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水資源循環開發與運用,是可持續性生態城市打造的主要形式。為此,本文首先對市政道路雨水收集與利用策略進行了系列闡述,其次是通過局部結構設計、收集流程分析等方面,探究市政道路雨水收集與利用方法,以達到明確資源運用要點,促進城市建設活動實施的目的。
【關鍵詞】市政道路;雨水資源;收集與利用
雨水收集與利用,是城市水循環結構體系中的重要構成部分,它具有關聯范圍廣、資源轉換形態多元等特征。為實現城市綠色化建設,技術人員就要結合當前城市發展的實際情況,科學進行市政道路雨水收集與利用方面的要點梳理。
1、市政道路雨水收集與利用的研究價值
雨水收集與利用,是城市水循環結構中的分支,它主要是針對城市雨水的利用和排放情況進行對應收集,進而實現綠色化建設與開發的目標[1]。尤其是在當前可持續性發展的狀態之下,做好市政道路雨水收集與利用工作,已經成為了推進城市環境綠色化發展的主要方式,這是從發展趨向理論層面,對其分析價值進行闡述。同時,傳統的市政雨水處理體系,以集中性匯聚型排水的方式進行收集。此種雨水處理方法不僅會造成資源浪費,更會增加城市排水通道的壓力,影響城市發展。結合當前城市發展中的問題,對于道路雨水收集和利用策略的對應研究,可徹底解決歷史遺留缺失,實現城市環境綠色化建設的目的。
2、市政道路雨水收集與利用策略
市政道路雨水收集與利用策略的實施要點可歸納為:
2.1雨水收集結構局部規劃
市政道路雨水收集和利用結構規劃期間,應尤為注意其中的幾個點:
其一,雨水口。這一部分負責進行地面上的雨水收集,并聯合過濾設備,確保收集到水源的清潔度。一般來說,市政道路雨水口部分首先要運用雨水篦子進行垃圾攔截,然后運用過濾器在地下進行沉淀,一般過濾設備的直徑大小應在4-6mm為最佳,且過濾器設計為可方便取卸的抽屜式結構,以便于拆卸靈活操作即可。
其二,濾井設計。濾井是由最初的滲透井改進后所形成。從結構設計角度而言,濾井與雨水口部分與底部所設定的果殼過濾器相互關聯,水口部分有靈活的帶孔管道,它可以保障滲水井部分的布水調節能力的調節,以確保地面收集到的雨水可以迅速進行收集回流(如圖1)[2]。比如,市政道路雨水調節部分,完全可采取降水量調節法,增加城市雨水系統的雨水收集和過濾分配的能力。
其三,雨水蓄水和調節池。這一部分主要用于日常雨水的積累和調節,以確保在城市雨水量增加的情況下,地面水源和地下存儲之間保持相互協調的狀態。
即,市政道路雨水收集結構局部安排過程中,注重局部化雨水調節方面的掌控,可為后續雨水資源收集局部結構規劃,提供更為協調、有序的設備保障。
2.2雨水收集與利用流程
城市雨水傳輸系統部分操作與分析期間,分析系列操作利用基礎流程的掌控關鍵,也是確保資源科學運用的重要條件。結合國內城市雨水傳輸與改革的基本狀況,可將雨水收集與利用的流程歸納為:(1)將收集到的雨水經過棄流裝置,初步進行水體過濾;(2)經雨水棄流處理過的資源,可通過路面、或者房屋表面徑流,進實現綠地雨水凈化存儲管理;(3)雨水收集系統,對即將沉淀的水源進行過濾、消毒:(4)一部分雨水用于人工湖中的水源補給,一部分作為城市中水進行循環運用;(5)在雨水收集區域內,進行滲水、鋪裝式結構設計,這樣方可確保在雨水資源綜合處理的過程中,實現清潔、干凈的雨水轉換。
雨水收集與利用一般流程管理過程中,為實現城市建設,自然資源利用與城市開發活動之間的有序承接,就要做好雨水收集和管理方面的一般流程因素的綜合掌握。但我們必須清楚的是,雨水收集與利用活動,需按照一定規則推進,方可實現事半功倍的探索效果。
2.3雨水科學運用與規劃
雨水運用與規劃系列活動實施期間,為確保社會資源綜合運用,依據雨水收集量和收集情況的深入性研究,做好多重管理資源的統籌安排,也可以達到實現事半功倍的探索狀態。
2.3.1雨水量計算
