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哲 梁玥 李卉


摘 要:中亞國家地處歐亞大陸中心地帶,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樞紐,中國和中亞五國的貿易往來密切。本文使用2000年-2018年的雙邊貿易數據,借助貿易引力模型對中國和中亞五國的貿易合作現狀進行實證分析。實證分析結果顯示,GDP、人口對雙方貿易具有促進作用;地理距離對雙方貿易起到了阻礙作用;SCO組織形成了貿易創造效應和轉移效應,貿易轉移效應要大于創造效應。應深化雙邊合作,消除雙方的貿易壁壘以及實現規模化的生產,加快沿線基礎設施建設,深化雙邊貿易、能源、科技等方面的合作,破除阻礙雙邊發展的體制機制。
關鍵詞:貿易引力模型;貿易效應;中亞五國
一、引言
在經濟全球化形勢下,中亞地區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與豐富的資源,成為了各世界大國爭相發展合作的對象。自2013年中國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倡議后,中亞地區作為絲綢之路建設的中心地帶,在經濟貿易上與中國呈現優勢互補的飛速發展態勢。我國不僅與中亞地區在地理位置上相鄰,而且產業結構互補性較強,中亞地區的能源非常豐富,但是基礎設施落后,而我國的基礎設施較為完備,但是缺少資源,因此雙方的貿易往來對于各自的發展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文立足于“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背景,深入分析中國與中亞地區的經濟貿易發展狀況,探討影響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貿易影響因素,以及對于加強雙方的貿易往來提出相關的建議,從而推動我國與中亞地區的經貿合作。
二、貿易引力模型的構建及數據來源說明
1.基本的貿易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的思想與牛頓的萬有引力模型相似,最早是由Tinbergen和Poyhonen分別于1962年和1963年提出,它指的是兩國之間的貿易規模與他們之間的地理距離成反比,與他們各自的經濟規模成正比。貿易引力模型的簡化形式為:
其中K為常數,Mij表示j國從i國的進口額,Yi和Yj通常表示為兩國各自的GDP,Dij表示兩國之間的距離,可以表示為兩國經濟中心、首都、港口之間的距離。為了方便實證檢驗,將上述模型取自然對數并添加隨機干擾項變成線性的形式得到:
上式中,β0為截距項,μ為隨機干擾項,待估參數β1和β2的意義為Mij對YiYj和Dij的彈性。
2.擴展的貿易引力模型的設定
在對中國和中亞五國的貿易額進行衡量的過程中,雙邊貿易額越大,則表明兩國經濟貿易往來越密切,這通常被認為是雙邊經貿合作效果良好的標志,只有雙方的經貿合作效果良好,貿易的質量和數量才有基礎進行進一步的提高。
GDP可以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規模,在貿易引力模型中,兩國的GDP越大,則它們之間的貿易流量就越大。
Linnemann(1966)對貿易引力模型進行了擴展,他首次將“人口”這一解釋變量加入到貿易引力模型。通常而言,出口國的人口增加能夠使供給能力提高,進一步提高貿易額,但是同時會讓本地市場擴大,對貿易額產生沖減;進口國的人口增加會增加對出口國產品的需求,與貿易額成正向相關,然而也會擴大本國市場,從而減少對出口國產品的購買,對貿易額產生沖減作用。
取兩國是否接壤、是否同屬于SCO(上海合作組織)為虛擬變量。就是否接壤而言,貿易雙方接壤將降低貿易成本、增加貿易便利度,從而促使貿易額增加;就是否同屬于SCO而言,區域經濟組織對有關經貿合作的協定將會增加雙方的貿易機會,從而使貿易流量增加。
因此,兩國的GDP、人口、距離(首都之間)、是否接壤、是否同屬于SCO這些變量共同構建了中國和中亞五國之間拓展的貿易引力模型,具體模型如下:
3.數據來源說明
本研究選取的研究對象為中國和中亞五國。基于數據的有效性和可獲得性以及經濟環境的穩定性,選取2000年-2018年中國和中亞五國的數據作為研究樣本,其中:
(1)中國與中亞五國的雙邊貿易額(億美元,進行了消除通貨膨脹處理,使得回歸結果精準可靠)來自于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UN comtrade)。
(2)中國與中亞五國的GDP數據來自于世界銀行WDI數據庫。
(3)中國與中亞五國的人口數據以各國政府統計網站公布的數據為準。
(4)中國與中亞五國首都之間的距離(千米)由網站www.indo.com中的“distance calculator”計算得出。
(5)各國是否接壤情況根據世界地圖查詢得出,是否為SCO成員國則依據上海合作組織網站查詢得出。
三、實證分析
1.單位根檢驗和協整檢驗
由于選擇的樣本數據為長面板數據,因此需要對樣本數據進行單位根和協整檢驗,以檢驗樣本數據是存在單位根以及是否協整。
(1)單位根檢驗
在諸多對面板數據進行檢驗的方法中,本文選取了相同單位根檢驗LLC、不同單位根檢驗IPS兩種方法。如果這兩種方法均拒絕了原假設,則說明該序列是平穩的,不存在單位根;反之,若接受了存在單位根的假設,則表明該序列是不平穩的。運用以上兩種方法,對選取的面板數據進行的單位根檢驗如下表所示。
從上表的單位根檢驗結果可以看出,經濟類因素變量lntrade、lnGitGjt、lnPitPjt的一階差分都拒絕存在單位根的原假設,這說明一階差分序列是平穩的,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協整檢驗。
(2)協整檢驗
協整檢驗能夠最大限度地克服偽回歸問題。上文對面板數據的單位根檢驗結果表明,這些變量的一階差分序列是平穩的,故可以進行協整檢驗。本文假設H0為不存在協整,而備擇假設H1則表示存在協整,分別進行Kao檢驗和Pedroni檢驗, 從Kao檢驗的結果來看,在不帶有趨勢項的情況下統計量ADF的顯著性小于0.01,說明從Kao檢驗的結果來看,存在協整關系。接下來進行Pedroni檢驗,從Pedroni檢驗的結果來看,在0.1的顯著水平下,ADF統計量通過了檢驗,即存在協整關系,因此可以進行下一步的回歸分析。
