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 朱加民
摘? ?要? ?介紹農業產業集群的內涵,分析義烏市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優勢和制約因素,提出“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加速現代農業集群發展;加強產業品牌建設,提高產品整體營銷能力;建立健全農業產業政策,發揮龍頭企業引領帶動作用;開啟農業共享新模式,發展農業生態新集群”等加快義烏市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 ?現代農業;產業集群;鄉村振興;浙江省義烏市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C? ?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31.012
農業興則百業興。農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968年,美國昆蟲學家Ehrlich出版《人口爆炸》一書,預言地球無法養活爆炸性增長的世界人口[1]。然而,世界出現了像袁隆平這樣的一批農業科學家,他們通過科技創新相繼研發出小麥、水稻及玉米等的新品種,將世界的糧食產量提高了2~3倍;我國用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創造了世界奇跡。
農業的發展讓50多年前的預言失敗了,50年后面臨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現實,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接著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等一系列重大會議都將農業放在重要位置。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實施質量興農戰略,推進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創建,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2]。由此可見,中共中央、國務院把大力發展農業、推進特色農業等列為國家重要任務,同時明確了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的建設也共同肩負著鄉村振興的歷史使命。由此,如何發展農業成為政府和學者們關注的焦點。
有研究表明,經濟越發達,對農業的依賴就越強。因此,經濟發達地區農業的發展尤為關鍵。實踐證明,結合地域優勢,走特色產業集群發展之路,讓小眾農業成為地方農業經濟的引擎,將有助于鄉村振興和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義烏作為全國經濟強縣(市),面臨經濟轉型和人多地少的雙重壓力,必須轉變傳統農業的發展模式,走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之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鄉村振興的必然選擇。本文通過分析義烏市的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優勢和制約因素,總結提出義烏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對策建議。
1 農業產業集群的內涵
早在1890年,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提出了集群的概念。20世紀70年代,國外開始了對產業集群的研究,并在90年代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成果以1990年邁克·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為標志,首先提出用產業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詞對集群現象進行分析。我國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對產業集群進行研究,取得了農業產業集群的系列成果,印證了農業產業集群能夠提高農業生產力和增強農業產品的競爭力。
1.1 概念
產業集群是一種經濟現象,指在特定區域內地理上集中、多個產業相互融合、眾多類型機構相互聯結的共生體,通過競爭與合作,形成本區域特色的競爭優勢。產業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間范圍內產業的高度集中,既有利于降低企業成本,又有利于提高規模經濟效益和范圍經濟效益,從而提高產業和企業的市場競爭力[3]。
農業產業集群是指農戶、農產品流通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等農業經營主體,按照區域化布局、產業化經營、專業化生產的要求,發揮農業生產比較優勢,在地域與空間上形成高度集聚的集合[4]。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產業集群,憑借并充分利用區域自然、地理、生態、交通及農作物品種等資源優勢,既可以通過提升區域農產品的品牌競爭力來提高區域農業競爭力,又可以提高作物產量、增加農民收入、有效帶動農村經濟發展[5],進而促進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
1.2 意義
相對于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我國農業一直處于較為落后的發展狀態,制約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戰略之一,該戰略的實施必將大力促進農業的發展,進而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增加農民收入[2],可以更快更好地實現共同富裕的偉大目標。
產業集群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之一,是促進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的強勁動力。作為傳統產業,農業大力實施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將造就其強大的競爭優勢[5]。特色農業產業集群最先在發達國家推行并被普遍接受,如美國的大豆產業集群、德國的畜牧產業集群、荷蘭的花卉產業集群等。當前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在我國也逐漸被推廣,同時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如山東壽光蔬菜產業集群、福建茶葉產業集群、甘肅定西馬鈴薯農業產業集群等。這些成功經驗證明,特色農業產業集群不僅保證了農作物的質量品質,而且對區域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價值[6]。
2 義烏市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優勢
義烏市地少人多,土地資源相對貧乏,但仍具有發展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的先天優勢。
2.1 集群發展環境優越
義烏市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小商品之都”世界級名片和良好的投資發展環境,有利于吸引名企大家前來投資,農業領域也自然如此。義烏市外來人口達125萬之多,農產品消費需求量多、貿易流通量大,需要農業經濟基礎的強勁支撐,為義烏市農業發展提供了廣闊舞臺和難得環境。義烏市擁有多項國家試點,有著靈活的政策機制體制,通過靈活的市場調節和政府引導,工業反哺農業、商人轉身農民的現象越來越多,義烏市眾多民營企業和工商資本不斷流入農業領域,為義烏市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資金保障和豐富的社會資源。
