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稅務課程是高職會計專業必修課程,如《稅收實務》與《稅收實務實訓》課程。經過多年的課程建設,我院稅務課程在滿足崗位需求,提高學生稅務業務處理能力等方面成績顯著,但伴隨著高職生源質量變化與信息化教學的推廣,需要對稅務課程教學進行與時俱進的研究與思考,以應對國家對高職教育的要求。
【關鍵詞】稅收實務;高職;研究
在高職稅務課程中,應用信息化技術、實行混合教學模式,將對提高教學質量,提高教學獲得感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現行稅務課程教學思路
一般認為學生職業能力提升有個漸進過程,先理論后實踐,因此,高職會計專業稅務課程一般先進行理論教學,學生掌握相關稅種的法律規定,再進行軟件的模擬實訓,學生根據企業資料進行職業判斷,填制納稅申報表,進行網上納稅申報或納稅籌劃等,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首先,理論教學階段。目前我國有18種稅種,學生需要先修基礎會計與財務會計等課程,才能進行稅務理論學習。理論教學要求學生熟悉每個稅種的概念、征稅范圍、納稅人、稅費計算等基礎知識,對稅種條款應熟練掌握。
其次,實訓教學階段。運用仿真模擬軟件進行實訓,是對理論學習的鞏固與實務能力的培養,一般涉及“填制納稅申報表”與“納稅申報”兩個業務。前者在軟件中提供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一定會計期間的稅務會計資料,以原始憑證(單據與發票)、記賬憑證、賬簿、會計報表、納稅申報表等形式出現,根據各種資料,學生進行職業判斷,完成工作底稿,匯總計算稅款,完成納稅申報表的填制。后者主要是納稅程序體驗,感性認識稅務注冊、購買稅控設備、領購發票,開具發票,抄報稅與納稅申報等流程。
再次,企業稅務案例研討或者納稅籌劃教學。為了貼近企業實務,培養學生職業判斷能力,對學生稅務處理技能提出更高要求,需要進行企業真實涉稅案例探討,或者進行納稅籌劃教學,這是屬于較高層次的教學內容。
二、現行教學思路中出現的問題
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學院稅務課程教師不斷進行教學改進,嘗試新的教學方法與模式,精心進行教學設計,動態更新教學內容,重視課程教學反饋,取得了較高的教學評價,但在教學過程中,也出現了一定的問題,主要問題如下:
(一)稅務課程對高職學生有一定難度
稅務課程主要難點在于:國內現行有18種稅種,稅種多,重要稅種的條款多,變化多,理解難,比如增值稅,企業所得稅與個稅等。以增值稅為例,條款、規章繁雜,需要記憶的多,比較枯燥,變化快,沒有一定的會計基礎與企業生產經營的知識,對稅法條款的理解比較困難。一般來說,學生要應付課程考核比較容易,但要真正學好學透徹比較困難,需要經過反復研讀思考,非常熟悉法規才能熟練掌握,才能做到對稅法的融會貫通,但實際上,課程能完成一遍學習就不容易,更遑論學生能主動鉆研幾遍。
(二)教師付出多,教學效果卻“事倍功半”
稅務課程要求教師教學經驗豐富,能迎合學生的口味,講解要幽默通俗易懂,課件要生動有趣,講授要配合故事、笑話與案例,否則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教學準備的壓力比較大,即便如此,課程只要有需要學生記憶或動手計算的部分,有部分學生會畏難怕繁,不積極配合教學。
(三)學生學習動力與能力不足
高職生源質量年年下降,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基礎比較差,缺乏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一方面稅務課程需要一定的會計基礎,可能學生先修課程沒有很好掌握,后續就對稅務課程的理解就比較差,同時,既不愿請教老師,也不在乎沒有掌握,課程積累的問題越多,這些學生越沒有信心與興趣。
(四)稅收實訓效果欠佳
其一,部分學生對理論沒有掌握好,缺乏企業涉稅業務的職業判斷能力,不會稅務處理,沒有信心與能力獨立完成實訓任務;其二,實訓軟件仿真程度再高,與企業業務實際還是有一定距離,在短時間內,部分學生不能明白實訓內容與實務之間的關系,對稅務登記、購買稅控設備、領購發票、開具發票、抄報稅與網上納稅申報等流程不明所以;其三,納稅資料的分類與匯總千頭萬緒,需要理論基礎扎實,需要耐心與認真的實訓態度,才能形成工作底稿,才能完成納稅申報的各項數據填報,而這正是部分學生所欠缺的。
(五)課程考核難度降低
囿于招生就業現實,在課程考核中難度不能過高,使得課程教學對部分學生的約束力有限,有些學生對教師的督學充耳不聞,影響教學效果。
