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積慧 楊姍姍 周素瓊
【摘 要】本文以某城市型綜合大學的財會實踐課程《出納實務》為例,深入剖析傳統財會專業教學模式應對混合式課程建設出現的問題,探討一流本科視域下創新能力與實踐教學的內涵關系。在此基礎上提出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完善課程頂層設計、精確打造課程著力點、豐富立體化教學資源、優化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資源等建議。對全面提升《出納實務》的教學成效和培養具備“三創”精神并能夠勝任各類經濟組織的現代化會計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雙一流創新;出納實務;教育改革;混合式課堂
會計是一門操作性非常強的應用學科,高素質的財會人才應兼具資金管理、風險控制和創業創新等思維。企業對資金的管理體現在對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的管控,隨著現代企業對資金管理目標和方式不斷變革的需求,出納職能的內涵和外延都有全面擴展,決定了財會教育要完成一場集看、講、聽、學、練、拓于一體的混合式教學課程革命。本文基于數十余年豐富多元的教改模式基礎上,以出納實務課程為例探析和深化如何建設一門符合“國標”背景的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本科“金課”的內涵和路徑。
一、一流本科視域下出納實務的教學存在的問題
出納工作是會計核算工作的起始環節,擔負著會計核算的基礎工作,一流本科建設(財會專業)的根本目標是要培養能夠擔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時代新人,即培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能夠在工商與金融業界、事務所等中介機構、政府或行政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相關部門勝任出納及相關會計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外向型和創新型專門人才。出納工作作為一切財務工作的起點,最終要服務市場經濟的發展。
(一)全新商業與陳舊教材的結構性摩擦
傳統的《出納實務》教材內容大致分為:現金收支業務、網上銀行業務、支票結算業務、銀行匯票結算業務、銀行承兌匯票結算業務、其他銀行結算業務、日記賬的登記與核對。伴隨著信息化的日新月異,受數字經濟對銀行結算方式等的普及影響,手工會計記賬日漸式微。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現代企業傳統的日常結算方式在改變,諸如支付寶和云閃付等網絡支付的興起,“區塊鏈分布式”記賬對傳統“中心式”財務記賬帶來新的挑戰和變革,出納工作從以前“收銀機、管家婆”轉變為企業的“貨幣資金大管家”。而與之相對應的是教材內容陳舊過時、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變化,《出納實務》的教學遠遠不能滿足新時代會計人才的培養要求。如果按照現有教學內容進行授課,學生在課堂的學習不能形成科學的、完整的、與時俱進的應用體系。因此,有必要打造現代化出納實務課程體系,重構教學內容和創新教學方式,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新要求,完善配套教材多樣化,完成教學大綱、教案、多媒體課件、題庫建設;加強課程實驗實訓環節,優化課程實驗大綱,完善能夠反映新行業業態和新商業模式的立體化教學資源。
(二)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形式性摩擦
2015年以來,慕課(MOOC)及翻轉課堂在中國高等教育界逐漸流行開來,高等財務教育的慕課及翻轉課堂的教學改革也隨之興起。但是受團隊教學水平、資金投入、制作技術和環境等各主被動因素影響,要符合一流本科課程目標的慕課建設質量亟待提高。總的來說,線上教學和線下課堂教學呈現松散化,未能在學生當中建立濃厚的學習氛圍,未能較好地實現傳統方式與慕課形式的優勢互補。看和聽是一回事,學和訓是另一回事,兩者各自處于信息孤島,尚未充分地“混合”在一起。
(三)理論教學與仿真實訓的操作性摩擦
隨著慕課及翻轉課堂進入高校課堂的普及化,出納實務課程的建設進行到產學研聯動階段。鑒于探索教學新途徑和新模式的道路上實踐和創新的重要性,需要啟發與引導學生進一步仿真操作和融入實踐,讓學生發現企業實際存在的問題,并為此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隨著本課程的不斷實踐融合,財會仿真平臺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由于資金投入等問題無法配置充足的教學資源,出現賬號無法順暢登錄、異常情況難以得到第三方及時解決、仿真場景過于單一,學習難度和挑戰性加大、學生對慕課學習和仿真訓練的投入時間受限,加之學習過程中缺乏毅力和自覺性以及自我約束能力,容易導致選課學生的學習心態懈怠,造成結課率低下的現狀。
二、以一流本科的標準深化出納實務混合式教學改革
基于本課程的前期儲備和歷史沿革,出納實務課程在多年的教學實踐和探索中,已初步形成線上線下混合式的課堂教學雛形。依據“一流本科課程”的標準和目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繼續深化以出納實務課程為代表的財會專業實踐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改革。
