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斌
【摘要】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我國鄉村振興有了很大進展。特色小鎮是近年來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出現的一種新的空間生產模式。為提升農業農村發展質量、落實鄉村精準扶貧和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注入了新動能、新活力。文章從產業融合的角度,針對特色小鎮文旅融合建設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了優化策略。
【關鍵詞】特色小鎮;文旅融合;發展
特色小鎮建設需要借助時代發展的契機,突出其在產業經濟方面的優勢,憑借供給側改革的東風,完成城鎮經濟結構優化,加快城鎮經濟發展。除此之外,在特色小鎮發展過程中,特色小鎮文化融合不足、無法將特色小鎮自身優勢轉變為推動結構轉型創新驅動力,不能在短時間內解決特色小鎮房地產化等問題,嚴重影響特色小鎮建設速度,以及其對經濟發展擁有的突出優勢,所以下面將根據特色小鎮持有的資源,從農旅融合視角下,設計小鎮空間結構,提升特色小鎮建設速度,并憑借特色小鎮推動當地產業發展。
1、文旅融合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換句話說,旅游是文化內涵的具象,文化是旅游傳播的符號。文旅融合實質上是旅游中文化性和文化中旅游性的統一,用文化的理念發展旅游,用旅游的形式傳播文化,達到“文化+旅游”的有機統一。從產業融合角度來說,文旅融合,不等于“文化+旅游”,而是可以創造出遠遠大于“文化+旅游”的多種文旅模式的大文旅。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包含了橫向的廣度融合與縱向的深度融合,是“文化+”和“旅游+”的雙重驅動模式,兩者融合創新、相互賦能、交互驅動發展。文化產業依靠旅游產業實現文化市場的延伸;而旅游產業引入文化創意提升旅游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品質,二者相輔相成,共生共贏。從國家政策角度來看,“促進旅游與文化融合發展”被納入國家“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與文化和旅游部的組建,從國家體制機制上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協調發展提供了保障和助力。
2、農旅融合特色小鎮建設特色理念的路徑及機制
2.1充分挖掘小鎮資源,有效利用IP資產
每個小鎮都有自己的獨特識別物,這些獨特的識別物即可作為文旅小鎮的IP要素。優質旅游IP需要充分挖掘小鎮的特色資源,有效利用IP資產,憑借著一定的作品來支撐內容建設。迪士尼小鎮成功有效地利用了自己的IP資產,將IP引入到商品、游樂設施和其他周邊產品,最終實現了盈利。文旅小鎮IP建設要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須主動尋找生命力較長、足以攤平投資的最佳IP。除此之外,文旅小鎮還要確保合作雙方的目標一致,選擇可以成功進行旅游轉化的IP,這樣才能受更多旅游者歡迎。
2.2建設中要產業融合,擴大“特而強”的功能疊加效應
圍繞特色產業定位,緊盯培育、聚集、融合發展方向,構筑集產業鏈、投資鏈、創新鏈、人才鏈、服務鏈于一體的產業創業創新生態圈,發揮集群效應。特色小鎮要在小空間區域里融合產業功能、旅游功能、文化功能、社區功能,解決文化產業單一、旅游業態單一和產業同質化嚴重等問題,實現“一鎮一業”,確保一鎮一風格,一鎮一特色,不重復、不趨同,使特色產業成為唯一性的強大產業。
2.3打破業態壁壘,跨界要素整合
當前,“互聯網+”“科技+”“共享+”等跨界思維已成為趨勢潮流,特色小鎮要發展,就要緊跟時代步伐,多規融合,加強文旅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資源整合,創新產業融合形態,構建鄉村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新體系,提高產業融合效能和附加值。政府應以產業為主導,科學制訂融合規劃,抓好相關政策的落實,圍繞全域統籌、特色突出、引領示范3個方面,通過資源整合、功能疊加、政策激勵等措施,推動要素跨界配置和產業有機融合,打造基于“文旅農、文旅商、文旅體、文旅與藝術”一體化的產業鏈、價值鏈,加快推動特色小鎮建設進程。
2.4文化符號的旅游效應
其一,特色傳統建筑符號營造客家生活氛圍。在甘坑客家小鎮里建有極具代表性的客家傳統建筑,如南香樓、狀元府、圍屋等這些古建筑中保持營建具有濃厚傳統氛圍的室內環境;鳳凰谷內的徽派建筑群落古色古香,依舊保留古炮樓、甘坑火車站等客家歷史建筑元素;小鎮的小巷采用“7都116”具有古韻的名稱。從多個角度實現客家歷史文化與景區內部融合,利于游客對傳統客家文化的概念搭建。其二,客家行為文化符號商品化。甘坑小鎮的家風家訓館展示了甘坑人自古以來秉持的家訓文化,并將這些文化商品化,出品相關文創產品:吉祥如意鑰匙扣、姓氏家訓戒尺、國學戒尺等。文創產品作為游客的旅游紀念品,強化游客對客家文化的記憶,一定程度上傳播客家傳統文化。其三,節慶活動再現客家文化。甘坑客家傳統藝術并非可以隨時觀賞到,而是逢年過節或一些慶典活動才有機會欣賞傳統的藝術。活動表演性和娛樂性強,年輕人樂于參與,喜慶的鑼鼓和歡快的麒麟舞能更快地把游客帶入情境,身臨其境感受客家文化的熏陶,讓游客感受文化的深度。其四,休閑娛樂項目IP化。小涼帽之家是小涼帽IP產品展示及銷售的商店,琳瑯滿目的定制產品,如家居、箱包、服飾、玩具、數碼等產品設計上添加IP形象元素構成小涼帽系列產品;以IP形象為基礎的親子游玩項目供小朋友和家長選擇。貼合小涼帽IP形象宣傳,將客家文化潛在地傳給下一代。
結語:
綜上所述,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農業融合特色小鎮建設存在資源統籌不足、規劃設計與我國國情不一致從而導致發展工作進展遲緩等問題,并且特色小鎮項目效果無法達到預期要求。從目前掌握的情況,分析致使特色小鎮建設工作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的根源所在,并提出在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需要大力挖掘民俗資源,讓特色小鎮空間布局可以突出地方主題。
參考文獻:
[1]韓彩霞,趙偉,葛文全.山西古村落文旅融合模式探究[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9,22(2):91-94.
[2]郭湘閩,楊敏,彭珂.基于IP(知識產權)的文化型特色小鎮規劃營建方法研究[J].規劃師,2018,34(1):16-23.
[3]王婉婷,孫敏,張瑜,等.文化自信建設背景下的本土旅游文化符號建構研究[J].中國市場,2017(33):24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