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敏 夏杰長
[摘要] 數字經濟成為推動國內市場新一輪消費升級、加速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變革的重要動力,在應對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導致的經濟衰退,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數字經濟通過釋放國內消費需求、打通循環障礙和堵點、暢通國際循環,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賦能。未來,要以新基建為突破口,加快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以數字技術為著力點,增強“雙循環”內生發展動力;以消費升級為引擎,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以鏈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為紐帶,促進國內國際更好循環。
[關鍵詞] 數字經濟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新基建 ?消費升級
[中圖分類號] F49 ; F125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004-6623(2020)06-0071-05
[基金項目] 中國社會科學創新工程項目:“十四五”時期中國服務業升級戰略和重大政策研究(2020CJYB003)。
[作者簡介] 蘇敏,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商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智慧旅游;夏杰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服務經濟理論與政策。
一、前 言
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影響,2020年世界經濟衰退明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循環受阻,金融市場大幅動蕩,國際投資貿易嚴重萎縮,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多邊主義受到沖擊。面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循環受阻,以及可能引致的斷鏈風險,中國積極倡導全球經濟多邊合作,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加速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
“雙循環”的提出,是黨中央面對全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新發展階段深化改革以及經濟轉型形勢下,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關鍵一招,是要通過科技創新,特別是數字技術創新,完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暢通國內大循環,釋放內需潛力。同時,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培育中國參與全球合作競爭新優勢,穩定國內經濟社會發展,保持中國經濟的持續韌性。
二、數字經濟是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動力
數字經濟有著廣泛的范圍。數字經濟不僅僅包括半導體等數字硬件支撐的制造業,也包括其他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的數字化。與此同時,數字經濟逐步滲透到居民的日常消費習慣當中,方便居民生活的同時也改變了居民的消費方式,同時提升了資源配置效率,促進經濟新業態的形成。據統計公報顯示,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已經排名世界第二,數字經濟占中國2019年GDP的30%,通過數字平臺售出商品85239億元,比上年增長19.5%,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0.7%,比上年增長3.2%①。
全球數字經濟規模也在不斷增強。據測算,全球47個國家的數字經濟數據顯示,2019年世界數字經濟較上年增長了1.6萬億美元,數字經濟規模已經達到31.8萬億美元,平均名義增速為5.4%,高于同期全球GDP名義增速3.1個百分點,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形勢下,數字經濟逆勢高速增長,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的關鍵主導力量,而各產業的數字化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進一步,收入水平較高的發達國家,產業數字化占比要高于發展中國家,數字經濟在第三產業的滲透不斷增加,服務業滲透率在三大產業中最高,達到39.4%,比上年提升1.5個百分點。
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需要積極轉變發展方式。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可以借助數字經濟打通影響循環的堵點和梗阻,使供給側更好地適配需求側。面臨嚴峻的國內外發展形勢,數字經濟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注入新動力,促進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能。
