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菲菲
【摘 要】隨著計劃經濟發展模式逐漸向市場經濟轉變,政府“有形的手”主導經濟的特點不斷消退,轉為由市場“無形的手”發揮決定性作用,利率市場化作為執行貨幣政策的有力抓手,牽動著市場經濟改革成敗的中樞神經。 LPR定價機制的形成實現了利率市場的并軌,成為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重要里程碑。商業銀行作為利率市場化的執行者,扮演為經濟發展循環血液、伸縮毛細血孔、傳導政策效應的作用,分析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經營發展的影響能更好地發揮利率政策的傳導效應。
【關鍵字】利率市場化;商業銀行;風險應對
一、引言
為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提高貨幣政策的傳導效率,2019年8月份,央行發布第15號公告,標志著LPR機制的正式形成;隨后發布第30號公告,對存量浮動利率貸款啟動定價基準轉換工作,并要求從2020年二季度開始,將金融機構存量浮動利率貸款定價基準轉換進度納入定價行為評估,實行“一票否決”制考核。在當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復工復產的宏觀背景下,新規的加緊出臺,反映利率市場化節奏的不斷趨緊化。
二、商業銀行面臨的機遇
(一)靈活定價自主權
受長期利率管制的影響,商業銀行缺乏定價自主權,定價模式也缺乏靈活性和創新性,傳統金融由存、貸款業務主導,金融產品及服務同質化嚴重。利率市場化后,商業銀行自主定價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各種新型產品和創新服務爭相涌現。調查數據顯示,自主定價的金融產品及服務因貼近市場需求,迎合客戶喜好,形成了良好的吸睛效應,吸引廣大新客戶群體,客戶數不斷攀升。
(二)實現差別化定價
中小金融機構服務的客戶以小微企業為主,而小微企業存在“底子薄、抗風險能力弱、財務不健全”的先天性缺陷,數據顯示,部分中小金融機構小微企業不良貸款占據了整體不良的半壁江山。在利率市場化改革后,中小金融機構擁有更大的定價自主權。為更好地體現“風險收益相匹配”導向,對信譽良好且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優質小微企業,可以適當降低貸款利率來做優貸款,而對那些風險較高的小微企業,可以通過適度抬高貸款利率來獲取風險溢價,這種差別化定價的自主性,有利于在收益與風險之間尋求更好的平衡。
(三)刺激產品服務創新
利率市場化后,中小金融機構因運營成本高的劣勢,存款市場份額加速流失,部分金融機構短期內只能通過價格戰來搶奪市場份額,導致利差水平惡性收窄,息差空間迅速被擠壓,盈利能力遭受嚴峻挑戰,傳統由存貸款息差主導的盈利模式難以為繼。為尋求內生,金融機構迫切需要加快創新,加緊推出毛利水平更高的差異化產品和特色服務,改善傳統競爭模式下因金融產品及服務同質化現象嚴重導致的邊際毛利低下問題。
(四)提升利率風險管理水平
利率市場化之前,存、貸款均參照央行基準利率進行定價,二者的變動趨勢基本一致,基差在小范圍內上下波動,風險方差小。市場化改革后,利率水平會伴隨市場價格的變化劇烈波動,對利率波動能否實現又快又準的反映,影響到商業銀行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提升。為更好地應對市場變化,提高定價風險管理水平,商業銀行會不斷加強對業務、產品及客戶的精細化管理,實現差別化定價,有效提升利率定價風險管理水平。
三、商業銀行面對的挑戰
(一)同業競爭加劇,存款流失
利率市場化后,存款利率的上行空間被打開,資金成本不斷攀升,加之互聯網金融和理財產品的沖擊、寬松貨幣政策下流動性的不斷釋放以及中小金融機構本身運營成本高的劣勢,導致銀行間攬儲競爭異常激烈,中小金融機構的存款市場份額加劇流失。
(二)利差收窄,盈利受到挑戰
伴隨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寬松貨幣政策的實施成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有效手段。2017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對商業銀行法定準備金率進行了分批次“腰斬式”降點,并陸續推出3000億、5000億、10000億專項再貸款政策,當前國內市場流動性較為寬松,從目前LPR價格的走勢情況來看,未來一段時間內,LPR 將繼續呈下降趨勢;另一方面,伴隨同業競爭加劇、互聯網金融沖擊、新興高收益理財產品雨后春筍般涌現,商業銀行吸儲壓力空前增大,加之中小金融機構自身經營發展伴隨的運營成本高劣勢,更大程度上擠占了競爭空間,為搶占市場份額,中小金融機構不得不抬高資金付息成本,導致存款付息率不斷上漲。導致利差水平持續收窄,傳統以賺取息差主導的盈利模式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
