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玉嬌 宋雷
【摘 要】在高校思政課領域,在媒體的深度融合和互聯網新興技術的迅猛發展大背景下,思政課教師話語權與網絡媒介話語權的爭奪表現出新特點。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勢與政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形勢與政策相關教育的重要陣地和重要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擔負著重要使命。形勢與政策課教師話語權的完善是形勢與政策課教師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實現課堂目標的重要保障。
【關鍵詞】形勢與政策課 ; 教師話語權
總書記明確要求,必須“把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時候都不能旁落,否則就要犯無可挽回的歷史性錯誤”。作為我國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有機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話語權對高校“為誰培養人” “培養什么人” “怎樣培養人”等根本問題產生直接影響。隨著互聯網發展進入下半場,隨著新媒體的高度融合和迅猛發展,輿論場視域下的輿論生態和媒介格局發生了重大改變。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政課如何提質增效,適應時代發展?教師話語權如何得以保證和提升?探尋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特別是形勢與政策課教師話語權提升的有效方式方法,緊迫而且重要。
一、新媒體時代下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師話語權面臨的沖擊和挑戰
(一)大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對形勢與政策課教師話語權帶來挑戰
當代大學生作為網絡新生代,接收信息主要來源于互聯網,特別是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新媒體,是他們比較活躍和依賴的網絡平臺。大學生大量時間被社交新媒體所占據和支配,互聯網語言和新媒體話語體系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話語權。大學生在新媒體平臺上由于受到信息繭房等傳播規律影響,逐漸成為了沉默的大多數,相較于在網絡上的積極性,大學生在現實課堂和學習交流中則相對黯然。由于大學生對網絡的高度依賴,已習慣于借助網絡來獲取相關信息和知識,而對形勢與政策課等思政課傳統的 “灌輸式”教學方式興趣不大,對課堂知識缺乏理解和思考。長此以往,形勢與政策課教師約束和管控課堂秩序的話語能力被消減,教學時效性也大打折扣。
(二)大學生政治意識和敏感性相對較弱對教師話語權帶來挑戰
一方面,由于大學生人生閱歷有限,思想體系尚不成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在不斷豐富和完善中,在接觸互聯網的過程中,難免受到互聯網上紛繁復雜的思想潮流,如校園亞文化、二次元等的干擾和影響。另一方面,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師由于知識體系和授課方式相對固化,習慣于在自有的知識范圍內講授大綱規定的知識要點,對許多新鮮事物講不透,說不準,辨不清,教師和學生的認知不匹配,面臨的教學挑戰更嚴峻,教師的話語體系處于相對弱勢狀態。原來通過信息不對稱和信息時間差來確立自身話語權威的高校思政課教師,在媒體融合發展的新媒體時代處于明顯的話語弱勢。
(三)高校思政課教師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面臨沖擊和挑戰
當代大學生對西方文化和思潮甄別能力有限,而互聯網信息監管過程亦面臨諸多挑戰,各種腐朽思想、錯誤信息容易對大學生思想體系產生沖擊和影響。新媒體網絡世界對青年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必然深受影響,在話語權平民化轉移的新媒體時代,學生更傾向于喜歡所謂的平等、自由、民主、開放的雙向話語模式,在意識形態話語權領域,我國與西方的斗爭日趨激烈,西方敵對勢力抓緊利用各種手段,對高校和學生進行意識形態滲透,部分西方國家通過已有技術,企圖迅速占領新媒體等網絡平臺,進而影響當代大學生思想認知,挑戰我國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領導權。
二、教師話語權的消解對形勢與政策課帶來的影響
(一)教學內容抽象,脫離學生實際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話語權的消解,形勢與政策課變成了簡單的大綱知識點的傳授,遠離學生實際,未顧及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程度,不注重將學生的知識體系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內容應立足社會實際、學生實際,教學內容要具有引導性和啟發性,讓學生不僅知道“其然”,而且掌握“其所以然”。把基本理論與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與社會發展的大事大勢、與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與大學生的成長成才等有機結合起來。教師應該優化教學設計,提升教學質量,具備“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既講清楚“國家大事”,又講清楚“國家大勢”,使學生通過對事實的了解和對知識的掌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二)教學形式單一,講授形式為主
