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崇選 陳麗麗
中國的傳統節俗是中華文化直接的顯性表現之一。就一般意義而言,節俗和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滲透在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就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而言,中國傳統節俗隱藏著極其深邃的人類學意義,它是我們研究中華傳統文化,以至人類精神的資料寶庫。黃意明、孫伯翰先生的《與時偕行——中國傳統節俗文化的現代轉化》,在這兩個方面都頗具價值。
此書在中國傳統體系中探討節日精神,以深刻而扼要的方式,拈出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五個傳統節日的文化核心內涵,分析五大節俗中所映現的中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考察傳統節俗文化中蘊含的審美境界,并全面闡述了這些節日的歷史演變軌跡和今日繼古開新的轉化之道,為中國古代傳統節日在新時代下的發展方向提供了思路,可謂既全面關照到了中華傳統人文價值之一脈相承性,又關注到節俗繼往開來的可操作性。此書對于家庭與日常生活中節日傳承的討論,尤其具有重要意義。
—華東師范大學民俗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田兆元?
今年讀書節翌日拿到了黃意明教授新著《與時偕行——中國傳統節俗文化的現代轉化》,不勝欣喜。該書封面設計、取名、配圖皆有黃教授風格,他總是注重文圖的美感,這在他的《掬水月在手》一書中表現得尤為明顯。這本新著的部分內容,在黃意明另外一本論文集《夢闊水云窄》中已有所涉獵,但此次更系統地梳理了中國傳統節俗文化的本質特點,尤其對傳統節俗的現代轉化進行了深刻的思考,提出了具體的實施方案,內容上更加集中和完整,讀起來酣暢淋漓,令人不愿釋卷。
傳統節日是一個民族或國家在社會和歷史長期發展中積淀和凝聚的特殊時間節點,它的功能和內涵都是值得玩味和探究的。中國傳統節日,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不僅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現。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涵蓋了原始信仰、祭祀、儒釋道紀念日、歷法、節氣等人文與自然多方面的文化內容。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現代化和城鎮化進程下,中國傳統節日的影響力正逐漸萎縮,目前尚存的較有廣泛群眾基礎和典型意義的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這也符合國家層面對“我們的節日”的基本認知。由于春節仍然是中國人最重視的節日,相對而言,其內涵缺失也最少,而關于春節的研究和論述也最多,因此作者予以省略,把重點放在了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這五大節日中。
五大節日分別對應一系列活動,共同形成五大節俗。《與時偕行》在對中國傳統節俗所下的定義中,分別探究、闡述了“節”與“俗”這兩個字的內涵。尤其是“節”字,作者認為它不同于巴赫金的狂歡化理論對節日的設定,反而注重節制,節日體驗具有“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倚”的辯證觀。另外作者提到,現在五大節俗所具有的內涵和功能,均不是或不僅僅是當初起源時的形態,各個節俗往往蘊含多種涵義效能,各節日形態之間既有明顯區分,也有部分交叉。簡言之,“中國節日多是復合型節日,不同節日在功能上有所交叉重復”。
通過對五大節俗進行對應觀察后可見,清明節結合了寒食節、上巳節。內容有舊火熄滅,新火開啟,播種提上議程,踏春,祭拜祖先,紀念介子推等。其中,新與舊、生與死在同一個時間段被面對,這和中國人的陰陽觀相符。中國人的陰陽觀不是對立的,而是辯證、互動的關系。人們到野外祭拜祖先、寄托哀思的同時,也感受春天欣欣向榮的氣息,飽含對生命的希望和期待。從養身的角度看,清明期間天氣尚冷,陽氣剛啟,冷食不會腐壞,但可以使腸胃在適度的冷刺激下得到鍛煉,結合氣候狀況,清明前物干風高,熄火有助于防火。
端午節掛艾草、賽龍舟、紀念屈原。艾草具備藥物功能,具有季節性的防治功效。賽龍舟鼓勵合理競爭,這種合理競爭既包含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也包括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競爭,這種競爭是有序的、合理的,最后會走向和諧。有序的競爭帶來社會的進步。紀念屈原則集中體現了中國人的家國觀念,是競爭意識的理性化。
七夕節包含乞巧和婚戀的內容?;橐雒罎M和謀生本領是幸福生活之根本,缺一不可。
中秋節包含團圓理念、求子習俗。求子是七夕婚戀意識的延續,團圓既是對現實的希冀,也指意念上的團圓,所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進一步說,團圓觀也是勉勵親友在向外發展的同時不忘親人與舊情?!杜c時偕行》的作者在此章著重提到了賞月的“平等”性,人與人之間在根本上是平等的,這既是傳統中秋觀念的題中之義,也直接融通現代社會的平等理念。
重陽節是登高與敬老的節日,天涼好個秋的氣候適合登高、望遠,“一覽眾山小”之下的秋景肅穆、蒼茫,有沉淀之感;而秋收冬藏,秋天又預示著收獲和成就。秋天代表人生之老之將至,故有敬老之儀式行為。敬老之內涵一是子女、晚輩對長輩及其學識和人生經驗的尊重與學習,二是對未成年人和青少年進行生命教育及反哺教育,體會天倫之樂,三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社會上推廣孝道,這是家庭、社會和諧所需要的。
作者認為節俗具有三大功能:調節功能(包括適應生活周期轉換、調節心理需求、休養生息等),審美功能和社會治理功能。總體來看,節俗行為使得勞動者得到了階段性休息,可以借此總結過往,計劃未來,加強人際溝通,整個過程體現了中國人對生活和生命的美好審美感受。另外,主要節日比較均衡地分布在一年之內,每年周而復始,在心理機制上形成有規律的暗示作用,也強化了節日的社會功能。
由于當代中國的傳統節俗正逐漸失去影響力,大量學者為傳承和恢復中國傳統節俗活動大聲疾呼,但作者認為僅僅呼吁是不夠的,必須與時偕行,進行理論研究和重建實踐,并通過學校和社區進行現代轉化探索。尤其是在城鎮化日益被政府提倡的今天,通過思考和實踐摸索一條在城鎮可行的重建方案才是積極可取的。
這里強調一下,現在研究傳統節日的著作可謂汗牛充棟,但該書的突破之處,乃在于既對五個傳統節日的內涵功能做了深刻的挖掘和準確的定位,同時認識到只有在深刻了解傳統節日原型、功能和集體無意識的前提下,才能實現節俗功能的創造性轉化。
2020年是個非常年份,新年伊始,國內便遭遇了新冠疫情,武漢封城正在除夕前一天,同時全國進行了在家隔離。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它的節俗特點就是聚集,尤其最近十幾年,人們趁著春節大肆消費、在外聚餐,而這樣的習慣卻和疫情的冷酷現實格格不入。疫情逼迫我們跟最親近的人天天待在一起,要求我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令人驚訝的是,中國人像嘩啦啦的水龍頭一下子擰緊了一樣,全國驟然停擺。人們迅速適應了變化,戴上口罩、保持距離、禁足在家、自己做飯。中國人的適應性是很強的,隨著隔離時間的延長,慢慢適應了隔離在家的生活。這也引發了筆者的思考,往年節日的那些聚集性活動和群體性娛樂是否那么必須?我們是否更應該注意提升節日的文化意義和價值功能?還有,傳統節俗的現代轉化是否應該注意規避現代社會本身的一些問題?
現在,疫情告一段落,此時閱讀《與時偕行——中國傳統節俗文化的現代轉化》,更令人多了一份思考。
(作者簡介:鄭崇選,上海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公共文化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陳麗麗,上海民航職業技術學院青年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