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琨
摘要:花鼓燈藝術最負盛名的地方要數安徽省內的淮河地區,花鼓燈藝術是一種在民間很受歡迎的藝術,花鼓燈的藝術起源帶有神話氣息,涉及很多民間傳說故事。安徽花鼓燈藝術具備強烈的淮河居民氣息,蘊含了淮河流域人民的風俗文化和審美觀念,其能夠形象,生動地體現江淮居民對自然、神靈的敬畏,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歌舞音樂的熱愛。花鼓燈藝術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歷史價值跟文化價值,其被列為國家重點的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針對安徽花鼓燈藝術的傳承跟發展,首先要建立三位一體的保護格局;其次要提高花鼓燈藝術的保護地位,確定該藝術的傳承者;最后要通過現代傳播技術來提升安徽花鼓燈藝術的傳播效率,加大花鼓燈文化的傳播力度,提高花鼓燈藝術的曝光率,讓更多的人了解花鼓燈的藝術魅力。
關鍵詞:花鼓燈? 歷史淵源? 藝術特征? 保護傳承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0)21-0001-03
花鼓燈是漢族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其活躍于安徽淮河中游區域,特別是在鳳臺、潁上、懷遠等地區頗受歡迎,其隨著時間的推移,衍生出了三種風格迥異的流派。到了歡慶的節日或者不忙的時候,這些區域的民眾都會主動聚集在一起,悠閑愜意地撥弄花鼓燈,這樣的場景是十分歡快熱鬧的。花鼓燈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朝代的更迭而喪失生命力,其始終保持著強勁的生命力。花鼓燈藝術憑借自身熱烈歡快的舞蹈、連續緊湊的鑼鼓節奏、情感炙熱的燈歌以及生動有趣的小戲,得到了廣大群眾的認可與喜愛。安徽花鼓燈在2006年被國家政府列為第一批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從地域文化的角度切入,來研究分析花鼓燈的起源、特征以及傳承方略是很有必要且意義重大的,其有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跟弘揚,有利于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一、安徽花鼓燈歷史淵源的考察
藝術起源探索的本質就是探究人類的起源發展,是人類對自我哲學的思考,藝術研究的第一步就是對藝術追本溯源,了解其起源的時間跟地點,了解其發展歷程。在文化還不夠豐富發達的早期社會,藝術文化常常跟神話傳說聯系在一起,并借由多樣豐富的民間活動來傳達和彰顯。安徽花鼓燈藝術的起源學說主要有五種,具體分析見下:
(一)遠古說
很多歷史典籍都將淮南視作樂舞之鄉。古史認為“南音”就起源于淮南,例如《詩經》中提及的《周南》《臺召男》都是在淮南發揚光大的。《懷遠攬勝》這本典籍認為花鼓燈早在遠古時期就已經存在,因為遠古時期的人類就會一邊唱歌,一邊跳舞,這種歌舞相伴的慶祝或祭祀形式跟花鼓燈內的歌舞形式是相差無幾的。《詩經》中寫有“擊石拊石”的詩句,由此推測,追溯到石器時代,那個時期的人們在唱歌時就會有節奏地敲打石塊,以石塊敲擊之音來配合歌舞一同演繹。“懷遠涂山東麓濱淮處原有二石‘各經三丈余,叩之音如鑼鼓。曰鑼鼓石似可為證”。
(二)夏代說
有關安徽花鼓燈歷史淵源的其中一種說法是為了紀念大禹治水所創造的歌舞。相傳在很久以前,大禹跟華夏的各個諸侯聚集在涂山氏國(安徽懷遠地區),在此地,大禹跟涂山氏的女兒結為了夫妻。二人成婚不久之后,大禹就為了天下蒼生而四處奔波,到處治理水患。大禹治水的時長相傳有13年,為了治水,大禹三次歷經家門口,但是三次沒有敲門入內,他的這份決心和堅持的行為最終感動了蒼天,最后也成功治好了水患。后世之人為了感恩和紀念大禹的傳世功德,從而蓋起了大禹廟,創作了花鼓燈舞,于大禹的生辰之日進行演奏,表達自己對大禹的緬懷以及感激之情。
(三)唐代說
在唐中宗時期,合生悄然興起。合生的意思是由觀眾隨機、隨意地確定演奏主題,然后由演員按照觀眾的需求,根據當時的場景、環境,使用現有的器具道具來進行即興創作,這十分考驗演員的臨場應變能力。分析現今的漢族歌舞,依舊保留且沿襲了這一形式的歌舞藝術的就只有花鼓燈了。此外,證明花鼓燈藝術起源于漢代的證據還有另一個典故,即薛剛在反唐的時候,常常以玩耍花鼓燈的藝人為幌子,前往各個區域聯絡部隊,集結士兵,練武練兵,為反唐做準備。久而久之,花鼓燈鑼鼓樂就被這樣傳承了下來。
