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全權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中被確定為一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要制度。肥西縣近年來大力實施“生態立縣”戰略,攻堅克難,砥礪奮進,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高,但生態文明建設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需進一步完善。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文明建設問題;文明建設對策
1、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意義
1.1傳承和弘揚我國傳統文化思想的需要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關于生態文明思想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上。一是有機整體的生態世界觀,二是珍愛萬物的生態倫理觀,三是和諧共榮的生態實踐觀,都強調敬畏天地,尊重自然規律,順應自然節奏,以節制愛惜的原則對自然資源開采利用,才能保證萬物供給綿綿不絕。但我國古代歷史發展教訓告訴我們,這些思想并沒有被貫徹到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的傳承與弘揚。
1.2修復工業文明弊端的需要
200多年的全球工業化進程在帶來巨大經濟增長和社會財富大幅增加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危害。一是自然礦物環境的耗盡,二是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三是生態環境的污染,如世界“六大污染”、“八大公害”、“十大事件”是歷史存在且深刻警示當下的環境污染著名案例。當然,世界的工業化進程遠未結束,但歷史發展路徑又警示我們,以環境為代價的發展之路是不可持續的,唯有走生態文明建設之路,才能修復工業文明帶來的弊端。
1.3適應我國經濟轉型發展的需要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為達到這一目標,謀求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是重要手段,這在客觀上也要求經濟發展要向綠色化、低碳化方向演進,要由過去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粗放型模式向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集約型發展之路轉變。因此,必須走低碳循環發展路線,通過技術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資源能源的高效節約利用等手段達到經濟發展與環境良好的雙贏狀態。
2、肥西縣生態文明建設存在問題
2.1環境治理水平有待提升
主要表現在:1.環境治理主要由政府主導,由治理監管不力導致的“治理反彈”現象常有發生;2.環境治理過程中過于集中于行政手段、市場及法治手段應用稍顯缺乏;3.環境治理的科技化水平有待提高。
2.2居民生態文明意識有待加強
主要表現在:1.生態知識普遍缺乏;2.居民生態保護參與度、踐行度低;3.接受生態文明知識的渠道較少。
2.3生態經濟發展層次有待提高
肥西縣生態資源豐富,以生態農業、鄉村旅游、休閑體驗發展方式為主,集中程度低,分布較為“分散”,規模較小,豐富的生態資源沒有被充分利用,發展層次有待提升。
3、肥西縣生態文明建設對策建議
3.1綜合利用行政、市場、科技手段提升環境治理水平
第一,合理使用行政手段,完善環境治理監管制度。要落實環境治理中各環境治理主體的責任,明確劃分各行政部門職責,使各部門負責干部分工協作、恪盡職守、共同發力;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制定系統完整的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度;細化實化各類環境破壞行政罰款、行政訴訟等行政措施,確保能落地、可操作、見成效。
第二,善用市場化手段,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市場化進程。要保障環境治理資金投入,加大財政投入,采取多種方式支持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要將生態環境成本納入經濟運行中,對企業征收“環境保護稅”,對積極治理環境污染的企業實行稅收優惠措施,對生產對生態環境造成損害且不積極治理的企業則提高稅率,形成誰污染、誰付費的治理方式,不斷完善資源環境價格機制。
第三,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環境治理科技化水平。一是加快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如加強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等。二是加大科技投入,在環保治理上尋求突破,提高能源清潔化利用水平,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
3.2多方面加強宣傳教育
第一,加強生態文明知識的宣傳。要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報紙等現代化傳播媒介宣傳普及生態知識,向居民進行多方位、多層面、多形式宣傳生態文明知識,從經濟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引導樹立正確、全面的生態道德意識。發揮基層社區作用,通過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生態文明思想,使群眾清楚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培養自覺的生態意識。
第二,轉變宣傳教育模式,推動公眾參與。積極促進環境信息公開,保障公眾的環境知情權;建立政府、企業、公眾定期溝通、協商解決平臺,探索之間對話機制,促進公眾參與;積極發揮學者作用,通過資助研究生態教育普及和傳播工作的學者,加強相關研究的推動,發揮其作為政府、社會、公眾之間聯系的橋梁作用,引導公眾身體力行參與環保工作;
第三,拓寬宣教平臺,調整宣傳內容、形式,加強宣教的精準性、有效性。充分發揮數字新媒體平臺,探索利用新媒體進行環境信息傳播、公眾投訴反饋、在線互動交流、環境輿情監測和環境應急響應等方面的方法和策略;加強與電信、新媒體等渠道商、內容制作商的合作,通過移動互聯、移動終端、開辟環保微博、微信、應用程序等,加強宣傳、溝通、調查、互動等,提高信息透明度、及時性與快捷性;從公眾輿論捕捉話題,從百姓角度挖掘議題,增強互動性,讓生態文明宣傳報道更加貼近公眾,提高生態文明信息的傳播能力。重視生態文化載體的挖掘,發揮各級環境教育基地、圖書館、博物館以及主流媒體、網絡、社會媒體等在傳播生態文化方面的作用。
3.3推動多層次、全方位的生態經濟發展
第一,大力發展農業新產業新業態。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以田園綜合體、農業園區、美麗鄉村建設為載體,不斷開發出休閑農莊、鄉村酒店、采摘農園、特色民宿、自駕露營、戶外運動等鄉村休閑度假產品;依托官亭林海、祥源花世界、三河國際荷花博覽園和木蘭生態園等景區,發展農業觀光旅游;串聯三河鎮、豐樂鎮、山南鎮三大荷花基地以及周邊的美景,全力打造“肥西荷香風景廊道”;大力發展鄉村共享經濟、創意農業、特色文化、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訂制認養等新型農業業態。
第二,深化“+旅游”發展路徑,構建旅游產業與農業、文化、商貿等產業的大融合發展格局。深挖歷史文化遺產資源,推動歷史建筑、歷史遺跡、淮軍圩堡等歷史資源保護性開發利用;繼續辦好美食節、民俗文化節、荷花節、農根文化節等文化節慶活動,形成肥西特色文化餐飲、精品民宿、旅游商品、文化體驗園等旅游產品體系,實現文旅聯動發展。
第三,融合創新健康服務新業態。聚焦合肥及周邊城市中高收入人群,充分發揮紫蓬山體、森林、磨墩水庫、潭沖河生態濕地公園、巢湖等優良的生態自然環境優勢,重點發展健康旅游與養老養生、健身養生等融合業態,鼓勵發展“運動+養老+休閑+度假+農業”的運動休閑養生產業,推進一系列養老養生特色村鎮和街區建設,打造一批在安徽乃至長三角有名的休閑養生康體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