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昭和
一說到“痰”,大家就會想到吐出的“痰”。其實,中醫所說的痰,既是指能咳出的有形之疾,也包括人體內的“無形之疾”。后者是因臟腑功能失調、津液代謝障礙產生于筋里膜外的“垃圾”。現代人營養過剩,就會生出這種垃圾.堆積于體內。
中醫痰證的表現
痰證屬一種證候,其主要表現是咳吐痰多、胸悶、嘔惡、眩暈、納少、神昏癲狂、體胖,或局部有圓滑包塊,苔膩,脈滑,等。具備上述3種癥狀或以上,尤其是有痰咳出,苔膩,脈滑者,即可判斷為痰證。許多疾病都可能出現痰證的表現。
痰的害處
痰屬體內的病理產物,也是致病因素。痰無處不在,當流注于經絡時,會阻滯氣機,血運不暢,導致肢體麻木;當痰停留胃部時,會阻礙胃氣和降,可出現惡心嘔吐;痰濁阻痹在心脈,可引起胸悶心痛;痰阻滯于咽喉,嗓子會有異物感,咳出不利。另外,像肥胖、高血脂、慢支炎、癲狂、腫瘤、眩暈等病,都與中醫所說的痰有關系。
痰與肺脾的關系
痰是因為外感六淫,內傷七情,導致臟腑功能失調而產生。中醫有“肺為儲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之說。所以,痰與肺、脾二臟關系最密切。肺主呼吸,調節氣的出入和升降,當邪氣侵襲肺時,會導致肺內津液凝聚成痰。脾主運化,能消化和運送營養物質至各臟器,但最怕氣困與濕困。當濕邪侵犯人體,或思慮過度、勞倦及飲食不節,容易傷脾使其運化失職,造成水濕內停而凝結成痰。
化痰止咳的方法
藥物治痰 治痰理氣(肺)調脾很重要,二陳湯是祛痰的經典方,由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生姜、烏梅組成。方中半夏燥濕化痰,降逆和胃;陳皮理氣化痰;茯苓健脾滲濕;生姜降逆化飲;烏梅收斂肺氣,祛痰而不傷正;甘草調和調藥。全方有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之功。本方適用于脾失健運、濕聚生痰之證,患者只要有咳嗽、痰量多且色白、胸悶等癥狀,或兼有惡心嘔吐、口吐清水痰涎、頭暈、頭昏等表現,均可以本方或其加減治療。
痰證因脾虛不運所致,患者會出現胃虛食少、便溏、面色萎黃、四肢乏力、語聲低微、嘔吐、咳嗽吐痰等表現,當以健脾為主,以絕痰之化源。可選六君子湯加減:黨參、白術、茯苓、半夏、陳皮、甘草。本方重在益氣健脾、化痰除濕。
按摩祛痰法 (1)豐隆穴,位于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八寸處。每次按揉3~5分鐘,每日2次,可改善咳嗽、痰多、胸悶、眩暈等。本穴與承山穴(位于小腿后側正中)同用,其除濕、健脾、化痰作用更佳。(2)天突穴,位于頸部,當前正中線上,兩鎖骨中間,胸骨上窩中央。每次按壓按壓5~8秒,反復按壓10~20次,有祛痰、寬胸理氣、降痰宣肺的作用。(3)云門穴,位于胸前壁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鎖骨下窩(胸大肌與三角肌之間)凹陷處。用雙手拇指轉動按摩,每次3分鐘,每日2次,有宣肺止咳、化痰散結、調暢肺臟的功能。
日常保健防痰生
經常咳嗽痰多或痰濕體質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幾點,有助于防痰排痰。
1.避免風寒濕侵入。風寒傷肺會導致咳嗽咳痰。尤其不要久居濕地。否則濕氣傷脾,水濕難運會生痰,導致痰濕蘊肺。
2.飲食有節。飲食宜清淡,不要過食油膩或肥肉,少吃甜食,少喝冷飲。否則也易傷脾胃,聚濕生痰。
3.忌久坐不動。少動者,脾胃運化呆滯,不能運化水濕,會聚濕致痰濕內生。應適量多運動,擴擴胸,曬曬太陽,可提升陽氣,有助肺氣舒張,以利消散痰飲和濕氣。
4.控制煙酒。煙傷肺,酒生濕(痰),都易導致咳嗽痰多。應盡量少抽、少飲,最好能戒除。
5.常吃點健脾食物。如薏米、赤小豆、芡實、山藥、冬瓜等,常吃這類食物可以健脾益胃、補肺清熱、補脾滲濕。
還要提醒大家,痰證表現復雜,臨床有寒痰、熱痰、濕痰、燥痰等之分,治療須時辨證施藥,最好能在醫生指導下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