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燁艷
摘? 要? 融媒體時代,新聞報道的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文章以新華社2020年全國兩會報道為例,從5G+8K+衛星、全息異地同屏訪談、AI的全面運用以及超級手機四個方面對其技術創新進行分析,探討新華社在兩會這一程序性事件報道中的技術創新之處,以此為其他主流媒體的新聞報道提供創新思路。
關鍵詞? 融媒體;程序性事件;全國兩會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20)17-0075-03
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簡稱疫情)影響,2020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以下簡稱兩會)延期到5月22日和5月21日在北京召開。兩會報道是我國新聞媒體講政治、講黨性的集中體現,而在講黨性的同時,如何將兩會信息更好地傳達給受眾,如何讓受眾更好地接受并對媒體傳播的信息留有印象,進而對受眾的意識形態產生影響,是每一個媒體都在思考的問題。新華社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成立最早的新聞機構,是主流媒體在融媒體時代轉型的典型代表,每年兩會都會借助技術優勢,推出讓人耳目一新的產品,如2018年的“媒體大腦”,2019年的AI合成主播“新小萌”在讓人印象深刻的同時也對業界的新聞生產模式產生了影響。因此,對其兩會報道的技術創新進行分析,有利于學界和業界其他媒體的學習與借鑒。
1? 融媒體與程序性事件
1.1? 融媒體
融媒體一詞是基于媒介融合概念提出來的,最早對“媒介融合”理念進行闡述的是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他認為,“所有的傳播技術正在遭受聯合變形之苦,只有把它們作為單個事物對待時,他們才能得到適當的理解。”美國新聞學會媒介研究中心將“融合媒介”定義為:印刷的,音頻的,視頻的,互動性數字媒體組織之間的戰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聯盟[1]。
在國內,融媒體是指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即充分利用互聯網這個載體,把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體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容、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2]。融媒體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是指包括一切媒介包含的所有要素的結合和融匯,更加注重于傳播功能和傳播方式手段等的融合;而狹義的“融媒體”是指不同的媒介形態“融合”在一起,轉變成新的形態。所以說,“融媒體”是一種手段、一個過程,在此過程中融合各個媒體的優勢資源進行整合發展,并以新媒體技術為支撐實現媒體發展新態勢[3]。
1.2? 程序性事件
程序性事件是指諸如兩會、衛星發射、國慶等可以提前預知的事件,和突發性事件的報道相比,各家媒體已經提前獲知程序性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地點、參與人員,是有準備、有策劃的報道。媒體一般在事件開始前進行預熱,對本次事件中的亮點和創新點進行采訪,并對大眾關注的內容進行提前揭秘;在事件進行的過程中,重點關注事件進展,多角度、全方位地進行實時報道,并輔以重點人物的專訪等;在結束之后也會有相關的后續報道。總的來說,程序性事件的報道時間跨度比較長,關注熱度也比較高。如何在程序性事件的報道中脫穎而出是各家媒體重點思考的問題,他們基于自身優勢,從技術設備、內容采寫、呈現樣式等多方面進行創新來吸引受眾。可以說,對程序性事件的報道也體現著一個媒體的創新能力。
2? 新華社關于兩會報道的技術創新
技術對于人們生活的影響從來都是巨大的,世界的每一次進步與變革背后都有技術的支持。當然,技術的全面普及也離不開一些行業的提前試水,尤其是在新聞報道方面。新華社在2020年兩會期間就使用了5G+8K+衛星、全息異地同屏訪談等新技術,讓受眾在接受兩會信息的同時也深刻體驗了當前技術的發展。
