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民宿作為一種較為新型的鄉村旅游形式,對助力鄉村振興、生態和諧美麗鄉村建設,促進旅游高質量發展起到非常大的推動作用。通過系統調查郴州市桂東縣鄉村民宿發展的現狀,分析所存在的問題,結合專家、游客對鄉村民宿的訴求,提出相應的發展建議,并期望通過以局部地區的鄉村民宿調查研究,對同類的鄉村民宿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桂東縣;鄉村民宿;鄉村旅游
1、調查背景及依據
1.1調查概況及背景
桂東縣隸屬于湖南省郴州市,位于湖南省東南部,處羅霄山脈南端,總面積1451.6km2,平均海拔881m,全縣海拔超1500m的高山有471座,是湖南省平均海拔最高的縣城,森林覆蓋率達82%(2013年),森林資源豐富,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桂東縣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平均氣溫15.4℃,其中夏季平均氣溫為23.6℃,負氧離子經測定平均在8000個/m3以上,最高達30000個/m3,名列全國第一,因此享有“天然氧吧、自然空調”的美譽,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生態示范區”、“國家一類限制開發主體功能區”、“南嶺山脈生物多樣性水源涵養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和“中國最佳生態旅游示范縣”。
美麗的山地森林景觀、怡人的氣候、返璞歸真的生活和傳統文化是桂東縣鄉野農村不可復制的旅游資源,為充分利用桂東氣候和生態優勢,打響“桂東山水氧天下”、“夏季旅游目的地”、“康氧圣地”品牌,助力鄉村振興、生態和諧美麗桂東建設,促進旅游高質量發展,持續推動發展“特色民宿”,桂東縣人民政府辦公室特印發《桂東縣精品民宿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并舉行2020年度桂東縣精品民宿評價驗收活動。
1.2調查依據
民宿在國內外均沒有統一的標準且種類較多,未有統一的界定和管理標準,目前主要依靠各地方自治。本次調研依據旅游行業標準《旅游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LB/T065-2019)及《桂東縣精品民宿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中總則部分,在民宿涵蓋的基本條件及要求的基礎上,結合學術文獻、市場研究對民宿的理解,針對民宿經營所應具備的基本硬件進行評價,同時,對民宿承載的“家庭溫馨”、“地域空間美感”、“鄉野體驗式旅游”等多層次鄉村生活特征作為規定標準之外,予以不同權重的評價。促進桂東縣精品民宿發揮優勢資源,在日趨成熟的鄉村旅游市場需求中,朝向兼具人文和自然屬性又有舒適性、差異化的特色旅游產品發展[1]。
2、調查對象、方法及內容
2.1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以桂東全縣域鄉村民宿作為調查客體,通過對全縣400家民宿進行初步篩最終選定其中30相較有代表性的民宿作為詳細調查的對象。(見表2-1)
2.2調查方法及內容
調研以專家組為主體,包含規劃、建筑、風景園林、民宿協會管理等多個專業5名專家組成,進行實地調研,集結了實拍照片、經營者訪談、游客訪談、政策法規等資料。可量化指標評價結合專家組針對非標準化指標兩個方向調查評價,其中可量化指標以桂東縣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桂東縣精品民宿等級評定評分細則(試行)》對民宿進行評分,從公共區域及外部環境、客房、餐飲三個大類進行評價,側重標準化硬件配套、消防、排污、建筑外立面風貌、客房硬裝及經營配套等內容。非標準化指標采用專家組針對地域特征、產業融合、鄉村氛圍、特色服務、差異化體驗等角度,抽取相關的指標進行調查評價,側重于“品質”的評價。