(四)宋代說
宋代的文化藝術是極其昌盛的,那時的“合生”跟花鼓燈中的“踩街”“游場子”等表演形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所以人們大膽推測花鼓燈是由“合生”表現形式演化而來的,后者是前者的始祖。鳳臺縣組織編撰了《州來古今之三——鳳臺花鼓燈專輯》一書,書中觀點認為鳳臺花鼓燈起源于宋代的概率很大,其可信的證據有歷史文獻《鳳臺縣治》。《鳳臺縣志》是由清朝的李兆洛編寫的,書中說到花鼓燈有著較為悠久的歷史,在宋代,花鼓燈在鳳臺、懷遠地區的表現非常活躍,而《鳳臺縣志》是較為可信的史實。此外,民間舞隊在宋代的發展速度極快,表演藝人、手藝人慢慢變得職業化,規范化,宋代新建了很多藝術表演場地,職業以及場地的發展,大大加速了花鼓燈藝術的發展,造就了花鼓燈舞種強勁的生態幅基質。
(五)明代說
有史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對于花鼓燈的喜愛近乎到了癡迷的程度,朱元璋出生于鳳陽,他當上皇帝以后,在鳳陽縣建造了鳳陽府衙,其管轄區域包含泗縣、五河縣、靈璧縣、鳳臺縣、懷遠縣等區域,而這些地方的人民都非常喜愛花鼓燈,常常在閑暇之際跟節假時日擊鼓而歌,盡情歡唱。著名的歌曲《鳳陽花鼓》有一句歌詞這樣唱道“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鳳陽花鼓》的傳唱度極高,幾乎到了膾炙人口的地步,這首歌的歌詞足以證明花鼓燈藝術在明代是頗受歡迎的。
(六)清代說
清同治年間的《瀏陽縣志》中寫道:“晴日緣村喧舞,雜以金鼓…… 暮夜沿門歌舞者曰花鼓燈”。清代道光年間非常流行“舞燈”藝術,該藝術跟花鼓燈的“大花場”極其相似,由此可知,花鼓燈鑼鼓樂起源于清代是有史為證、有跡可循的。
綜合上述,有關花鼓燈的歷史淵源一共有六種觀點,前兩者蘊含濃郁的神話氣息,后四種雖有史料佐證,但史料不夠充分全面,因此難以準確定論。涉及安徽花鼓燈藝術的歷史起源問題,自古以來就一直爭論不休,目前也沒有統一定論。但無論是哪一種觀點,都沒有否認安徽花鼓燈的價值跟魅力,眾多觀點一致認為該藝術是由淮河流域的勞動人民所創造的,它具有鮮明的地域性跟人文性。
二、安徽花鼓燈的藝術特征
論安徽的民間藝術,花鼓燈絕對占有一席之地。花鼓燈在安徽可謂是人盡皆知,影響深遠,尤其是在淮河中流區域,當地的居民對花鼓燈文化可謂是了如指掌,有一股發自內心的熱愛。花鼓燈藝術的組成內容包含舞蹈、燈歌、鑼鼓演奏以及后場小戲等,這些內容形象體現了淮河兒女的自然淳樸,彰顯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然的敬畏,對神靈的崇拜。花鼓燈藝術表演極具沖擊力與感染力,其獨特的藝術特征能夠帶給人美好的視覺體驗和藝術享受。安徽花鼓燈的具體藝術特征表現如下:
(一)舞蹈瀟灑奔放
安徽花鼓燈舞蹈跟其他柔情、內斂、靜謐的舞蹈形式完全不同,其肢體語言是非常豐富的,舞蹈動作幅度是相對較大的,其舞姿瀟灑寫意,充滿勁道,大開大合,熱情奔放。這些特點跟淮河流域的民眾特點完全貼合,該區域的人民雖然生活條件艱苦,但他們積極樂觀,熱愛生命,敬畏自然,他們身上有很多美好的品質。具體來說,安徽花鼓燈的舞蹈節奏是繁復多變的,其速度忽快忽慢,動作大開大合,旋律轉變突然,傳情直白細膩。這種舞蹈能在短短的表演時間內,生動地再現當地民眾的勞動姿態,生動地演繹相關的情感故事和內涵思想,其表演能夠直擊心臟,震撼人心,引發觀眾情感上的共鳴。客觀來說,花鼓燈鑼鼓樂舞蹈藝術所達到的藝術高度是眾多其他舞蹈難以比擬的。
(二)鑼鼓樂器具豐富多樣
花鼓燈歌舞的靈魂就是鑼鼓,花鼓、大鑼、小鑼、小鈸、脆鑼、小狗鑼等等都是花鼓燈歌舞中常用的樂器,一般來說,花鼓燈鑼鼓團隊的成員數量通常介于7到11人之間。在演奏彈唱花鼓燈歌舞時,其鑼鼓節奏是非常緊湊明快的,鼓點特征完全可以用白居易的“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來形容,鼓點如高低起伏的山丘,如錯落有致的建筑,節奏明暗相間,聲音大小相依,敲擊技巧多元豐富,演繹形式錯綜多變,其現場感染力很足,表現力非常強大。什么“鑼鼓一響,腳底板發癢”“當面鑼,對面鼓”等俗語都誕生于花鼓燈歌舞的演繹過程。
(三)燈歌抒情優美