2.1? 5G+8K+衛星為受眾打造快速清晰的收看體驗
2020年兩會期間,我國第一次使用“5G+8K+衛星”的實況轉發和實況直播,這一技術實現了北京、漠河、三亞、喀什和威海五地的超高清視頻信號傳輸。其中,5G就是第五代通信技術,其三大特征是高速率、低時延、大容量,最終形態可實現萬物互聯[4];8K是指8K超高清,K代表的是“視頻像素的總列數”,8K的分辨率可以達到7680×4320像素。5G+8K+衛星帶給受眾的是快速高清的收看體驗 ,商用5G的速度大于傳統的4G,這就保證了節目能夠以更快的速度、更流暢的畫面傳播給受眾,提升了受眾觀看時的體驗感,8K則以高清晰度提升了畫面的細膩感與視覺沖擊力,加強了畫面的真實感,讓人感覺身臨其境,這樣就在提高畫面質量的同時增強了觀眾的在場感與參與感。從4G到5G,從4K到8K,我們可以看出新聞行業對于更快速傳播和更高清畫質的追求。
2.2? 全息技術突破時空限制實現異地同屏
全息技術并不是新華社第一次在兩會報道中使用,2019年兩會期間,新華社就推出了《全息交互看報告》,通過兩分鐘的短視頻讓受眾快速了解兩會重點。但借助全息技術實現異地同屏卻是首次實現。在2020年兩會前夕,新華社創新性地推出了以“千里之外,瞬在眼前”為主題的“5G全息異地同屏訪談系列”,三位全國人大代表通過云訪談的方式講述了他們的履職故事。其中有既抗擊過“非典”也參加過“戰疫”的蔡衛平,有帶著基諾山脫貧的羅阿英,也有努力改變家鄉的基層村支書程桔。據新華社主持人高熹介紹,“5G傳輸加全息成像技術通過采集人大代表的全息影像,通過5G信號實時傳輸到北京,再通過全息成像技術以真人等比例大小呈現,以此實現異地同屏交流的效果。”
5G全息異地同屏訪談具有很重要的現實創新性。同屏訪談、網絡連線已經是新聞播報的常態,但傳統的視頻連線會有各自的視頻窗口,主持人與被采訪者雖然可以呈現在同一屏幕上,但會給人一種隔閡感。而借助5G傳輸實現的全息異地同屏則不同,其通過技術實現了主播與采訪者千里之外近在眼前的效果,主持人與采訪者之間也可以進行簡單的肢體交流,大大打破了視頻連線的距離感與疏遠感,也為以后的人物專訪視頻提供了新的新聞語態、報道方式、報道思路以及互動情景的構建。
2.3? AI全面運用引領新聞生產新模式
AI技術的理論基礎是圖靈的圖靈機模型和準則,21世紀后,在語音識別和計算機視覺領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AlphaGo的成功也引起了人們對于AI技術的進一步關注。AI在這次兩會中的運用十分廣泛,如AI合成主播、智能語音播報、聲像分析等。
AI合成主播是以真人主播為原型,通過動作捕捉系統、面部肌肉系統等提取主播的特征,借助數字合成技術以及深度學習等對主播實現AI克隆。新華社在AI合成主播的探索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2018年,搜狗和新華社聯合開發了全球首個AI合成的主播中文主持人,其外形和聲音來源于邱浩,升級后名為“新小浩”,之后又推出了全球首個AI女主播“新小萌”,其聲音和外形脫胎于主播屈萌,并在兩會期間正式上崗。2020年兩會前夕,新華社以主播趙琬微為原型推出了全球首個人工智能驅動的3D版合成AI主播“新小微”。AI主播也實現了從坐立播報到站立播報,再到“新小微”的走動播報,完成了從2D到3D的轉變,從單一景深機位到多機位多景深、微笑播報再到多樣化精微表情播報等進步,技術更加成熟,所能適應的場景也更加多元化。
對新華社在兩會期間的新聞作品進行瀏覽會發現,除了AI主播以外,還推出了“AI數讀兩會”和“5G+AI聲像分析”。“AI數讀兩會”由人工智能小艾對兩會期間的政策與數據進行解讀,視頻的時長為1分鐘左右,以數字為切入口,借助圖表等形式,將我國的發展成果進行了可視化處理,更便于網民的理解。“5G+AI聲像分析”則是對會議期間掌聲持續時間和掌聲能量值進行分析,通過聲音數據的可視化表現了會議過程中人們對不同事件的關注程度,讓受眾感受“所聽即所見”。此外,新華社的文字報道也都增加了語音版本,受眾既可以選擇瀏覽文字,也可以選擇聽人工語音讀新聞。
可以說,2020年兩會期間,新華社在AI方面持續發力,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人工智能播報體系。雖然AI的技術還有待增強,語言還沒有真人主播流暢、富有感情,但是它改變了人們獲取新聞的方式,使人們從“我要看”變為“我要聽”,實現了文字和音頻的融合,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受眾的雙手和雙眼。