(一)完善頂層設計,明確培養目標
為深化一流課程的教學改革,本課程頂層設計仍然堅持貫徹全國教育大會“增強綜合素質、培養創新思維”的核心思想,圍繞樹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理念,促進知識、能力、素質有機融合,持續推進開放靈活、線上線下、共建共享的出納實務課程體系,致力于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求的復合型實踐性財會人才目標。該課程依托前期儲備的基礎上繼續朝一流“金課”邁進,抓住“借力信息化教學平臺,依托現代化財務流程,優化出納實務課程體系,構建一流混合式課程”的核心理念,利用“萬門”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的第一個“三年計劃”發展契機,著重抓好課程資源完善、慕課及翻轉課堂質量提升、教師隊伍建設壯大、課程創新實踐探索的四個著力點,構建科學系統的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體系,確保能夠代表國家高等教育的辦學能力,把實現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增強創新活力作為根本目標。
(二)精確課程建設著力點,豐富立體化教學資源
課程圍繞全面提升綜合素質的教育改革,探索服務于創新教育的供給側結構改革,因此課程設計將圍繞以下三個方面著重開發:一是打造管理領域的“專才”和會計領域的“通才”,按照資金運動方式重塑資金的收付、記錄、監督、管理的知識體系;二是巧用案例和實操教學,吸引學生主觀能動學習,讓學生自覺地走進圖書館查閱資料,提升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三是創新混合式課程建設,充分運用智慧教室教學環境,深化教育手段現代化。結合最新商業動態,將互聯網和數字經濟下的新商業模式充分銜接發票、資金、納稅、工商等基礎知識,科學系統建立一部“立體化”教材,提升課程挑戰性和前瞻性,使之能夠支撐45分鐘課堂、翻轉課堂討論小組、仿真軟件實驗實訓、企事業單位社會實踐無處不在的“泛在”課堂。充實線上線下教學資源:教學大綱、教案、教學課件、習題庫、教學案例等,形成整體的、一體化動態教學資源。。
(三)優化混合教學,鼓勵創新實踐
樹立提升學生綜合創新能力的宗旨,依托前期慕課平臺的建設進程,開發線上線下聯動的混合課程體系,步步遞推,進行“三重遞進式+六大能力”的循環混合教學模式。第一重“講+看”的教學內容混合,即在慕課平臺完成各章節基本內容學習,進行基本知識的儲備和記憶。第二重“訓+學”教學方法混合,通過實驗實訓軟件完成相關章節仿真練習。第三重“拓+測”教學考核混合,通過翻轉課堂小組討論等形式,對關鍵點知識進行鞏固和演示,通過提升學習難度,充分調動學習進取心,為培養出對待工作踏實肯干、精益求精同時勇于挑戰新事物新環境的創新財會人才打下夯實基礎。
三、結論與展望
實踐教學是新商科打造適應現代經濟社會發展復合型和創新型人才的重要環節。在萬門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的第一個“三年計劃”契機下,財會專業要繼續深化課程改革建設,堅持內容為王、平臺導向、考核多元的原則,圍繞重點和難點,層層遞進,打造真正意義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激活創新能力的高品質金課,實現實踐助創新的教育強國夢。
(成都大學商學院,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四川 成都 610106)
參考文獻:
[1]王曉亮,史江波,楊瑞平,吳秋生.通識教育視域下卓越會計人才培養路徑研究[J/OL].財會通訊:1-5[2019-12-27].
[2]楊瑞平,吳秋生,王曉亮.慕課下《中級財務會計》研究性教學改革模式研究[J].會計之友,2019(12).
[3]劉麗敏,郝麗媛.“金課”視閾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慕課教學改革及其深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07).
[4]楊瑞平,吳秋生,王曉亮.通識教育下的《中級財務會計》教學改革研究[J].財會月刊,2019(02).
[5]吳巖.建設中國“金課”[J].中國大學教學,2018(12).
[6]王瑤,吳秋生,黃賢環.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會計之友,2018(24).
[7]袁智慧.本科財務管理課程應用翻轉課堂教學的思考[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11).
作者簡介:王積慧(1974—),女,成都大學商學院副教授,高級會計師,研究方向:政府會計和預算績效;楊姍姍,女,(1990—),成都大學商學院講師,西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財務與治理;周素瓊,女,(1965—),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高級會計師,研究方向:會計和財務管理,本文通訊作者。
基金項目:四川省財政廳會計科研項目“新政府會計準則制度下公共基礎設施管理和會計信息披露問題研究”(2019-SCKJKT-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