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紅梅


摘要 以“種群密度的抽樣調查”為例,介紹高中生物學教學中運用“項目式多維學習”的做法。首先通過代入適切情境、理解共同體驗,形成知識的關聯性。其次,建立思維路徑、傳遞主干知識,從而構建知識的體系。指導完成項目學習、期待課堂生成,提高知識的熟悉度。最后,通過深化概念認知、創新整合遷移,促使學生螺旋式提升發展。
關鍵詞 項目式學習 多維學習 高中生物學
中圖分類號C633. 91 文獻標志碼B
近年來,核心素養的落實成為了高中課程改革、高考制度改革的焦點。核心素養究竟如何落實?一線教師只有將核心素養的理論和教學觀念轉化為課堂教學策略和行動方案,核心素養才能真正落地。
“項目式多維學習”是指以Kolb的“經驗學習圈”理論和學習風格分類思想為基礎,以真實情境中的問題為起點,以產生有意義的產品(方案)為終點,根據多維的教學目標,綜合運用教學策略,兼顧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需求,落實學科素養,實施多元評價的教學范式。
為說明高中生物學教學中運用“項目式多維學習”組織教學的具體做法,下面介紹了以“種群密度的抽樣調查”的教學設計。該案例以“南沙濕地種群密度調查”為項目情境,遵循由“為什么一是什么一應怎樣一該是否”( Why- What- How-If)組成的經驗學習圈,經歷“連接一關注一想象一講解一練習一擴展一提煉一表現”等階段的多維學習,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1 從具體經驗到反思觀察:知識的關聯性形成
教師首先解決知識價值的問題,告訴學生學習這部分內容的原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教師常使用討論法作為主要教學策略,尤其對學習風格為分散型的學生有較強的吸引力。
1.1 連接(Connect)——代入適切情境
教師首先播放視頻“都市里的綠洲——廣州南沙濕地”,將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教師的職責不是簡單地告知他們如何連接,而是讓這種連接在課堂上直接發生,使得學習內容和學生之間直接發生聯系。教師必須依據核心概念來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視頻介紹了被譽為“廣州之腎”的南沙濕地是由雜亂無章的沼澤之地通過工作人員一點一點的圍墾且有意識保護而形成的。有效的教學離不開情境,知識只有融人情境才好理解和消化,而知識轉化為素養的重要途徑是情境。所以,教師利用學生身邊熟悉的廣州南沙濕地為情境導入新課,不僅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科的學習興趣,還能通過問題引領激發其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1.2 關注(Attend)——理解共同體驗
結合視頻,教師要求學生思考相關問題:廣州南沙濕地是珠江三角地區保存較為完整、保護較為有力的濱海河口濕地。如何通過調查運用具體的數據去衡量保護措施的效果?
在創設情境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關注具體感受的同時,抽離南沙濕地這個具體的實例,客觀分析,從而理解視頻中學習材料的價值、材料之間的關系、分歧以及潛在的可能方案。學生在思考“衡量保護措施的效果”時,就不會僅局限于南沙濕地,而能抽離出具體情景進行探討。學生通過討論,認為可以通過調查某一生物的種群數量變化來衡量保護措施的有效性。
這個教學環節的關鍵是教師需要在課堂中營造起一種信任的氛圍。只有形成了互助學習的良好關系,教師才能有效組織學生先關注自己的學習體驗,然后再抽離出來,并試著討論、分享和理解與此相似的其他體驗。
2 從反思觀察到抽象概括:知識的體系化構建
此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情境進入到課程的內容,讓學生清晰了解所學的知識內容是什么從而達到傳授知識的目的。可以采取講授法、自主學習、小組學習等多種教學策略,此環節對同化型的學生而言是最樂見的過程。
2.1 想象(Image)——建立思維路徑
想象就是形成一種心理圖像。教師在早期南沙濕地調查的歷史視頻情境的基礎上展示相關歷史調查數據:1999年調查發現具有較高藥用價值的廣州南沙濕地灌木“角果木”每100 m2不足10棵。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①衡量種群數量最直接的指標是什么?②用什么方法調查種群密度?③種群密度的概念及計算方式?④取樣的原則是什么?
教師鼓勵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引導學生采用類比、隱喻和圖像等能反映學習核心概念本質的分析方式活動,提前了解相關的知識,避免對學習內容一無所知。
2.2 講解(Inform)——傳遞主干知識
這里的講解是一個寬泛的概念,主要是指學生獲得知識的環節,并非一定要使用“講授”的方式。教師的任務在于告知學生需要理解哪些知識,并把正確的知識傳遞給學生。
教師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并回顧相關知識:①衡量種群數量最直接的指標是種群密度。②可以用抽樣調查法調查種群密度。③種群密度是指在單位面積或體積中的個體數。植物種群密度的取樣調查常采用樣方法,也就是在被調查種群的生存環境內,隨機選取若干個樣方,通過計數每個樣方內的個體數,求得每個樣方的種群密度,以所有樣方種群密度的平均值作為該種群的種群密度。④取樣的原則是隨機取樣。
本環節的教學活動是在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以真實的問題形成問題串,試圖讓學生在對問題的一一追尋中,逐漸形成種群密度抽樣調查方法的知識體系,同時引導學生回顧相關的數學知識,加強學科間聯系,為本課后面的學習任務奠定基礎。
3 從抽象概括到主動實踐:知識的熟悉度訓練
到了知識的應用實踐階段,教師要采用多種形式的練習或者活動讓學生學會該怎樣使用新學的知識,可以嘗試使用練習、辯論、游戲、角色扮演等教學策略。學習風格為聚斂型的學生比較喜歡通過練習的方式進行學習。
3.1 練習(Practice)——完成項目學習
學生通過不斷練習來學習,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活動和具體幫助來促進學生逐漸掌握所學知識。教師給每四人小組分發一張廣州南沙濕地公園紅樹林保護區模擬圖(圖1),要求學生根據“廣州南沙濕地公園紅樹林保護區模擬圖”選擇與本課內容相關的、有探究價值的探究問題并制定相關的探究計劃,鼓勵學生在制定計劃的過程中關注細節問題:如取樣的具體方法是什么?取樣的面積多少合適?如果你的調查對象正好生長在樣方邊界上,這時該如何計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