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擁有巨大潛力。伴隨著數字優先戰略向供給側的深化,產業升級日益成為數字化發展的核心引擎。數字經濟的發展不僅能夠提高經濟運行效率,激發增長潛能,而且可以打通交易和流通環節的堵點,減少交易成本,釋放內需市場,成為新發展格局的主要動力。研究顯示,數字產業是數字中國四大板塊中增速最快的,2017—2019年間的復合增長率為133.5%,對數字中國總指數②增長的貢獻度高達七成。數字經濟特有的平臺化和普惠化的屬性,通過創造需求,拉動消費,使良性循環得以不斷進行。同時,其特有的區塊鏈、大數據、數字貨幣等數字技術的應用,使數字經濟在平臺層面的層級結構創新和數字化創新,深入“雙循環”的各個環節,從細微環節提升“雙循環”相互促進,成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動力。
三、數字經濟賦能“雙循環”的機理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未來要建成信息化、數字化、城鎮化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同時明確區域協調發展和減稅降費等大戰略問題,使得數字經濟成為提升人民收入水平的融合驅動力。
(一)釋放國內消費需求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離不開數字經濟的發展。
一是數字經濟激活了巨大的消費市場。目前國內循環的市場活力主要來自4億中等收入消費者,這也成為國內大循環的市場需求主體。2020年3月13日,國家發改委等23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消費擴容提質 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其中就包括了數字消費券的發放。數字消費券是一種新的生產函數,融合了數據、算法、算力(平臺驅動的“三駕馬車”)等數字新要素,促進市場創新和技術創新的同時提高附加消費,擴大國內消費支出規模。數字經濟的發展,一方面促進企業加大數字化生產和投資的規模,另一方面通過數字消費拉動需求。
二是數字經濟打造居民消費多元化。數字經濟時代的來臨,使得傳統產業中可數字化的產品和服務逐步實現數字化轉型,提高產品和技術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就目前數字經濟在我國的發展來看,現代服務業與數字化融合較快。此外,傳統數字消費的主要對象是電器和電子產品等實體產品,隨著數字技術的進一步優化,數字消費渠道將不斷拓寬,除了居民日常網絡購物之外,汽車等高價值耐用消費品也成為數字消費的一部分。同時奢侈品消費出現了網絡零售的現象,這很大程度是奢侈品價格下降及數字經濟的普及所致,服務領域成為數字消費的重點,我國居民數字消費范圍逐步擴大。
三是數字經濟催生新產業新業態創造需求。數字經濟的崛起,孕育了數字技術的創新和產業數字化的革命,數字經濟在引領產業深度融合與發展的同時,催生了許多新業態和商業模式,從而創造更多需求,為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增添了活力。通過5G等新基建的發展,中國5G用戶量達到了1.6億,而9億網民催生的支付和電商平臺的流量數據,以及關于數據的使用、清洗、儲存、挖掘和保護等多種新經濟業態和商業模式,進一步創造需求,拉動消費,從而促進國內經濟的良性循環。
(二)打通循環障礙和堵點
數字經濟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消除經濟循環中的結構性梗阻、供需錯配以及數字信息配置不完備等問題,促進供需關系的良性循環。數字技術的提升和應用,可以解決供給側改革中許多無法落地的問題,如金融政策通過數字技術更加快速的發展,產業鏈通過數字經濟的延伸更加廣泛,各個要素通過算力和算法的提升互聯互通等,使得要素市場的資源優化配置,暢通流轉,進一步降低政府的干預,使微觀經濟體釋放活力形成開放、合作與競爭相統一的現代化市場體系。
實現各種要素的互聯互通,需要通過提供算力、解決算法以及強大數據的支撐。通過數字經濟實現任何人、人和物,以及物和物的互聯互通,最終實現效率的提升、成本的降低、盈利和收入的增長、空間的創造。數字經濟成為全方位的系統集成者,運用軟件的能力整合一切硬件的關系,讓各種要素、各種硬件互動更有效率。當前沒有哪一種業態能夠像數字經濟一樣,如此有效地打通和鏈接所有要素。數字化產業鏈通過聚合產業鏈上多環節、多種類企業和多種生產要素,為各方提供交互機會,提升產業鏈、創新鏈的安全性。因此,數字經濟發展中任何點和鏈的斷裂都不影響全網暢通。如我國原有的產業鏈受疫情等災害影響斷裂時,工業化平臺可以快速補鏈、接鏈。
數字經濟除了產生巨大的市場效應外,還具有產業鏈顛覆功能。數字經濟與城市結合發展成為智慧城市,與金融結合發展為科技金融和智慧金融,與工廠結合即為“工業制造4.0”。數字經濟顛覆功能產生的產業鏈,對社會的帶動效應是傳統基建不可比擬的。
數字經濟帶來生產組織方式的重大變革。當數字化平臺賦能到傳統的工業產業,通過智慧工業互聯網,可以將工業產業銷售體系原有200多萬億元銷售額增加值再提升10%。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近日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規模測算與“十四五”展望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為170293.4億元,名義和實際增長率分別為13.1%和11.3%,在同期GDP中的占比達17.2%。其中“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兩部分規模相當,分別為84060.3億元和86233.2億元。今后,數字經濟賦能在物聯網經濟上的產業互聯網和工業互聯網推動的市場空間將更加巨大。
(三)暢通國際循環的重要手段
