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寅
【摘要】現代化社會建設與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僅消耗了大量的資源、能源,也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環境污染與破壞,導致目前生態系統面臨著嚴峻的生態危機、人類社會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戰。近年來,低碳、環保、節能、減排、生態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綠色建筑、生態建筑等建筑設計理念應運而生。將生態理念融入到建筑空間設計中去,已經成為建筑空間設計的主要發展方向。文章主要對生態理念下的建筑空間設計策略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建筑;建筑空間;生態理念;設計
傳統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導致環境污染、資源短缺問題的出現,且不斷加劇。當前我國各行各業正處于產業升級、行業轉型的關鍵階段。在新時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下,生態建筑、綠色建筑建設已經成為建筑行業的重點發展方向。建筑空間設計中,應有機融入生態、節能、環保的理念,推動建筑的綠色化、節能化發展,為人們提供更加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促進人、建筑、生態環境之間的協調共處。
1、生態理念下的建筑空間設計策略
1.1建筑空間設計與外部環境
建筑與周圍環境密切相關,若是脫離了周遭環境的整體背景,則會顯得十分突兀,不利于城市協調發展。鑒于此,生態理念下,建筑空間設計中,必須確保建筑與周圍環境之間為互相約束、互相影響、相輔相成的關系,同時,也要確保兩者可以互相調節,共同促進城市的繁榮發展。
首先,充分考慮外部環境,使建筑與周圍環境之間達到相融共生的境界。從外部環境角度考慮,建筑空間設計中,應確保建筑與周圍環境相協調,提前做好勘察工作,全面掌握建設場地的實際情況、周圍環境條件,包括自然景觀風貌、地質地貌情況等,并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開展建筑設計,使建筑可以與周圍環境有機融合為一體,避免給周圍環境造成的破壞與損害,致力于使建筑成為該地區自然環境中的一個美好的點綴。同時,建筑空間設計中,通過加強實地考察,全面收集建筑的相關資料信息,對建筑的朝向、體量、空間、綠化等多方面因素進行合理設計,以提升建筑的氣候適應性。
其次,根據不同環境特征,開展建筑個性化設計。我國地域遼闊,南北方在氣候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因此南北方在建筑設計方面也有著很大的不同,南方比較濕熱,因此在建筑空間設計中,比較重視通風性能;北方冬季寒冷,比較干燥,因此在建筑空間設計中,比較重視防風沙、保溫的功能。同時,為了使建筑與周圍環境協調共處,建筑空間設計中,也比較重視外部形態設計這一方面的內容。建筑所處環境不同,其內涵、形式也有一定的差異。如在雨量比較豐富的部分南方地區,多采取干闌式的建筑結構形式,這種架在空中的房屋,在空間設計上,具備除濕防潮的功能,空氣流通也較好,安全性也比較好;西北高原地區,依托地形地勢建設窯洞空間,不僅避免了對耕田的占用,成本也比較低,還減少了對植被、生態環境的破壞。這兩種建筑形式,均是生態發展意識在建筑設中的體現,符合生態建筑的要求。如果將兩種建筑形式對調,不僅費時費工成本高、不尊重環境、建造困難,也無法體現當地的歷史文化、民族風情。總之,生態理念下,建筑空間設計中,應在堅持節能環保、以人為本等原則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周圍環境,包括地域條件、氣候狀況、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等因素,合理地進行空間設計,體現建筑的地域性、生態性,賦予建筑以生命力。
1.2建筑空間設計與內部環境
在建筑與外部環境相協調的基礎上,也要在建筑空間設計中充分展現生態信息,如,加大對天然采光、自然通風的應用,盡可能地提高對資源、能源的利用率,減少其消耗與浪費,從而真正實現節能減排、生態環保。
首先,對室內外空間進行統一調控。建筑空間設計中,應對室內、外空間開展綜合設計,致力于實現室內、室外空間之間的有效聯系,相互通透,優化外部條件,實現建筑內部天然采光、自然通風。可采取的措施包括:對屋面進行合理設計,設置可自由開啟調節的通氣設施或者是天窗,提高對自然光源的利用率,減少照明系統的能耗,也能實現自然通風、換氣,對建筑內部的空氣清新度、溫濕度等進行合理調控,減少對加濕器、空調等耗能設備的使用,實現節能降耗的目標;對于居住建筑,在空間設計中,臥室、客廳等應盡量南向開窗,以實現天然采光,建筑內部通風主要由外窗、戶門組成,實際設計時,應根據建筑的實際情況,對外窗、戶門的朝向、位置、大小等進行合理設計,以確保自然通風。
其次,有機融合建筑內外景觀。在傳統園林設計中,相互借景是一個基本手法。建筑空間設計中融入生態理念時,應積極借鑒這一方法,將室外自然景觀有機、合理地引入到室內空間中去,使建筑內外空間之間建立有機聯系,加強空間環境的相互滲透,雖然人們身處室內,但視線在流動、感知在交流,形成室內外的有機融合。
最后,建筑內部裝飾設計中,有機融入生態情趣。在建筑內部空間設計中,通過設置可以反映自然景物風光的藝術壁畫、裝飾小品,或者是設置栽植花卉或者是綠色植物的盆栽,不僅有利于緩解精神壓力,還可以達到凈化空氣的效果,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同時,不僅可以采取這樣的方式在視覺感官層面上強化自然生態元素對人帶來的積極影響,也可以在觸覺、聽覺層面上模擬自然質感、聲光,提高人們對空間環境的生態感知度。
2、應用綠色環保型材料體現建筑的生態功能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建筑相關技術與工藝不斷優化,各種新材料不斷涌現,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尤其是可再生環保型材料在建筑中的應用,不僅促進了建筑建設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減少建筑建設給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與破壞。鑒于此,建筑空間節能設計中,應加大對環保型、可再生、可循環利用材料的使用,如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等,實現節能、生態、環保的元素在建筑空間設計中的有機融入。在實際使用環保材料的時候,應對材料的安全因素、經濟成本、可持續性、低碳環保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盡量減少建筑垃圾的形成,并要注重提高對環保材料的回收利用率。例如,為了更好的滿足人們的電能需求,可用太陽能轉換電能;在溫度調節方面,供熱可使用太陽能,供冷可利用水能、風能等清潔能源;生活垃圾與污水,可建設沼氣池進行處理;優先對節水衛生器具進行使用,加大對廢水回收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設置雨水收集器、露臺對雨水進行收集,然后處理后進行利用,實現對水資源的高效利用與節約;建筑細部設計時,采用遮陽板、百葉窗等具有節能效果、造型新穎的構件,實現構造節能;采用中空玻璃、塑鋼單框三玻等氣密性門窗,確保門窗的保溫隔熱性能,減少由于門窗而導致的能耗;外墻保溫設計中,使用涂刷保溫材料或使用聚苯板、擠塑板等材料,內保溫設計中,采用加厚廢渣輕質砌塊或復合墻體等材料,提高墻面的保溫性能,減少由于墻面而造成的能耗。
結語:
綜上所述,生態理念下,建筑空間設計中,不僅要使建筑與周圍環境相協調,也要保障建筑內部的節能性、賦予建筑內部空間以生態情趣,還要加大對綠色環保型材料的使用,致力于建設生態、環保、綠色的建筑。
參考文獻:
[1]張勇.綠色生態設計理念下的公共空間建筑裝飾設計趨勢研究[J].居業,2020(06):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