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濱 李中林 徐澤 盛忠雷 鄔秀宏 胡方潔 鄧敏



摘? ?要? ?針對重慶市茶園施肥現狀和減肥潛力,采用減少化肥用量、調整肥料結構、優化施肥方式、配套改良地力等技術途徑,提出7個重慶茶園化肥減施增效技術模式,并在重慶茶園進行3年示范應用,在化肥減量24.8%~28.9%的情況下,與重慶茶園當地習慣施肥模式相比,新梢養分利用率提高、茶葉產量增加、成茶品質提升,同時每公頃節本增效0.13萬~0.92萬元。
關鍵詞? ?茶園;化肥減施;技術模式;示范效果;重慶市
中圖分類號:S571.1? ?文獻標志碼:A? ?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31.014
重慶茶葉是國家《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13—2020年)》中的12個綠茶優勢區域之一,也是重慶市特色效益農業產業之一。截至2018年年底,重慶市茶園面積5.72萬公頃,茶葉總產量3.96萬噸,總產值達28.43億元[1]。據調查發現,重慶市茶園肥料施用以化肥為主,高施肥區茶園總養分投入量1 127 kg·hm-2,其中化肥養分N、P2O5、K2O投入量分別為520、294、298 kg·hm-2,用量大大超出了茶樹正常生長所需要的養分量。同時,過量施肥并未提高茶樹的養分利用率,反而增加了生產成本,造成環境污染[2-3]。
原農業部(現為農業農村部)在2015年和2017年分別印發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和《開展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方案》[4-5],鼓勵通過采用推進精準施肥、調整化肥使用結構、改進施肥方式和有機肥替代化肥的技術路徑,推廣配方肥、增施有機肥、利用堿性調理劑改良酸化土壤。
本文針對重慶市茶園施肥現狀和減肥潛力,結合各區域茶葉生產特點,開展茶園化肥減施技術研發,集成重慶茶園化肥減施技術模式,推動重慶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1 施肥現狀及減肥潛力
1.1 施肥現狀
國家茶產業體系倪康等人[3]于2010—2014年對重慶巴南、南川、榮昌、永川、萬州和云陽6個主要產茶區縣茶園(覆蓋茶園面積3 884 hm2)施肥狀況進行了調研,發現茶園總N、P2O5、K2O投入量分別為281、92、76 kg·hm-2,其中化肥養分N、P2O5、K2O投入量分別為235、59、51 kg·hm-2,占總養分投入量的76.8%。可見,重慶主要產茶區縣茶園化肥施用比較高,僅部分茶園施用有機肥。
1.2 土肥狀況
重慶市茶葉產業主要分為渝西、渝東南和渝東北三大優勢產區。2008—2018年由國家茶產業技術體系重慶綜合試驗站采集重慶永川、南川、萬州、榮昌、巴南、江津、秀山7個重點茶產區主要生產茶園261個土壤樣品,統計分析得出(表1),渝西茶區代表性茶園土壤酸化嚴重,樣品中pH<4.0占比70%,渝東北、渝東南茶區茶園土壤酸化程度稍輕,但3個茶區土壤全氮、速效P、速效K和速效Mg缺乏占比較高,且養分含量不均衡。
1.3 減肥潛力
通過對茶園化肥養分投入量區間分布進行分析[3],發現:重慶市主要茶園N投入量大于300 kg·hm-2的區域占21.1%,P2O5投入量大于150 kg·hm-2的區域占9.1%,K2O投入量大于150 kg·hm-2的區域占8.2%,綜合分析得出重慶茶園化肥減施潛力為2 976 hm2,占茶園總面積的8%左右。
2 七個技術模式及其效果
2.1 技術模式
重慶茶園共集成7個化肥減施技術方案(表2),肥料選用無機肥和有機肥兩大類,其中無機肥有專用肥(茶葉配方肥)、新型肥料(脲甲醛緩釋肥)、復合肥和尿素;有機肥有專用有機肥、炭基有機肥和畜禽肥。專用肥、復合肥和有機肥作為基肥于10月中下旬沿茶蓬滴水線開20~30 cm的深溝施入,無機肥中的脲甲醛緩釋肥和尿素作為追肥于1月中下旬沿茶蓬滴水線開10~20 cm的淺溝施入。
2.2 應用效果
2.2.1 化肥減施對茶葉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由表3可以看出,重慶茶園化肥減施技術較習慣施肥減少24.8%~28.9%,較習慣施肥增產2.20%~7.74%。化肥減施技術茶葉茶多酚含量均較習慣施肥模式降低,降低幅度為1.38%~7.37%,游離氨基酸含量處于3.6%~3.9%。減施技術中的有機替代、新型肥料、地力改良+有機肥、地力改良+新型肥料和有機肥(畜禽肥)5個技術方案成茶感官審評得分均在90分以上??梢?,化肥減施技術模式有利于提高茶葉產量、提升成茶品質。
2.2.2 化肥減施對茶葉養分利用和經濟效益的影響
從表4可知,重慶茶園化肥減施技術的茶葉新梢養分利用率處于1.86%~10.02%,其中有機肥(畜禽肥)模式新梢養分利用率最高,較習慣施肥增長了7.3%;農學利用效率處于0.32~0.77 kg·kg-1,新型肥料模式利用效率最高;與習慣施肥比,每公頃節本增效0.13萬~0.92萬元??梢?,化肥減施技術模式增效效果明顯。
2.2.3 化肥減施對茶園土壤肥力的影響
從表5可知,重慶茶園化肥減施技術茶園土壤pH值在4.36~5.10,處于茶樹適宜生長的范圍,有機質、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鉀等主要養分較習慣施肥得到提升,提升幅度分別為9.60%~63.5%、5.06%~59.5%、9.35%~165%和15.8%~72.3%。
3 示范推廣成效
集成的7種化肥減施技術模式2017—2019年在渝西、渝東北和渝東南茶區進行示范推廣,化肥減量25%~30%,示范面積1 400 hm2。經重慶市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邀請市內同行專家田間測產驗收(表6),示范區茶樹長勢好,茶葉品質高,產量分別較當地習慣施肥增加了15.2%~38.4%、12.3%~20.6%和60.0%以上。可見,化肥減施技術的示范推廣促進了茶葉產量和品質的同步提升,實現了茶葉綠色高效生產,具有顯著的經濟、生態效益。
參考文獻:
[1] 重慶統計年鑒委員會.重慶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
[2] 阮建云,馬立鋒,伊曉云,等.茶樹養分綜合管理與減肥增效技術研究[J].茶葉科學,2020,40(1):85-95.
[3] 倪康,廖萬有,伊曉云,等.我國茶園施肥現狀與減施潛力分析[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19,25(3):421-432.
[4] 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農業部關于印發《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和 《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的通知[EB/OL].http://jiuban.moa.gov.cn/zwllm/tzgg/tz/201503/t20150318_4444765.htm,2015-03-18.
[5] 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農業部關于印發《開展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方案》的通知[EB/OL].http://jiuban.moa.gov.cn/zwllm/tzgg/tz/201702/t20170210_5472878.htm,2017-02-10.
(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