形勢與政策課授課方式既要注重發揮傳統教學模式優勢,也善于運用慕課、微課等新手段;不僅教師積極主導,而且讓學生有效參與。必須積極推進多媒體教學,建立教學互動網站,把課堂延伸到網上,做到網上網下相結合。在網絡平臺上發布教學任務,組織學生在網絡平臺上交流討論社會熱點話題,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更加靈活、接地氣和充滿吸引力。同時,要更加注重集體備課,確保“形勢與政策”課課堂教學設計的正確政治導向。創新教學方法,延伸教學空間,豐富和拓展形勢與政策課任課教師的教學形式。
(三)學生缺乏興趣,學習態度消極
提升教學的親和力、吸引力是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效果實現的前提條件。教師要通過網絡平臺及時溝通和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尊重和激勵學生多樣性發展,培養學生自主思考能力,轉變已有的“一言堂”模式,這既是增強教學活力與吸引力的現實需要,也可以提高“形勢與政策”課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樹立“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率、抬頭率。
三、重塑形勢與政策課教師話語權的方式方法
(一)與新媒體新技術相融合,做到網上與網下的統一,延伸形勢與政策課廣度。
與新媒體技術手段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學校互聯網資源,探索以“互聯網+形勢與政策”為理念的在線微課堂,構建網絡在線學習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學分認定和轉換路徑。打造主題鮮明的網絡教學新平臺。緊扣形勢與政策,從政治理論到時政熱聞做到每期內容精準推送,用貼近學生的語言和視角來傳遞思想和理念,樹立“互聯網+”教學的基本理念,推動課堂教學方式手段的創新改革,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將教師課堂講解的傳統方法同虛擬教學的優勢有機結合起來,以提升教學實效性為根本指引,同時注重發揮多樣性的獨特優勢。
(二)與學生學科專業相結合,做到內容與形式相統一,拓展形勢與政策課深度
構建具有學科群交叉互涉、專業融合特色的形勢與政策課課程教學體系,課堂教學與專題講座相結合,學校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一是在傳統的教室授課模式之外輔以大型專題講座。圍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不同領域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因事而化”,確定主題、內容,培養家國情懷,增強時代意識、責任意識、問題意識。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教育相結合。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每年組織新生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二是組織學生深入園區、社區,開展社會實踐調研,并撰寫社會實踐報告。引導學生既要仰望天空,更要腳踏實地,把遠大抱負落實到實際行動中,讓勤奮學習成為青春飛揚的動力,讓增長本領成為青春奮進的臺階。
(三)與學生思想特點相結合,做到引導與輸灌的統一,充實形勢與政策課厚度
相較于普通的說教式,更為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從細節入手,用榜樣的力量,喚起青年學子的責任與擔當。探索建立專職兼職結合的師資隊伍。同時邀請政府部門有關領導、市內商界精英代表、校內離退休教師代表、專業教師代表、知名校友代表等到校做專題講座。用學生們感興趣的話語風格,以微平臺、短視頻來吸引學生同時,繼續推行“形勢政策課教師集體備課”,嚴格教學過程的監督和檢查,強化教師培訓。包括探索組織集體備課、組織專家講座等許多舉措。受師資力量、大班授課模式等因素制約,用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方式,以微視頻的方式回應同學們的切實關切,引導廣大同學正確認中國發展大勢,增強“四個自信”,砥礪家國情懷,激發使命擔當。
(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 沙坪壩400031)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龔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話語權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2015(12).
[3]謝群,徐建軍.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建構———基于網絡語言視角[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1).
[4]梁海娜.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話語權的消解與提升[J].教育評論,2020.
[5]李燁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中的話語權建構路徑——基于話語歷時性、共時性、即時性分析視角[J].思想教育研究,2019.
[6]習近平.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報,2013.
[7]習近平.敏銳抓住信息化發展歷史機遇自主創新推進網絡強國建設[N].人民日報,2018.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外國語大學2017年教學立項項目《基于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模式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