2.2 集群發展基礎扎實
浙江省始終堅持現代農業強省的發展目標,并已形成區域特色明顯、產業優勢突出的農業產業集群帶,建成一二三產協調發展的科學格局,集群效應得以彰顯。義烏市也形成一二三產融合和全產業鏈拓展的發展思路,農業產業經濟取得平穩、健康發展。1)義烏市加大農業重點產業扶持力度,重點保障糧油產業的“米袋子”和果蔬產業的“菜籃子”。義烏佛堂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園,集中流轉133.33余公頃土地用于無公害蔬菜、瓜果的種植,讓百姓能夠吃上放心的糧油果蔬。2)義烏市大力拓展農業特色產業。紅糖作為義烏市特產之首每年產銷兩旺,帶動甘蔗種植穩中有升。善坑、同坑殿下等村建有義烏大棗基地,大力發展南蜜棗產業。義烏市人工栽培的鐵皮石斛,產量約占浙江省的30%。義烏茶園720 hm2,茶葉總產量938 t,分布在大陳、赤岸等鎮。枇杷、桃子、葡萄、藍莓、火龍果等特色水果發展迅速,連年實現增產增收。3)義烏市全力打造產業融合發展先行區。推動農業“兩區”擴面提質,截至2018年已建成119個糧食生產功能區、2個現代農業綜合園區。同時,依托項目、展會、電商等平臺優勢,引進農業龍頭企業,實現農業精準招商引商;大力推進農業綜合體建設,全面增強“三農”融合發展活力。
3 義烏市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制約因素
3.1 生產成本較高
農業特別是初級種植業生長周期長,氣候影響大,見效慢,效益低。義烏市農業生產成本高與比較效益低的矛盾突出,受“天花板”和“地板”雙重擠壓的現象嚴重。例如:土地流轉費用由2008年前平均為500元/667 m2猛增到近年來的1 000元/667 m2;勞動用工成本不斷增高,從2008年的80~100元/d增長到150~200元/d;化肥、農藥、種子等生產資料價格也波動頻繁,呈逐年上升趨勢。
3.2 產業規模不大
農業低小散的經營狀況比較突出。義烏市土地流轉總面積約0.97萬公頃,其中流入農業企業面積約0.19萬公頃,占流轉總面積的20%。流轉出來的土地用于開展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經營的較少。農業經營主體規模總體偏小,現存的79家農業龍頭企業中,年銷售額在100萬元以下的企業有9家,占11.4%,200萬元以下的達24家,占30.4%。由于部分農戶流轉意愿不強、流轉后的土地經營管理缺乏等原因,造成土地流轉困難較大,這也從源頭上制約了產業發展。
3.3 資源要素缺乏
義烏市屬典型的山地丘陵,人均耕地僅0.03 hm2左右,且耕地大多呈點狀零星散布,集中連片的地塊少,用于發展現代農業特別是規模化、產業化客觀條件限制大。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建設的快速推進,農業發展賴以存在的土地資源不斷被消蝕。大多數農業經營主體是滾雪球式發展,實行家庭式管理模式,在企業管理、技術創新和市場研發開拓上缺乏人才支撐。
3.4 區域品牌不響
義烏小商品馳名中外,農產品存在品牌眾多、影響力不高等問題;義烏市農產品在義烏擁有較高的美譽度和認可度,但在區域的知名度不夠,呈現出名牌效應不大的現狀。歸根結底,是由于義烏市農業產業科研、生產存在“兩張皮”的現象,致使農業的“產學研”脫節現象突出,阻礙了特色農業的發展及產業集群的形成。
4 加快義烏市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對策
4.1 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加速現代農業集群發展
農業科技的廣泛應用可以破解農業價格“天花板”和農業資源“緊箍咒”。義烏市赤岸穗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通過與浙江省農科院緊密合作,打造了以藍莓為主體項目,集水果種植、觀光采摘、深加工及新零售于一體的農業綜合體,輻射帶動義烏市及周邊。浙江森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與浙江大學生命科學院、中國義烏鐵皮石斛研究所聯合研制出森山牌鐵皮楓斗系列產品,成為浙江省內最大規模的鐵皮楓斗產業。強化科技創新驅動,通過內培外引,建立現代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推進資源開放共享與社會服務體系建設,加速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
4.2 加強產業品牌建設,提高產品整體營銷能力
農業產業的品牌有利于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提高集群內企業的整體營銷能力[7]。必須集合多方力量,以區域標志認定為據點,加強集群內農產品的公有品牌建設。打造“義烏三寶”知名品牌,將紅糖、火腿、南蜜棗納入整體品牌宣傳,做好“義烏三寶”的品牌內涵挖掘,講好品牌故事,塑造品牌形象。
4.3 建立健全農業產業政策,發揮龍頭企業引領帶動
作用
根據市場需求并結合實際,扶持傳統的優勢特色產業,根據各鎮街特有的資源和比較優勢,因地制宜確定發展目標。知名企業道人峰茶葉有限公司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帶動義烏市及浙江省內外多地的有機茶事業的發展。完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為進行農產品自由貿易的企業提供保障;鼓勵農業跨國資本走進義烏;表彰并宣傳對社會有杰出貢獻的龍頭企業,提升其社會地位,讓龍頭企業的稱號成為企業的隱形資本,發揮其在行業中的凝聚、示范和引領作用。
4.4 開啟農業共享新模式,發展農業生態新集群
身處共享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第一大主體——農業也迎來共享時代。義烏市作為共享經濟發展的前沿陣地,共享農業需要先行先試。大膽嘗試眾籌方式,借助社會力量,以佛堂、義亭2個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區為核心,將多個精品農業園和擁有自然稟賦資源的鄉村打造成為共享農業大生態圈。積極探索產品認養、托管代種、自行耕種、房屋租賃等多種私人定制形式,以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為支撐,實現農村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同步”、一二三產業“三產融合”、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的新型產業模式,實現資源資產資金的聚合,實現政府、農業企業、農民以及城市消費者共享共贏,發展現代農業生態圈新集群。
參考文獻:
[1] 呂丹君.基于農業產業化的產業集群培育研究[D].浙江:浙江海洋大學,2017.
[2] 姚春玲.農業產業集群與農產品區域品牌競爭力提升策略[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3(3):318-321.
[3] 葉艷萍,王衛清,樊建麟,等.云南省高原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競爭力的現狀及演進——基于16州(市)37個農業產業2002—2017年數據分析[J].湖南農業科學,2020(4):91-96.
[4] 尹成杰.新階段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及其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06(3):4-7.
[5] 肖紅利,王斯佳,許振寶,等.德國農業4.0發展經驗對中國農業發展的啟示[J].農業展望,2019(12):117-120.
[6]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Z].中發〔2018〕1號.
[7] 陸雄文.管理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