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峰 李文亮
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這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抓手,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偉大舉措。鄉村振興離不開農村產業的振興和發展,金融則是實現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支撐和保障。平頂山市瞄準鄉村產業振興發展新趨勢以及鄉村產業主體金融需求新變化,通過完善金融組織體系,擴大金融資源供給主體;通過創新信用體系,增強金融資源供給信心;通過引導金融服務創新,提升金融供給質量;通過完善金融基礎設施,提升金融供給活力,以此形成“金融+產業”的合力。本文以平頂山市金融支持鄉村產業振興的具體實踐為背景,歸納總結金融支持鄉村產業振興的做法與成效,并剖析其面臨的現實問題,提出解決方案與對策,為促進鄉村產業振興提供決策參考。
鄉村產業振興新趨勢孕育新需求
鄉村產業振興的新趨勢
平頂山市為進一步提升鄉村振興示范效應,市委、市政府立足當地農業發展條件和實際情況作出重要工作部署,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統籌整合政策、項目和資金向鄉村產業傾斜,努力打造精品農業示范區,真正起到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示范引領作用。通過不斷發展地方特色農業產業,完善優化農業硬環境,使全市農業產業發展主要呈現出農業經營主體規模化、農業產業發展特色化、農業發展品牌化、農業經營模式多元化和農業產業融合化等特征。
農業經營主體規模化。平頂山銀行農業經營主體規范化初現成效,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對普通農戶增收致富的輻射帶動作用增強,能夠成為農業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平頂山積極培育和引進覆蓋面廣、帶動力強的農業產業龍頭企業,主要以康龍、綠禾、天健等180多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企業為代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能夠促進農業供給側改革,改善農業生產技術,吸納平頂山當地貧困農民就業,提高貧困農戶的內在發展能力,實現農民的脫貧致富和鄉村全面振興發展。目前,平頂山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突破5600個,依法規范登記的農村合作社約6000個,充分發揮農業新型主體的輻射帶動能力,推動農村改革和集體經濟的發展和壯大。
農業產業發展特色化。平頂山市根據“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思路,結合各地區資源稟賦,科學合理規劃農業產業的發展布局,建設優質農林特色產品,不斷提高平頂山各個貧困地區發展的內生動力,加強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主導產業的建設和發展,擴大特色產業對貧困村集體經濟的覆蓋力度。
農業發展品牌化。平頂山作為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示范區,近年來通過不斷調整農業品種,加強質量把控,創建一流品牌,農業品牌建設高速發展,知名品牌數量不斷增加、品牌質量也日益提升。目前,平頂山形成了葉縣馬灣白桃、大年溝血桃、曹鎮大米等一大批“鷹”字號品牌,成為市場青睞的農業品牌,擴大了平頂山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影響力。
農業經營模式多元化。平頂山市確立了“以畜牧業為龍頭,發展農牧結合、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的農業發展模式,提高農業存量的循環發展,提高農業品牌質量,擴大農業品牌的優勢和增量,促進平頂山特色農業轉型發展。平頂山市的六種養殖結合循環發展模式得到國家相關部門的認可和肯定,并在全國范圍推廣。同時,通過整合閑置資源,不斷挖掘農村相關資源的最大潛力,通過股權激勵的方式充分將資源、資產和農民變為農業產業發展的要素,形成“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電商+企業+政府”“合作社+基地+農戶”“企業+合作社+農戶”“合作社+農戶”等多種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特色化農村產業經營模式,提高當地貧困農戶的就業率和收入水平。