燈歌是花鼓燈藝術的文化內核,燈歌是指花鼓燈演唱部分的歌詞和內容。安徽花鼓燈分為獨唱跟對唱兩種形式,演唱跟舞蹈通常是同時進行的,其演唱的內容多樣豐富,但主要是見物詠物、見人夸人等,其表演方式為即興創作,將所見之物和所見之人即興創作為情歌或者謳歌,然后通過演唱跟舞蹈的形式將其表現出來。安徽花鼓燈演唱的內容素材一般取自于人民的勞作、愛情、親情等方面。經過數代藝人的傳承發展,花鼓燈等歌目前有20多種詞曲類型,其中比較出名的詞曲有《孟姜女》《傘把子調》《小鼓架子調》等。花鼓燈的歷史是悠久的,其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各個時代的特點,其能夠反映各個歷史階段的社會狀況、人文狀況,所以花鼓燈的起源發展史也可以當成一部社會發展史。
三、工業化時代安徽花鼓燈藝術的保護與傳承
(一)建立安徽花鼓燈藝術三位一體的保護格局
在安徽省淮河中流區域成立花鼓燈藝術文化生態保護區,在鳳臺、懷遠、潁上等三個花鼓燈藝術活躍度較高的區域設立藝術文化生態保護帶,然后在一些花鼓燈文化濃郁、花鼓燈藝人較多的區域或村落設立保護點。在保護區、保護帶、保護點等地方進行花鼓燈鑼鼓樂藝術文化的核實與普查,全面透徹地了解花鼓燈鑼鼓樂藝術文化的發展現狀,了解其表現形式的數量、表演器具的數量、承繼人的數量等等,為花鼓燈文化傳承以及保護決策的制定提供具體的數據依據和支撐。除此以外,還要站在全局,整體的角度制定出花鼓燈藝術文化生態保護總體方案,明確相關的保護目標,保護內容,保護措施,保護工作以及相應的懲處制度,確保針對花鼓燈藝術的保護工作落到實處,貫徹全程。最后,要加大對花鼓燈藝術稀有資料、工具、文本、圖片的搶救力度,全面、深度、客觀地搜集整理相關資料,做好備份工作、修補工作、建檔工作以及出版工作。
(二)設立安徽花鼓燈藝術重點保護項目和傳承人
將花鼓燈文化藝術中的鑼鼓、舞蹈、燈歌等內容劃為重點保護項目,積極組織策劃花鼓燈藝術創新活動和創新項目。對花鼓燈藝術傳承人進行補貼和鼓勵,為傳承人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大力扶持傳承人的文化弘揚工作,通過資金支持或者政策支持的方式幫助傳承人開拓傳播渠道,拓寬傳播路徑。在鳳臺、懷遠、潁上等區域設立花鼓燈藝術培訓機構和博物館,將花鼓燈藝術和當地的旅游文化結合起來,打造極具特色的花鼓燈生態藝術村,向游客積極宣傳花鼓燈的藝術魅力,邀請旅游的人參與花鼓燈活動,借助他們的力量推廣花鼓燈藝術。積極鼓勵當地的青少年參加花鼓燈藝術培訓,提高花鼓燈藝術表演人員的薪酬待遇,積極為他們創造表演的機會,積極創造條件開展活動,擴大安徽花鼓燈藝術活態傳承的直徑和效應。
(三)加大安徽花鼓燈藝術的研究傳播力度
立足于花鼓燈藝術的起源特點分析,其發展過程中融合漢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藝術氣息,其具有的文化底蘊是非常深厚的。有機整合阜陽師范學院、淮南師范學院、蚌埠學院3所高校的研究力量,督促并鼓勵這三所高校積極開展涉及花鼓燈藝術理論的相關研究,且將研究結論和研究成果整理成相應的教材,將花鼓燈藝術文化課列為專業必修課跟公共文化素質選修課,讓花鼓燈藝術從民間走進校園,從野史走進教材,從戶外走進課堂。通過教育將涉及花鼓燈演奏的相關內容和知識傳授給當地的學生,讓學生對花鼓燈藝術有深刻的認知,激發他們對花鼓燈藝術的學習興趣,從而實現花鼓燈鑼鼓樂文化藝術的代代傳承。
四、結語
安徽花鼓燈具有濃郁的地域性和人文性,其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藝術價值。在中國傳統文化遭受西方多元文化沖擊的時代,想要讓安徽花鼓燈藝術文化得到有效傳承,高效創新,就必須深入挖掘安徽花鼓燈藝術的內生性資源,把握其藝術精神內核,藉此進行適合于當代人審美趣味的新創造,才可能使安徽花鼓燈藝術煥發出強大的藝術生命力。
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之音樂·舞蹈[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1988.
[2]于雷,湯雨.懷遠攬勝[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1992.
[3]戎龔停.沿淮玩燈人—民族音樂學視野中的花鼓燈演藝群體[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5年.
[4]支運波.花鼓燈起源諸說及辨析[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0(01):22-29.
[5]鳳臺縣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鳳臺縣文化局.州來古今(之三)——鳳臺花鼓燈專輯[Z].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