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鄧力 李莉


摘要:目的 ?探討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團體輔導對醫學生心理危機的干預效果。方法 ?于2018年11月將某醫學院校篩查出存在心理危機的34名醫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采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團體輔導對其進行干預,干預前后采用大學生人格健康調查量表(UPI)及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RSCA)評定其心理健康及心理韌性狀況。結果 ?干預后,學生UPI量表總分及各項目得分均低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RSCA量表中,除家庭支持因子外,學生總分及各項因子得分均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團體輔導可有效改善心理危機醫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并提高其心理韌性。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團體輔導;危機干預;醫學生
中圖分類號:R395.6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B ? ? ? ? ? ? ? ? ? ? ? ? ? ? ? ?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20.23.054
文章編號:1006-1959(2020)23-0179-02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of group counseling on psychological crisis of medical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Methods ?In November 2018, a medical college screened 34 medical students with psychological crisi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used group counsel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o intervene.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University Student Personality Health Inventory (UPI) was used and Youth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Scale (RSCA) to assess their mental health and mental resilience.Results ?Score of UPI: the total score and score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Scores of RSCA: except for family support factors, the total scores and scores of all factors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Conclusion ?Group counsel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of crisis medical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ir mental resilience.
Key words:Positive psychology;Group counseling;Crisis intervention;Medical students
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危機事件如自殺、傷人事件等呈增長趨勢,給學生家庭、高校及社會都帶來極大損失[1]。雖然我國很多高校已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并對心理危機進行干預,但受傳統心理學的影響,其干預措施多為事后干預,缺乏對個體積極品質的培養,難以達到預期效果[2]。研究表明,積極心理學能促進個體的主觀幸福感,特別適用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3]。團體輔導是通過創設團體情境,利用團體動力學來進行心理輔導的一種形式,是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4]。本研究擬將積極心理學融入團體輔導中,對有心理危機的醫學生進行干預,以期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危機抵抗能力。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于2018年11月采用大學生人格健康調查量表(UPI)對某醫學院校護理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專業大一至大三學生于進行普測,篩選出存在心理危機的學生,經訪談后招募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UPI量表篩選為第一類,即總分大于25分、第25題“想輕生”回答為肯定、輔助題有兩項以上為選肯定、明確提出咨詢要求;②伴隨負性情緒、行為及軀體變化;③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已確診為嚴重抑郁癥、神經癥及精神分裂者。共納入34名研究對象,其中男生13名,女生21名,年齡18~22歲。
1.2方法 ?根據前期訪談結果設定干預方案,以積極心理學理念為核心,將團體輔導的目標定位為培養學生的積極認知、積極情緒和積極品質,同時注重實際問題的解決。將34名研究對象分為4個小組,每組8~9名,設1名活動組織者,均具有心理咨詢師證書并接受過規范團體培訓。團體輔導共設計5個單元活動開展,1次/周,3 h/次,方案見表1。
1.3觀察指標 ?干預前后采用大學生人格健康調查量表(UPI)及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RSCA)評定其心理健康及心理韌性狀況。①UPI量表由64個問題構成,包括56個反映學生的負性情緒及癥狀的題目、4個測偽題和4個輔助題,第8、16、25、26題是關鍵項目,其中第25題“想輕生”可作為自殺意念的初步判斷依據。UPI量表采用是非式選擇,選擇“是”為1分,“否”為0分,計算56個題得分之和,測評結果分為三類:第一類為可能有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需盡快得到心理咨詢。第二類應引起關注,第三類為心理健康狀況良好。RSCA量表共27個題目,包括個人力和支持力兩個維度,其中個人力有3個因子:目標專注、情緒控制和積極認知;支持力有2個因子:家庭支持和人際協助,得分越高表示心理韌性良好。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學生UPI量表得分情況 ?干預后UPI量表得分低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學生RSCA量表得分情況 ?除家庭支持因子外,干預后學生RSCA量表總分及各項因子得分均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積極心理學倡導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激發正向潛能,幫助個體保持心理狀態的平衡及穩定,提高心理韌性,預防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發生及進展[3]。本研究結果顯示,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團體輔導可有效改善心理危機醫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提高其心理韌性。存在心理危機的醫學生經積極心理學團體輔導干預后,其UPI量表得分均低于干預前,說明學生的負性情緒及癥狀均得到明顯改善,與鄧劍虹等[5]的結論相符。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除家庭支持因子外,總分及各項因子得分均高于干預前,表示醫學生的心理韌性在團體干預后得到顯著提高。
本研究將積極心理學的理念貫穿于團體輔導中,既關注了心理危機狀態下醫學生的心理問題層面,針對已存在的心理問題提供了有效的應對技巧和解決方法;同時還關注醫學生內心的積極層面,引導醫學生挖掘自身積極品質,建立積極自我認知,積極面對情緒與壓力,增強主觀幸福感,從根本上幫助他們走出心理危機狀態,實現身心健康發展。團體輔導創造了一種安全、支持、信任的團體氛圍,活動中既有積極心理學知識的傳授,又有團體成員間的互動和體驗分享,成員深入探討自我,學習新的、積極的行為方式,通過互動交流,學習將知識、技巧和方法遷移到實際生活中,積極面對生活。
綜上所述,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團體輔導可有效改善心理危機醫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并提高其心理韌性。
參考文獻:
[1]楊振華,李寧.《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危機“醫教家”應對模式探析[J].重慶醫學,2019,48(23):4137-4140.
[2]易恒山.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和干預研究[D].武漢科技大學,2018.
[3]吳九君,廖清林,韓力光.積極心理學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探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3):113-117.
[4]姚恩菊.基于團體動力學理論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實踐探索[J].黑龍江教育,2019(2):21-22.
[5]鄧劍虹.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情緒管理團體輔導中的應用研究[J].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5(2):78-80.
收稿日期:2020-03-30;修回日期:2020-05-11
編輯/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