2.回歸分析
首先對數據進行B-P檢驗和F檢驗,結果均拒絕了原假設,說明所使用面板數據的個體效應較強,因此未使用混合效應模型,隨后又進行了Hausman檢驗,檢驗結果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了原假設,表明不適合使用隨機效應模型,因此使用固定效應模型,以期得到更準確的結果。
(1)貿易創造效應的實證分析
貿易創造效應指的是貿易從低效率的本國的生產者向較高效率的區域經貿合作組織成員國轉移。利用上文構建的拓展的貿易引力模型,使用stata 15.0進行回歸運算,結果如下表所示。
可決系數R2為0.7904,表明回歸結果擬合良好。如上表所示,兩國GDP的乘積如引力模型假設的那樣,對雙邊貿易額產生了正向影響,兩國GDP的乘積上升1%,中國和中亞五國的雙邊貿易額上升1.43%;人口規模對雙邊貿易額產生了負向影響,說明兩國人口的增加使其本地市場擴大,從而對貿易產生了沖減,根據回歸結果,兩國人口乘積每上漲1%,雙邊貿易額下降2.36%;兩國的距離每增加1%,雙邊貿易額下降4.57%,這是由于距離的增加使得雙邊進行貿易的成本增加;當有共同邊界時,貿易額下降0.93%,這與先前的假設相違背,但是產生的效應比較微弱;當雙方在t年同屬于SCO組織時,產生了貿易創造效應,系數是2.01,說明創造效應較為明顯,t年在上海合作組織內雙邊貿易的貿易創造為6.49%。
(2)貿易轉移效應的實證分析
在兩國同屬于上海合作組織之前,一國從上合非成員國進口生產成本較低的產品,當同屬于上海合作組織之后,一國將會從上合成員國進口生產成品較高的商品。貿易轉移效應指的就是一國減少從非成員國的生產成本較低的商品的進口量。借助上文中構建的拓展的貿易引力模型,將被解釋變量替換為中國t年從中亞j國的進口量,符號為,具體的回歸模型如下所示。
使用stata 15.0對上述回歸方程進行運算,回歸結果如下表所示。
可決系數R2=0.905,表明回歸結果擬合良好。如上表所示,兩國GDP的乘積、地理距離對中國t年從中亞j國的進口額產生了負向作用,人口數量對進口額產生了正向作用,這說明中國對中亞五國的產品有較強的需求。根據回歸結果看,t年中國從第三國進口額的貿易轉移為18.82%,可以看出,在短期內貿易轉移效應相對而言創造效應而言巨大,上合組織的經貿合作對中國產生了較大的損失。
四、結論
(1)單從貿易轉移效應及貿易創造效應來看。上海合作組織對中國既產生了貿易創造效應,又產生了貿易轉移效應。貿易創造效應有利于將資源向最有效率的地方轉移,屬于福利創造;然后上海合作組織對中國產生的貿易轉移效應遠遠大于貿易創造效應,但從貿易轉移這一方面來看,上海合作組織有關經貿的協定對中國比較不利。
(2)中國和中亞五國的生產力水平、交通運輸成本、接壤對雙方貿易總額影響顯著。中國和中亞五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對促進雙邊貿易往來和貿易發展有重大促進作用;此外,加大對中國至中亞五國貿易通道的開拓和基礎設施建設對兩國貿易發展而言有顯著的積極作用,同時也可以促進本國的經濟發展。
(3)貿易互補指數的分析結果顯示,中國在制成品、機械及運輸設備及雜項制品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因此擴大這種商品的出口對中國益處較大;而中亞五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商品是飲料煙類、粗材料、礦物燃料等低層次加工品和原料。
五、建議
(1)完善貿易通道體系。中亞五國的基礎設施水平較為落后,這也是影響雙方貿易往來的重要因素,通過貿易引力模型的分析可知雙方的距離對于貿易總額的影響是負相關的,因此要完善貿易通道體系,不僅要加強對于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的完善,同時也要加強對航空運輸通道以及地下運輸通道的完善,從而減少運輸成本,促進雙方貿易的發展。
(2)加強區域間的經濟合作。基于對上海合作組織的分析,雖然在短期內貿易轉移效應大于貿易創造效應,但是在長期中,貿易創造效應是大于貿易轉移效應。因此,要基于上海合作組織這個平臺,促進與中亞五國之間的貿易合作,采取共同的經濟政策,加強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建設,從而促進雙方的貿易以及經濟水平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史朝興,顧海英,秦向東.引力模型在國際貿易中應用的理論基礎研究綜述[J].南開經濟研究,2005(02):39-44.
[2]Linnemann,H.:An Econometric Stud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Flows. Amsterdam: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1966.
[3]凃艷.上海合作組織內中國的貿易效應分析[D].湖北:湖北理工大學,2007.
作者簡介:張哲(2000- ),男,河北省河間市人,河北經貿大學商學院經濟學系,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國際貿易;梁玥(1999- ),女,河北省保定人,河北經貿大學商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系,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國際貿易;李卉(1999- ),女,河北省承德人,河北經貿大學財政稅務學院財政學類系,本科在讀,研究方向:財政稅務、國際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