數字經濟展現的韌性,遠程辦公、線上診療、線上教育、跨境電商等數字化產業的發展,使得我國能積極應對新冠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和沖擊,將因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循環不暢帶來的負面影響降至低點。依托市場優勢和產業鏈優勢,借助全球科技強國的操作系統、芯片等關鍵零部件,我國數字經濟的發展通過自我創新實現“局部引領”。與此同時,通過數字經濟進一步推動產業“線上化”,從而互相聯接、相互補充、共同發展,惠及全世界。
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全球生產關系、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發生著根本性變化。5G技術、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跨國公司也不斷增加,數字技術的普及使得全球社會分工更加靈活,不斷改變著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中國以其龐大的人口和經濟體量,在數字經濟發展中具有無可替代的規模和市場優勢,同時具有獨特技術代際跨越,數字經濟的發展在促進全球生產力加速變革的同時,也為中國體制機制增加了更多的創新空間。
數字技術可以引導國際循環產業鏈升級。傳統的外需主導經濟使得國內產業鏈基礎脆弱,國內技術創新和品牌創新受到作為代工廠的限制,出現了許多“卡脖子”難題,國內現代化產業鏈亟待完善和發展。數字化轉型可以提高國內自動化生產水平,降本增效的同時保證生產安全,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需求支持,通過進口設備和技術升級傳統產業鏈。數字全球化的加速發展使得產品、服務、研發均實現全球分工。新能源、人工智能、3D打印等技術的進步,使傳統全球化分工的必要性減弱。全球創新鏈的延展和擴大,以及我國在科技尤其是數字經濟方面的“局部引領”,使得我國有更多機會獲得全球創新分工利益,提高應對產業鏈供應鏈斷鏈、保持技術供給的能力,在全球經濟治理中享有更多的話語權。
四、通過數字經濟為“雙循環”更好賦能
隨著科技的不斷革新與我國數字經濟的崛起,一方面,數字經濟通過數據作為新的生產要素提高生產效率、實現要素共享、變革生產方式,不斷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暢通國內經濟循環;另一方面,數字經濟的發展,帶動新基建的發展和創新科技的研發,以國際循環彌補國內短板,促進全球產業深度融合,擴大國際貿易中高端供應鏈,促進國際循環良性運轉。
(一)以新基建為突破口,加快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
新基建作為國內經濟發展新動能,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強化國內大循環基礎,同時,5G基站等新基建的發展,也將為中國經濟體系注入生態保護、科技創新、消費升級的新動能。新基建是數字經濟的基礎保障,也是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新基建可以推動傳統產業朝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轉型升級。基于這一特點,新基建對國內大循環產生直接促進作用,帶動上下游產業發展,使電子信息設備制造業、信息傳輸服務業、軟件信息技術服務業等行業受益。
首先,數字平臺的建設助力鄉村振興戰略,提升農業電商平臺交易效率,擴大農副產品數據平臺建設,推動三農數據資源共享、產業聯動和業務協同等,加快農業生產以及農產品經營和服務的數字化轉型。其次,新基建逐步補足工業制造業智能化轉型的短板,基于數字平臺工業體系實現跨區域、跨企業、跨系統的協同制造,推動產品生命周期有效管理。再次,數字經濟支持大型企業搭建、中小型企業聯網的產業聯動平臺建設,通過大型企業搭建數字平臺使得產業形成平臺聯動,通過獲得數字平臺服務降低企業成本,提升企業數字化管理水平,形成行業智能化網絡。復次,加快產業數字化融合,新基建通過物聯網、數字空間、數據處理過程等促進數據融合,同時在線平臺業務豐富教育資源、提升服務業效率、打造具有影響力的重點細分行業數字平臺,推動國內外各產業數字化融合發展。
(二)以數字技術為著力點,增強“雙循環”內生發展動力
數字經濟的發展,印證了“數字鴻溝”的存在。數字經濟的非競爭性、規模效應、網絡效應、范圍經濟,以及高度依賴人力資本的特征,使得數字經濟資本投入面臨高風險,也會使得某一領域的市場份額更加迅速地朝優勝者集中。數字經濟時代的創新,包括原始創新和技術轉化的創新。原始創新被稱作是“0到1”的過程。目前,我國核心、基礎、高科技(簡稱“核高基”)的原始創新僅為研發總投入的5%,而大多數G20國家核高基的創新投入平均為國家研發總投入的20%。因此,在原始創新方面,我國需要集中力量辦大事。另一方面,科技轉化的創新過程被稱作是“1到100”。科技成果轉換為市場中的產品,即創新生產力的轉換,需要兩個環節——支持成果轉化的政策支持以及可操作的生產線。目前,我國在基礎研究環節還比較薄弱,因此,需要進一步提升核心技術的研發創新能力,通過數字經濟推動科技方面的“局部引領”,實現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的目標,進一步擴大我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的影響力。
首先,需要圍繞國家支柱性產業,通過產學研相結合,推動人工智能、5G、大數據、區塊鏈和云計算等新一代數字技術深度對接,將重點放在數字技術的應用創新上。其次,關鍵技術的開發和應用需要匹配數字經濟發展的速度,尤其是智能控制和測量等具有共性的先進技術需要著力開發。再次,加快數字輔助類軟件和“卡脖子”關鍵零部件的突破,加快研制具有智能感知、決策與執行的高端數控機床、三維建模與數據驅動數值分析軟件以及高性能物流倉儲設備等,從重點技術著手增加內循環發展動力,減少對外技術的依賴度,以良好的自主創新能力暢通國內國際循環。
(三)以消費升級為引擎,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