(三)不良資產加速暴露
LPR 改革后,優質客戶在定價博弈中更顯優勢,憑借其良好的議價能力,對商業銀行盈利的貢獻度有所下降,特別在中小金融機構,部分金融業務的開展因資質受限無法開展,負債來源單一,運營成本高,同時多元化綜合服務能力在同業競爭中處于劣勢,在搶奪大中型客戶的競爭中難顯優勢,發展的焦點不得不定位在服務小微客戶的主業上。雖然在定價方面比客戶更有話語權,但小微企業先天不足的缺陷對農商銀行的風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加之中小金融機構自身風險管理水平較大型商業銀行相對落后,部分機構甚至存在授信集中度超標準、風險管理維度不夠廣、貸款“三查”不到位等問題,隨著LPR的全面鋪開運用,風險管控弱的成員行可能面臨不良貸款加速暴露的風險。
四、應對策略
一是節流。伴隨利率市場化的不斷推進、LPR應用的全面鋪開,利差水平將持續收窄,傳統以賺取息差主導的盈利模式正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商業銀行在外部“開源”受阻下,可轉向內部“節流”要動力,如何有效管控成本,改變中小金融機構運營成本高的發展劣勢,成為有效應對LPR風險面對的重要課題。要不斷優化資金結構,爭取低成本資金的自發性沉淀,同時嚴格控制各項費用支出,倡導厲行節約的經營理念,降低資金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二是創新。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產品和服務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帶來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要充分利用好網點分布廣、受眾群體多、深入廣大農村及城鄉地區的優勢,依靠傳統特色產品服務,不斷加大創新力度,更好地滿足廣大農村及城鄉居民的個性化、多元化需求,以此增強客戶黏性,提高客戶忠誠度,爭取低成本資金的自發性沉淀,同大型商業銀行展開“田忌賽馬”式錯位競爭。
三是發展互聯網金融。自“互聯網+”概念提出后,互聯網產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呈現爆炸式迅猛發展。商業銀行紛紛認識到互聯網金融凸顯的“鯰魚效應”,憑借其堅實的信用基礎、龐大的支付結算體系等優勢,紛紛加緊發力互聯網金融業務,金融科技的發展可謂如火如荼,各種新興移動支付技術不斷涌現。相對大型商業銀行而言,中小金融機構的電子銀行業務起步較晚,部分電子銀行產品服務的推出顯得慢半拍,離轉型要求還存在差距,未來成長的空間較大。
四是實現收入結構的轉型。利率市場化后,競爭加劇,利差收窄,傳統收入模式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商業銀行迫切需要培育新興利潤增長點,通過加大中間業務及表外業務模塊的創新投入,提升非息收入占比,改變收入結構。如何根據客戶的多元化需求,量身定制差別化金融服務,加快發展非息業務,引導單一的收入結構逐步走向多元化,成為有效應對利率市場化、促進收入結構轉型的重要手段。
五是提升利率定價管理水平
受長期的利率管制影響,大多商業銀行,特別是中小金融機構,定價能力普遍比較弱,加之傳統差異化定價意識的缺乏,導致定價管理水平整體偏低,利率管理效率低下。為實現科學、高效、精細化定價,更好地應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商業銀行應快速推進和不斷完善利率風險內控制度建設,實現精細化定價,同時培養利率風險管理專業團隊,加強對利率政策變動影響的分析和預判,提高利率風險管理水平。
五、結語
利率市場化的深入推進對商業銀行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將商業銀行卷入市場化競爭的漩渦,另一方面刺激商業銀行改革創新。為有效應對市場化挑戰,商業銀行應加快產品、服務及金融科技手段的創新,提高精細化定價管理水平,改善收入結構,提升金融服務水平、擴大客戶基礎覆蓋面,增強核心競爭力。
(江西江州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江西 九江 332000)
參考文獻:
[1]湯奎.LPR改革對央行政策調控與商業銀行經營的影響研究[J].新金融,2020(04).
[2]辛寶江.利率市場化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建議[J].中外企業家,2020(04).
[3]呂采霏,孫旭鋒.淺談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36(01).
[4]譚海鳴.利率“換錨”的影響與應對建議[J].債券,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