市政雨水處理系統綜合分析期間,為很好的將水資源運用起來,應結合雨水量的多少,科學做好雨水收集和處理系統資源收集方式的選擇,再依據雨水水量的多少,對應進行水源應用方式的確定。具體而言,首先,市政雨水處理結構最優化安排過程中,一方面利用大數據進行市政雨水資源的收集情況評估,一方面實行雨水資源運用方式分析,這樣方可達到雨水收集與運用系列活動綜合規劃。其次,一般按照屋面管道1-3mm的標準進行評估,可對一次性水源集中量進行分析。最后,如果雨水總量較多,后續雨集中作為人工湖的水源補充、或者是城市中水循環資源。如果市政雨水總量相對較少,收集到的雨水,可直接在沉淀后作為市政道路綠化水源[3]。
2.3.2雨水直接回收策略
雨水的直接回收與利用,城市道路雨水回收中,是最直接、也是水循環實踐形態最主要的實踐形式。其一,雨水循環與綜合利用期間,應依據地域性降水量的大小,確定雨水直接回收的形式。其二,雨水直接回收利用,在于結合地區水源方面的差異,進行回收雨水方面的安排。
比如,某城市進行雨水回收利用系列工作實施過程中,為實現雨水回收資源綜合利用,當地實踐群體就將其工作實施要點歸納為:(1)對當地年降水量、雨水PH值等方面進行勘察,分析雨水是否可以在沉淀后直接運用;(2)如果當地為雨水充足地區,且雨水PH值符合普通用水標準,雨水沉淀后可創建一條單獨的雨水傳輸渠道,以實現城市道路雨水在日常用水中的循環融合。如果雨水積累區域的水源資源一般,可將雨水與地區過濾用水結合處理后,再進行資源綜合利用。
雨水直接運用過程中,注意雨水回收量的多少、以及雨水回收的應用方式,科學進行應用形式的調節,是彰顯城市道路雨水回收價值的重要方法。
2.3.3雨水綜合回收策略
雨水綜合回收法,是指結合城市發展的基本情況,在各個部分都設定雨水收集和循環利用的窗口,以達到有雨水資源分散化、集中化過濾處理的目的。
比如,某城市進行雨水回收開發與處理期間,為適應當代社會發展需求,水資源管理部門給予的雨水回收建設方案為:(1)在城市地下管道結構上,一方面設計專業的雨水徑流積累渠道,將城市雨季產生的雨水進行存儲和過濾存儲,另一方面通過道路景觀領域設定雨水沉淀池,單獨在道路區域范圍之內,開創雨水循環運用結構。(2)城市建筑排水部分,與道路地下專業性雨水存儲渠道相互關聯。下雨時,建筑物上積累的雨水,可通過“專用”通道,傳輸到道路下隱藏的雨水處理過濾沉淀池中。即,所有雨水集中匯合后,再重新進行人工湖補水、日常工業通水等方面的分配。
城市發展過程中的道路雨水運用工作,是一項長期性資源循環利用工作。而綜合性水源分析和利用方式,更是實現了城市道路雨水循環利用渠道,向著城市每一個角度創建雨水循環運用窗口的趨向進行轉變,它在當代城市資源綜合利用中發揮了長期推進的作用。
此外,市政道路雨水收集與利用策略分析過程,也是結合城市發展的基本情況,有序的市政道路雨水收集與利用因素最優化調節實踐探索形式,迎合了當前城市資源綜合運用結合科學探索的需求。
結論:
綜上所述,市政道路雨水收集與利用策略分析,是城市綠色化建設與發展的理論歸納。在此基礎上,本文通過雨水收集局部結構安排、雨水收集與利用流程、雨水量計算、雨水直接回收策略、雨水綜合回收策略等方面,分析市政道路雨水運用方法。因此,文章研究結果,為可持續性發展城市探索提供了新視角。
參考文獻:
[1]付大能.“海綿城市”在市政道路設計中的應用[J].科技與創新,2019(19):149-150.
[2]胡鑫.海綿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工程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河南建材,2019(02):259-260.
[3]徐梅.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道路初期雨水生態性凈化設計[D].蘇州大學,2018.
作者簡介:
王勇(1987-),男,漢,安徽懷遠,工程師,本科,主要研究方向: 市政道路排水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