農業產業融合化。平頂山市充分發揮資源稟賦、統籌資源要素,激發區域活力,形成多種產業融合發展的農業經濟發展新模式。平頂山農業龍頭企業不斷壯大,農產品加工業影響力不斷增強,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產業化集群聯合頻率提高,促進了平頂山地區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同時,縱向延伸農業產業鏈,大力推動上下游產業的規模化發展,如種植、農產品加工、冷鏈運輸和電子商務等。橫向推進不同產業的融合,促進多種產業進行深度融合,提高平頂山市農業附加值,增加當地農民的收入。
鄉村產業主體的金融新需求
隨著鄉村產業的深化發展,經營主體普遍面臨著金融需求急、頻次高、期限長、擔保少等特點。平頂山通過完善金融體系,引導金融機構通過創新業務模式、強化組織保障等,最大限度地滿足鄉村產業主體的金融新需求。
鄉村產業貸款需求增加。隨著農村產業的發展和擴大,企業或農戶的貸款需求從小額向大額資金需求轉變。農村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民等在資產投入、產業融合、創新產品等方面具有較大的資金需求,自身的經濟來源不能夠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因此需要借助金融支持來實現鄉村產業振興發展。
鄉村產業貸款主體增加。隨著鄉村產業經營模式的多元化和產業融合化發展,許多企業不斷向上下游、不同產業延伸業務,無論是縱向延伸還是橫向融合的各個環節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技術和人力的投入。貸款主體逐漸由原來單一的農村企業、合作社、農戶等,擴大到制造業、服務業和旅游業等產業的企業主體。
鄉村產業貸款擔保方式轉變。由于農村產業大多屬于分散經營,收入不穩定、行業經營風險和缺乏認知等因素導致金融機構不愿意提供擔保。同時,農民可抵押的財產主要有宅基地使用權、土地使用權和生產性固定資產等,但這些抵押財產很難達到銀行對抵押物的要求。農村產業信貸亟需完善農村信用立法、建立農村信用評級體系和形成農村信用體系長效機制,進一步形成圍繞農村龍頭企業或核心企業的鏈式融資、圍繞合作社組織的聯保融資以及農民個人信用的關系型融資模式。
鄉村產業貸款期限變長。鄉村產業貸款通常主要用于生產性固定資產投入、產品流轉以及產業發展等,但是特色農產品的生產或形成的周期較長且受環境因素的影響較大,鄉村產業貸款需要匹配長期資金,以適應新的農產品開發周期。
金融支持新特點與新問題
平頂山市金融支持鄉村產業振興的新特點
平頂山市對鄉村產業振興進行了積極的探索,通過完善金融組織體系,擴大金融資源供給主體;通過創新金融信用體系,增強金融資源供給信心;通過引導金融服務創新,提升金融供給質量;通過完善金融基礎設施,提升金融供給活力。
完善金融組織體系。平頂山市金融整體實力不斷提高,金融主體和金融業從業人員不斷增加,逐步形成了以商業銀行和村鎮銀行來支持鄉村振興的主體力量,以各類保險機構為輔助作用,以及以小額貸款公司、擔保機構和融資租賃公司作為金融支持鄉村振興補充后備軍的金融組織體系。截至2019年末,平頂山市共有146家金融機構,全市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從業人員已經超過兩萬人,為平頂山市鄉村產業的振興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撐。在銀行、保險業機構和小額貸款公司等眾多金融主體的大力支持下,平頂山市金融資源優先下沉到鄉村地區,2019年金融機構投放涉農貸款占新增貸款的比例達到80%以上。如平頂山銀行多措并舉,在鄉村重點領域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在農村地區大力開設普惠金融服務站,改善農村地區支付結算環境,全力支持平頂山市鄉村產業振興。
創新金融信用體系。長期以來,農村信用體系的不完善嚴重制約著鄉村地區的發展,平頂山市為了優化農村的金融生態環境,增強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等金融機構對鄉村產業發展加大信貸投放的信心,創新性地依托“六星評村”、村規民約、鄉風評議等載體和平臺,將利用這些平臺和載體評選出來的六星級村(社區)以及先進個人等篩選出來,與金融機構有機銜接,為他們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務,倡導“人人守信”的良好風氣,提高農村居民的信用意識。如豫豐村鎮銀行借助“黨建+機制建設”,將黨的組織優勢與金融力量深度融合,為具有良好信用的合作社提供信貸支持,探索出了一條彌補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力度不足的路徑。此外,平頂山銀行圍繞種植、養殖、流通和加工等領域,根據農業生產經營的特點,開發用于農、林、牧、漁生產經營及其他涉農生產經營的短期經營性貸款,包含春耕貸、夏播貸、秋收貸和冬藏貸,助力鄉村產業發展。截至2020年9月末,累計投放1485萬元,涉及農戶362戶,貸款余額為1407萬元,為平頂山鄉村產業發展貢獻力量。