3、調查結果及問題
3.1調查結果
桂東縣民宿尚處于起步階段,目前大部分僅停留在“農家樂”、“鄉村旅館”的基礎上,缺乏真正意義上的民宿,30家調查樣本中包括28家自住房改建家庭經營模式,其中主客同住為22家,6家為主家僅在游客預約旺季臨時返鄉“副業經營”,余下2家具有典型商務酒店或客棧性質,30家民宿中有2家以餐飲為主營業務,住宿為輔,所有民宿經營目前均沒有商業資本注入。民宿經營旺季集中在夏季,兩至三個月時長的經營周期,其他三季鮮少有客,客群以退休高齡游客居多,湖南、廣東兩省占絕對比重。
專家組評定排名結果為漚江鎮羊社村大樟組畔山溪谷避暑山莊排名第一,寨前鎮槐村村正垅組至臻生態農莊及漚江鎮敖山村高橋組三石小筑分別位列第二名及第三名。畔山溪谷避暑山莊外圍具有優越的自然環境及視覺觀賞條件,可尋找到鄉愁回歸的感覺,遠離城市的喧囂,亦可去往山野中偷閑。以山泉水制作豆制品特色農業產業為依托,為游人參與農事體驗活動及第三產業反哺帶動第一產業(當地有機黃豆種植)提供了有效載體,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及快速提升的優勢。至臻生態農莊院落中保留部分傳統建筑及使用鄉土材料精心制作景觀小品裝點前院,用心用情創意經營民宿,在有限的條件之下,能盡量保持鄉土風情。同時,該民宿還充分利用周邊的農產品資源及攝影作品,積極推介桂東當地特色及景觀。三石小筑客房裝修設計風格具有自身特色,圍合的室外平臺及室內書畫區域能予以客人放松休憩空間。具有都市風情民宿的特色,可供游客駐足休閑。
此外,紫云軒房間布局尺度與裝飾布置符合游客心理需求,有家的溫馨感,契合鄉村旅游的初衷。蘭花島有一定地域特色,發揮當地資源優勢并建立蘭花相關特色主題,與自然較為融合。靜氧軒具有與田園環境融合的基礎條件,康養的元素可作為特色打造,主家熱情好客、動手能力強且熱愛生活,布置有鄉村野趣的味道及隨性的美感。此類民宿初步具有異質性的特色,在民宿特色營造、民俗傳承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讓城市文明與鄉村文化能更親密的交流。
本次調查的大多數民宿滿足基本的衛生服務、安全管理并配有一定的環境設施,通過對游客訪問,統計出環境資源、特色產業及體驗、鄉土意境、經營者的親和力及用心程度等成為民宿被強調的非標準指標。綜合專家組對鄉村民宿內涵的理解,強調鄉村民宿應具有如下屬性:保護及利用鄉村環境和生態本底為基礎;使游客產生益于身心健康的愉悅感;具有可參與的鄉村游憩活動;突出地域文化性;可持續經營管理。
3.2現狀問題
3.2.1硬質景觀與在地風貌不融合
村民家庭旅館式民宿為目前桂東民宿的主要經營方式,內部裝修簡單粗糙,缺乏特色,多家民宿建筑欄桿、樓梯凈空不滿足規范要求,存在安全隱患。少量投資型民宿布局及室內裝修具有典型的商務賓館、飯店、客棧的特征,與鄉村環境脫節,缺乏地域整合規劃的思路,松散的建筑布局,導致部分民宿泊車、戶外空間和接待能力極不匹配。村民自建房建筑風格沒有很好的傳承當地傳統民居特色,模仿復刻城市建筑,歐式羅馬柱隨處可見,多數民宿建筑外立面和周邊自然環境不融合,甚至部分建筑布局非但沒有借用環境,反而成為觀景的障礙,不銹鋼護窗裝點多數民居,嚴重干擾戶外景觀的借透。建筑的“顏值”并不是民宿的核心競爭力,與山林田園融合,相得益彰的和諧美感確是基礎,注重挖掘地域及傳統建筑元素,尊重在地空間結構和自然環境的延續,“千村一面”的現象也能一定程度得到緩解。
3.2.2游客社交空間空缺
民宿是聯系人與城鄉生活方式的載體,高質量的公共共享空間,豐富的農事體驗生活,相應的配套設施是民宿吸引力之重。目前,桂東民宿多數缺乏此類空間,村民建房時對建筑面積求大求多的心理,導致對空間留白的忽略,室內外空間結構比例失調且缺乏過渡。室內以棋牌、KTV休閑活動空間為主。室外活動空間將鄉土標簽化,將形式化的擺放農具等同于具有內涵文化特征的鄉土景觀或體驗活動,如千篇一律的擺放抖糍粑的石臼,擺放或堆砌標準化的鄉村元素,過分強調形式化的鄉土性,沒有形成具有內涵特征的鄉土景觀,難以喚起游客的情感共鳴。