中國現代化經濟體系與數字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數字經濟具有顯著的溢出效應,為國內龐大的消費升級與產業結構轉型提供重要支撐。消費升級需要抓住科技革命的機會,推動經濟質量和效率變革,利用好數字經濟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實現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動力。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數字經濟解決全國24.6%的就業人口,為1.91億人提供了崗位需求。數字經濟使得生產空間和時間的障礙逐漸減少,生產要素流動性不斷增加,同時也進一步延伸全球產業鏈范圍,助推形成數字化、自動化、協同化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消費升級成為社會再生產的驅動力,重構與擴大優質供給端,賦能數字消費市場,最終形成完整的內需體系,釋放“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數字紅利。
(四)以鏈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為紐帶,促進國內國際更好循環
“雙循環”不是“一廂情愿”的“閉門造車”,需要以數字經濟為紐帶,提升“中國制造”在全球產業鏈中的靈活性和生產效率,變“中國制造”為“中國智造”“中國創造”,激發國際市場潛能,以外匯儲備為基礎,釋放國內就業壓力與產能過剩,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
國內土地、石油等生產要素依舊很難和國內巨大的經濟體量相匹配,需要通過數字技術彌補國內生產要素不匹配的短板,使得經濟要素與國內市場更加匹配和高效。國內許多重要產業的出口占世界整個行業能力的1/3以上,通過數字貿易可以使得國內已經形成國際市場的產業釋放市場活力,使得國際循環為國內龐大的產業基礎提供更順暢的良性運轉。
中國制造的優勢是產業集群,基于互聯網平臺的“云工廠”,可以將產業集群內的閑置設備有效利用和運轉,降本增效,實現生產方式的數字化轉型。數字平臺使得設備供應商顛覆傳統生產方式,通過市場化的方式來組織資源,高效聚合生產要素,智能化擴大生產規模,使得個性化、小批量、低成本、高效率生產成為可能。從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實現線上消費者個性化定制,通過“云工廠”智能匹配生產設備和生產方式,更加高效滿足市場需求,從而升級“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中國創造”,形成全球經濟利益共同體。
[參考文獻]
[1]賀少軍, 夏杰長. 促進數字貿易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J]. 開放導報, 2020(02): 79-83.
[2]曹立,韋力. 新時代高水平開放的著力點[J].開放導報,2020(05).
[3] 蔡昉. 深刻剖析中國“雙循環新格局”[EB/OL]. (2020-09-06)[2020-09-14].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059314.
[4] 成卓, 劉國艷, 面向大數據時代的數字經濟發展舉措研究[D]. 人民出版社, 2020.
[5] 袁國寶, 新基建——數字經濟重構經濟增長新格局[D].中國經濟出版社, 2020.
[6] 高偉, 陶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深刻內涵、現實邏輯與實施路徑[J].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0.10.
[7] 李猛. 新時期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意義、主要問題和政策建議[J]. 當代經濟管理, 2020.10.
[8] 彭程. 基于內外循環互動機制的經濟運行調節路徑研究[J].統計與管理, 2020, 35(12): 4-13.
[9] 陳昌盛等.“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內外部環境研究[J]. 管理世界, 2020, 36(10): 1-14+40+15.
[10] 張偉東, 王超賢. 全球數字經濟發展態勢及應對策略[J]. 中國國情國力, 2020(10): 22-24.
[11] 孫明華等. 內循環大解析[J].國企管理, 2020(19): 30-37.
[12] 夏杰長等. 以服務業擴大開放促進中國產業升級: 理論邏輯與政策思路[J]. 國際貿易, 2020(06): 4-13+79.
[13] 馬香品. 數字經濟時代的居民消費變革: 趨勢、特征、機理與模式[J]. 財經科學, 2020(01): 120-132.
[14] 程實, 高欣弘. 滲入經濟運轉各個環節 數字經濟讓“雙循環”更精致[N]. 第一財經日報,2020.10(A11).
[15] 夏杰長, 肖宇. 以服務創新推動服務業轉型升級[J]. 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 19(05): 61-71.
[16] 騰訊研究院, 數字中國指數報告[R]. 2020.09.
[17] 中國通信院, 全球數字經濟新圖景——大變局下的可持續發展新動能[R]. 2020.10.
[18] 徐金海, 夏杰長. 全球價值鏈視角的數字貿易發展: 戰略定位與中國路徑[J]. 改革, 2020(05): 58-67.
[19] 劉志彪, 以擴大內需助力形成新發展格局[J]. 光明日報,2020.11.
[20] 許經勇,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發育要素市場[J]. 北方經濟,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