目那樣“取悅”大多數人,而是相對特立獨行在自己的領域深耕。
2.5? 傳播效果
傳播效果指傳播者通過媒介發出的信息即傳播內容傳至受眾,從而引起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等變化,也就是達到了自己所需求的最終效果[4]。《十三邀》之所以從第一季的毀譽參半轉為今日的良心綜藝,是由于它試圖通過每一位嘉賓看待這個世界的視角和方式,為有同樣困惑的人們解答疑問、尋找人生意義。在這個充斥著花邊新聞、娛樂八卦的社會氛圍里,《十三邀》像一陣安靜的風,吹靜了人們的情緒與浮躁。原《東方時空》制片人陳虻曾經表達了這樣的觀點,單就表達而言,只表達了自己那是初級階段,如果知道讓別人表達那算中級階段,能紀錄并且創造條件讓別人準確地表達真實的個體感受,那才算高級。因此,以“偏見”開場卻迎來自由思想碰撞的火花,不失為一種高級的表達方式。
3? 紀實類訪談節目的未來之路
基于以上要素分析,紀實類訪談節目不再是簡單還原被訪者工作或生活場景的記錄,亦不再是一貫遵循的中立態度,包括許知遠、易立競等在內的越來越多極具批判思維的訪談者在節目中彰顯自己對待世界的質疑和“偏見”,為觀眾開啟觀點制勝的訪談格局。這種由“中立”到“偏見”的轉型是從滿足受眾需求出發進行的一次實踐,實現可持續發展應尋求以下路徑。首先,打造多元立體傳播平臺,紀實類訪談節目必須要與互聯網緊密結合,實現立體化傳播。其次,堅持內容為王理念。當前,受眾裹挾于五花八門的綜藝和流量小生的節目里,紀實類訪談節目要在深度思維上做文章,滿足受眾娛樂需求的同時追求高層次的精神拷問。最后,強調人格化傳播,《十三邀》引起廣泛討論正是由訪談者許知遠注重自我表達的采訪方式所帶來的,而這也正是未來紀實類訪談節目生存及持續發展的決定因素。
4? 結語
在新媒體背景下,基于傳統媒體衍生出的訪談節目出現了新的節目樣態及表述方式。而其中個性鮮明的表達方式,“偏見”“質疑”的呈現元素,也是紀實類訪談節目流變的最直接表征。在這個娛樂至上的時代,呼喚更多充滿誠意、制作精良的訪談節目,能讓受眾聽到不一樣的聲音、看到藏在剪輯背后的真實,亦能使思想的溯源追問能被更多的人“遇見”。
參考文獻
[1]楊怡.融媒時代訪談類節目的創新路徑——以《十三邀》為例[J].青年記者,2019(23):61.
[2]郭佳林.訪談節目的創新探究——以《十三邀》為例[J].戲劇之家,2020(13):88.
[3]趙一.電視訪談節目《名人面對面》和《可凡傾聽》的話語對比分析[D].廣州:暨南大學,2012:4.
[4]胡敏合,劉淑梅.從“5W”模式解析《人民的名義》的熱播[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16(18):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