3.2.3缺乏規范管理及運營推廣
鄉村民俗經營的門檻較低,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之下,容易達到數量上的徒長,就其品質及專業管理水平在初期階段,發展不平衡極為明顯。桂東縣鄉村民宿空間布局松散、服務管理粗放,沒有對游客安全管理以及服務管理進行深入研究,家庭式的經營模式幾乎沒有利用當下的信息平臺宣傳,也沒有通達便利的網絡預定渠道。
4、發展建議
民宿作為物質空間,應集地域性、獨一性、差異性、參與性與互動性功能特征于一體[2], 營建三生相扣且共贏的空間環境,生搬硬套沒有可持續的生命力。鄉村民宿大多以村民自營為主,沒有足量的商業資本注入,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可利用“針灸式”提升方式,點對點針對性的解決現階段可實施的問題,期望達到量入而出,逐步完善的效果。
4.1突出產業先導價值
挖掘當地農業產業優勢及潛力,如桂東縣民宿在強化夏季避暑為主流吸引力的同時,還需還原到本地農業產業之上,貫徹產業興農,以產業為導向的營造原則,探索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的有機融合,促進民宿與鄉村的互動。生產性痕跡轉化成體驗鄉村生活的媒介,由農產品的展示、品嘗衍生出來一系列活體驗導向下,加強地方的主題休閑體驗營造,形成良性循環。“產業化”的總體規劃,融合農業加工體驗,如泉水豆腐制作;工藝體驗,如普樂陶藝制作;自然體驗、民俗體驗和運動體驗等,突出“一鄉一品、一村一景”的農業產業支撐民宿可持續發展,滿足游客不同偏好,讓游客能全方位、多層次享受有別于城市的鄉野慢生活狀態。
4.2善借鄉村、自然資源
通過弱化建筑界面和硬質景觀,避免鼓勵生硬的建筑杜絕過多的裝飾語言,強化體驗化的空間營造[3],最大程度的利用森林、田園、氣候等自然資源,并注重室內和室外的過渡空間營建。陽臺、露臺等空間可以很好的把人的活動范圍從室內延伸到室外,巧妙且低成本的利用自然稟賦的環境和鄉村田園風光。將景觀引入室內的同時,亦同步發展“走出去”,積極開發森林低碳旅游項目,如森林徒步、戶外瑜伽、自然主義教育科普課程等[4],改變目前以老年人避暑康養為主力的客源現狀,擴展客源梯度,拉長桂東民宿經營周期。
4.3創品牌、重服務、拓思路
強化民宿經營者的服務意識,提升鄉村旅游品位來滿足旅客的情志需求。加強鄉村的社區氛圍營造,改變目前松散的經營狀態,構建體系的服務管理系統,突出政府相關政策支持的可持續性。提高經營者參與的有效性,注重經營隊伍的培養,通過集中培訓,重點培育,實現示范帶動,讓農民快速轉換角色和服務意識的途徑。轉化“輕資產、重服務”的理念,通過少量的硬件投入和提升,督促民宿經營者提高專業、用心和個性化的服務,真正用心盡情打造具有優質服務的品牌民宿,促進村民增收,民宿游客體驗高性價比的旅游產品。同時,探尋多元化的經營模式,如民宿聯盟,游客可通過嘗試一段時間內置換不同質的民宿,體驗不同民宿特色和新鮮感官刺激。
參考文獻:
[1]孫絞絞.浙江民宿的鄉村性營造策略與方法[D]浙江大學,2017.
[2]Stutt,A.T.,Wortrnan,J.F.(2005).Hotel and lodging management: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John Wiley &Sons Inc.
[3]侯佳偲.基于舊建筑改造的精品民宿設計研究[D]湖北美術學院,2014.
[4]隋新玉,劉興雙,王慧.國內森林旅游核心問題研究進展及趨勢[J].旅游導刊,2020(2):77-94.
作者簡介:
李志亮(1985.06-),男,漢,湖南郴州人,天津美術學院本科,風景園林工程師,主要從事工作景觀設計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