2.4? 采編傳一體化的超級手機保證了新聞時效性
如果說前三者是新聞制作方式的創新,那么采編傳一體化的手機則是新聞制作工具的創新。新華社2020年兩會新聞報道中記者張揚對自己的手機介紹道:“拍視頻的手機內置了TVU的軟件,拍攝的素材可以實時傳回后臺進行編輯”。和以往參會時所要帶的眾多設備不同,現在的智能手機功能多元,記者可以在手機上進行簡單的處理,實時編輯最新信息,許多記者的現場Vlog就是實時拍攝,現場剪輯,迅速上傳,同時,張揚提到的TVU軟件,也可以更快速的將現場新聞傳送到新華社總部,再由專業的人員進行深加工,并針對不同平臺的分發,大大提高了新聞的時效性。
縱觀兩會報道歷史,新聞報道設備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20世紀80年代的紙筆、90年代的便攜式電腦,2000年的數碼錄音筆,到2010年左右由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錄音筆、單反相機組成的“四大件”,再到現在靠智能手機就可以完成現場報道,這些都離不開技術的創新與發展。在報道設備不斷更迭的背后,也是人們對于新聞時效性的不斷追求,對實時報道的不斷逼近,更是對“全程媒體”的有效踐行。
3? 技術創新對程序性事件報道的影響
哈貝馬斯曾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麥克盧漢也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中提到,“技術創新構成了人類能力和感官的延伸,它們改變了這種感官平衡,這種改變又反過來不可避免地重塑了創造技術的社會”[5]。新華社在兩會報道中的技術創新為觀眾展示了一場視聽盛宴,也為主流媒體在程序性事件報道中提供了一定的借鑒思路。同時,技術更迭對社會媒介形態影響還將持續加深,對程序性事件報道的影響也會越來越大。
首先,真實世界和虛擬空間將會進一步融合,這種融合不僅體現在傳播方式中VR、AR等手段的運用,更表現在制作過程中全息影像的運用及其異地同屏互動的效果上。這種疫情期間不得已而為之的方式為我們的線上連線與采訪提供了新的方向,受眾更有代入感,同時隨著技術的進步也會逐漸改善成像畫質,消除因畫質帶來的不適感。
其次,AI技術持續發力,成為時效擔當。當前,AI播報已經逐漸常態化,對于一些較為單一、確定的內容,可以借助AI系統實時播報,提高時效性,減少新聞播報中口誤引起的信息誤解,并以此來解放記者,使記者有精力進行深度采訪。AI負責時效,記者主攻深度可能會成為以后業內新聞生產的常態。
最后,跨界融合將會持續創新,吸引受眾感官。2020年兩會推出的“5G+AI聲像分析”就是聲音與新聞的跨界融合,未來這種新聞與感官的融合可能會更加深入,進一步擴大融媒體的內涵。
4? 結語
新聞報道中的技術創新總是可以最鮮明、直接地呈現給受眾,但新聞報道也要注意“內容為王”,無數次媒介更迭的歷史都告訴我們,無論技術如何發展,內容本身才是吸引受眾的根本。不注重內容,只追求技術創新的新聞模式,最終只會曇花一現。新聞,作為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傳播的是消息,消息,就是要消除人們的不確定性,這是新聞的本質,是任何時候都不會變的。而新華社每年都能在兩會上大放異彩,除了媒介技術的創新以外,新聞內容本身質量過硬也是重要因素,我們不能脫離內容去空談技術,內容與形式相結合,才能打造出自己的“爆款”與“精品”。
參考文獻
[1]李華君,張婉寧.媒介融合背景下移動新聞客戶端的發展——基于青年群體的使用與滿足[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165-172.
[2]王玉珠.融媒體時代新聞學教學模式[J].新聞前哨,2012(2):60-61.
[3]孫正.融媒體時代廣電傳媒集團電視媒體的發展困境和策略研究——以S省廣播電臺為例[D].太原:山西大學,2019:7.
[4]朱玲.“融合+”時代5G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的實踐——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為例[J].山西青年,2020(6):63.
[5]曹晚紅,武夢瑤.重構生產模式:融媒時代時政報道創新路徑探析——以2019年兩會報道為例[J].中國新聞傳播研究,2019(2):7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