引導金融服務創新。平頂山市金融機構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發展大局,針對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情況,開發相應的金融產品,創新服務鄉村企業和鄉村產業的金融模式,積極發揮金融對鄉村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在產品創新方面,平頂山市金融機構不斷推出多樣化的金融產品以滿足不同類型客戶的差異化貸款需求。截至2019年底,平頂山市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共推出116項普惠信貸產品,其中三農專屬產品20項。多種多樣的普惠信貸產品滿足了農戶生產經營和日常生活消費需求。在服務創新方面,平頂山市金融機構根據自身情況差異化拓展服務模式,不同類型的銀行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重要的發展領域。如農業發展銀行重點開發鄉村發展重要領域和鄉村發展薄弱環節的金融需求,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重點完善三農金融服務供給體系。平頂山銀行重點拓展農村地區的授信范圍,推進網點下沉,實現了平頂山地區縣域微貸全覆蓋,厚植鄉村產業發展新優勢。
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優化農村信用環境和支付環境對于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的現狀至關重要。在優化農村信用環境方面,平頂山市為了提高金融服務對象的辨識度,篩選出有資金需求、有創業意向、有還款能力的組織、企業或鄉村振興帶頭人以及發展集體經濟示范村等,開通綠色金融通道。在優化農村支付環境方面,平頂山市各銀行業機構不斷向農村地區下沉,提升鄉村金融服務的可得性。截至2020年10月末,平頂山銀行在各個縣都設立了小微專營支行,已簽約1040家“鄉鄰小站”,其中開業351家。通過下沉網點與配備專業隊伍,形成覆蓋鄉村地區的支農服務體系,開辟涉農貸款“綠色通道”,從貸款調查、審查到貸款審批、發放,提供“一站式”服務,為廣大農村地區的客戶開辟了便民、快捷的金融服務。
平頂山市金融支持鄉村振興存在的問題
平頂山市金融支持鄉村產業振興雖然取得了較多成績,但仍面臨著金融基礎設施建設薄弱、金融產品無法滿足多樣性需求、金融對鄉村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不足等問題,制約著金融支持鄉村產業振興的持續、深化發展。
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依舊薄弱。平頂山市鄉村地區雖然不斷加強信用體系建設,但依舊存在不足。農民的信用意識和金融意識淡薄,不能很好地了解金融政策和金融產品。農民的金融常識和法律常識(如金融欺詐和非法集資)欠缺,諸如逃廢金融債務之類的行為時有發生。征信體系缺失掣肘著農村金融的發展,大部分農村地區居民和鄉村企業的經濟狀況、信用記錄不完善,農民和鄉村企業收入不穩定,導致很多金融機構不愿下沉農村,即使金融機構愿意服務農村金融這片藍海,也面臨著高昂的風控成本。
金融產品仍然無法滿足多樣性需求。雖然平頂山市金融機構不斷提升金融服務質量、拓展金融產品種類,但是金融產品仍然不能完全適應涉農主體的多樣性需求。由于農業收益的穩定性較差,農民在擴大經營活動時向金融機構借款仍然面臨“抵押難、擔保難、貸款難”的問題。由于農業和涉農產業的生產周期比較長,平頂山市金融機構為把控信貸風險,提供的涉農貸款一般在三年期以內,以一年期貸款居多。涉農主體在金融機構掌握貸款權利的前提下無法根據自身生產情況要求貸款期限,貸款與生產期限不匹配的問題頻現。