三、混合式教學的思考
本文所指混合式教學是多種教學要素的混合,包括把理論課程與實訓課程混合成真正的理實一體化課程;在教學模式上,實施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會計專業課程體系中所有課程資源的混合等。
(一)混合教學的界定
其一,課程類型的混合。在理論教學中,經常需要進行案例分析,實際上實訓軟件中有現成的稅務資料,仿真度較高,完全可以做到“學中做,做中學”,但在理論教學環境下軟件調用不方便,課堂時間不容許,讓教師望而興嘆。如果能將理論與實訓課程合并為真正的理實一體化課程,在教學環境上隨時可以調用實訓軟件,使得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無縫銜接,充分利用好實訓資源,教學效果將會有較大改觀。
其二,教學模式的混合。經過多年的課程建設與信息化教學的積累,稅務課程的課程資源比較豐富,信息化技術比較成熟,有實現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充分條件:
1.教學軟硬件成熟。在稅務課程中,無論是理論課程與實訓課程,都已經建立了網絡教學平臺,經過多輪改進,平臺架構設計合理,平臺資源豐富,各種視頻文字資料充足,滿足教學需要;其次,實訓軟件采用BS架構,只要在校園網內,手機平板電腦都可以調用軟件學習,不再局限于實訓教室,在時間空間上實現了教學自由。
2.教師具有混合教學的經驗。稅務課程的教師都有信息化教學的能力,在會計類課程中都有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經驗,具備翻轉課堂的教學理念。
其三,教學資源的混合。一方面是稅務課程教學資源的混合,包括課件、習題,視頻與實訓軟件等,另一方面,稅務知識與其他會計內容是割裂不開的,比如,企業涉稅業務的處理需要有財務會計與成本會計的基礎,如果能打破會計課程體系的限制,建立一個完整的會計資源平臺,實現會計教學資源的共享,就能在稅務教學與其他會計課程教學中互為支撐,查漏補缺,形成良性互動。
(二)混合教學的實施思路
第一,在課程設置上,把理論課程《稅收實務》與實訓課程《稅收實務實訓》課時合并,形成真正的理實一體課程。實訓軟件中資料豐富,行業與企業可選擇性大、圖文并茂,都是真實的單據與發票,貼近企業實際,是非常優秀的案例分析資料,完全可以在理論講解中邊學邊做,邊做邊學,但這需要教學環境能隨時調用實訓軟件資料,能保障課時夠用。否則,理論教學資源不夠貼近實務,學生理論懵懂,到實訓階段時實訓時間短,學生操作上手慢,實訓資源不能充分利用。要實現兩者的混合需要從課程設置開始進行教學的重新設計,工作量比較大,但可以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第二,教學資源與模式混合,一定要建立網絡教學平臺,整合已有的云班課資源實施翻轉教學,實現線上線下教學。通過翻轉課堂與網絡教學平臺可以要求學生課前通過線上資源預習,實現一部分基礎性教學目標,鍛煉學生自學能力;課中教學集中在重難點,講精講透學扎實;課后拓展師生交流的時空范圍,強化教學總結與反思,提高教學的廣度與深度。
第三,強化過程控制與考核。一方面,教學信息化手段可以強化課程的過程控制,比如,通過細化課程任務清單與考核清單,學生的預習、資料查看、參與課程活動與提交作業資料等都能在平臺留痕,進行數據統計,形成學生課程參與度指標,實時反饋學生過程成績,強化了對學生學習的約束力;另一方面,通過強化教學過程控制與考核,避免期末考核的尷尬與為難,回歸課程考核的本質。
四、結束語
一邊,提高課程教學質量與效果,提升教學獲得感是教學永恒的主題。在教學中,教師不斷進行反思與改革,希望學生能學多學好,但在目前的生源質量現實下,教師的努力很多時候成為獨角戲。另一邊隨著會計工作智能化的發展,基礎性會計技能的教學價值越來越低。管理會計與納稅籌劃的應用價值在不斷提高,如高職學生稅務技能沒有質的提高,未來參與企業管理、進行企業納稅籌劃就將是水月鏡花。
參考文獻:
[1]姜志美.中美大學翻轉課堂教學實踐的對比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5(2).
[2]陳雪麗.微課模式對高職英語教學的創新與實踐研究[J].文摘版:教育,2015(12).
[3]王佳.財稅管理模擬實驗教學思考[J].財會月刊,2015(27).
[4]賈云赟.基于知識教授與實務操作的稅務教學改革探討[J].財會通訊,2018(10).
[5]黃竹梅.高職稅務會計實踐教學改革的探究[J].價值工程,2014(23).
作者簡介:施剛(1977—),男,江蘇南通人,碩士,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