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蒼霞

【摘要】造化污水處理廠深度處理工程,設計規模10000m3/d,包括二次污水提升泵房,加藥間及深度處理車間,巴士計量槽三座建構筑物及總圖設計。改造后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由《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B標準提升至一級A標準。介紹了該工程的工藝流程、設計特點和運行情況。
【關鍵詞】提標改造;深度處理;整體無縫式設計;預應力雙“T”板結構;無柱大空間
1、項目概況
本項目為改造項目,規模10000m3/d,變化系數1.6,包括二次污水提升泵房,加藥間及深度處理車間,巴士計量槽及總圖。
改造后水廠出水由《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B標準提升至一級A標準。
2、工程現狀
污水處理廠二次沉淀池以前處理單元(包括粗細格柵、提升泵房、生化池、二次沉淀池等)及生活區已建成并投入運行,深度處理部分全部為新建,占地為廠區預留用地。
3、工藝流程
二沉池出水→二次提升泵房→混凝沉淀池→纖維轉盤濾池→紫外線消毒渠→巴氏計量槽→排河
3.1二次提升泵房
設計規模0.2m3/s,設3臺潛污泵,每臺Q=0.1m3/s,H=7m,N=15kw。
3.2混合、絮凝、沉淀
混凝沉淀池分2組,每組設計規模5000m3/d。
⒈混合
混合池采用薄壁矩形堰配水,分2座,折漿式攪拌器機械攪拌混合,混合時間0.5min,單格尺寸1.1m×1.1m,水深2.3m。
⒉絮凝
絮凝池通過穿孔花墻與混合池相連,為水平軸機械攪拌絮凝池,池數n=2,絮凝時間20min,機械攪拌器設2排,布水采用穿孔花墻,單池尺寸5.9m×7.0m,水深2.8m。
⒊斜板沉淀池
采用異向流斜板沉淀池,斜板斜長1.0m,板距100mm,采用縫隙隔條整流使水流均勻地由絮凝池進入斜板下部配水區,池底設泥斗及非金屬鏈條刮泥機,設計DN200排泥管,利用靜壓排泥至排泥渠,通過潛污泵把污泥排至污泥儲池,排泥周期0.5d,排泥時間約3.75min,單池尺寸8.8m×7.0m,水深4.9m。
3.3纖維轉盤濾池
池數2座,每座規模5000m3/d,每池設纖維轉盤1套,盤數3片,濾盤直徑3.0m,濾速<15m3/h.m2,過濾介質平均網孔直徑<10微米,有效過濾深度>2mm,濾布壽命≥3年,濾池內部水頭損失<0.3m,單盤有效過濾面積≥12.6m2,瞬時反洗面積0.252m2,占有效過濾面積1%,反洗轉速1轉/2min,反洗水泵Q=50m3/h,H=7m,N=2.2Kw,旋轉驅動電機0.75KW,進水水質SS≤20mg/L,出水水質SS≤10mg/L,單池尺寸4.0m×3.2m,正常工作水深3.54m。
4、紫外線消毒渠
對經過深度處理后的污水進行消毒。
消毒渠1條,尺寸8000×610×1220mm,峰值流量16000m3/d,平均流量10000m3/d,紫外透光率≥65%,結構為鋼筋砼結構,8個紫外燈模塊,燈管共64支,峰值功率5.6KW。
5、工藝運行工況
設計規模10000m3/d,除消毒系統外其余構筑物均分為2格(座),當水量≤8000m3/d時,除消毒外可以只運行1格(座),當水量達到設計規模后2格(座)正常運行。
6、設計特點
6.1工藝特點
集成化程度高,所有構筑物集成在一個房間內,構筑物之間采用結構構造連接,實現了構筑物間零管道連接。
雖為水廠的一個處理單元,但為今后水廠工藝設計提供了新思路,①水處理構筑物通過結構構造連接,提高水處理構筑物集成化程度,減少占地;②實現構筑物間零管道連接,防止構筑物不均勻沉降產生漏水,污染地下水。
6.2建筑結構特點
深度處理建筑為大空間大跨度建筑,頂板采用預應力雙“T”板結構,①自重輕、剛度大、耐久性好;②安裝方便、造價較低,降低屋頂本身荷載,縮短施工周期,降低了工程造價;③為工藝提供了一個無柱大空間。
地下構筑物采用整體無縫式設計,既解決了水池施工中容易造成滲漏的薄弱環節,又縮短工期解決工期緊張的難題。
7、提標改造運行結果調查
該水廠自提標改造投入運行三年多以來,運行狀況良好,出水水質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中的一級A標準。
參考文獻:
[1]張自杰.排水工程.第5版.北京: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
[2]《給水排水設計手冊》〔第5冊 ?城市排水〕
[3]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GB50014-2006 室外排水設計規范(2016年版) .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