金融對鄉村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仍舊不足。雖然在相關政策的驅動下,有大量金融資源向農村產業發展方面傾斜,涉及農業的相關貸款不斷增加,但鄉村產業發展仍然存在很大的資金缺口。當前涉農貸款規模還不能滿足廣大農村的發展需要,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一些重點領域和發展薄弱環節依舊需要投入更多的金融資源。鄉村振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鄉村產業的發展需要金融業的長期支持,而且也需要綜合依托當地特色產業、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多種產業的融合發展,而平頂山市金融機構對這些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尚存不足。對于農村地區而言,引入新型科技、發展數字化普惠金融,對于提高農村金融覆蓋面,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平頂山市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對策建議
金融支持鄉村產業振興是一場持久戰,不僅僅需要完善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和金融組織體系,從而建立現代化的農村金融體系,更為關鍵的是需要依托鏈式思維形成鏈式服務模式,才能更好地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豐富金融供給鏈。雖然農村金融服務主體不斷增多,但由于鄉村產業的弱質性等使農村金融主力逐漸偏離服務農村的定位,金融資源不斷從農村流出。在鄉村產業發展的過程中,農業經營主體的多元化金融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導致金融供給的總量與結構失衡。因此,擴大金融服務主體,強化分支機構的下沉與服務功能擴展,成為支持鄉村產業振興的必然方向。如平頂山銀行通過設立鄉鄰小站,深深扎根廣大農村地區,通過大力吸收儲蓄存款,將更多的資源配置到農村的重點領域,為平頂山鄉村產業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活水。
創新金融產品鏈。金融機構應當根據與農業有關產業的發展特點,有針對性地開發合適的金融產品。一是明確產業鏈上的授信主體。金融產品應當圍繞農村經濟發展核心經營主體,開發出涉及中小微鄉村企業的各類貸款產品。二是擴展產業鏈上的授信對象。除了重點服務產業鏈上的核心經營主體外,金融機構還應該為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提供授信,擴大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三是建立相應的資金使用監督機制,保證授信資金用于產業發展,防止貸款用途偏移等問題。四是引導保險機構積極參與產業鏈發展,改善因農業周期長、受天氣等不確定因素影響而導致的涉農貸款風險較大等問題。五是細分產業鏈上的各個參與主體,總結他們的特征,詳細分析其融資需求和資金來源,有針對性地提供相應的產品和服務。
打通數據信息鏈。通過整合農村基礎信用信息,建立農村主體的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為金融機構提供科學有效的授信資源。實現信息實時傳遞和即時共享,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減少信貸風險,為金融機構支持鄉村產業振興的決策提供有力保障,最大限度滿足鄉村產業發展主體的綜合金融服務需求。
優化政策協同鏈。通過優化涉及鄉村產業振興的金融支持機制,形成激勵相容的政策體系。一是考慮鄉村產業金融支持不良率的單獨考核機制。將金融機構支持鄉村產業振興的部分與其他信貸資產進行分離,單獨考核不良情況,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鄉村產業的扶持力度,使金融資源最大程度地流向鄉村。二是建立鄉村產業振興各參與主體的風險分擔機制。建立多種主體共同參與的經營主體風險分擔機制,降低金融機構在鄉村產業貸款中承擔的高額風險,增強銀行信貸支持的積極性。三是鼓勵金融科技的發展與應用。引導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相關技術的發展,通過財政和稅收政策加強對金融機構開展數字普惠金融技術應用的獎勵和補貼作用,支持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農村村鎮銀行等主力軍盡快建立應用體系,提升金融支持的效率。四是考慮差異化監管。對大力支持鄉村產業發展的金融機構予以定向降準,精準減免財稅費用,引導其服務鄉村產業振興,有效提升金融服務鄉村振興質效。
(作者單位:平頂山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