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名科研人員到主管3個產業的領導干部,孔維麗的角色轉換和崗位適應既給了她較大的挑戰,也讓她在所堅持和熱愛的領域更加深耕和更多斬獲。2019年9月上旬,孔維麗作為第17批博士服務團成員到南陽市西峽縣掛職產業集聚區副主任。同時,作為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專業技術人員,西峽縣委、縣政府同時安排她協助主管農業副縣長,當時分管“菌果藥”三大產業。
“作為一名食用菌科研工作者,到產業一線去!那里是最好的試驗田,在西峽能找到產業發展問題,科研發展方向!”孔維麗給自己打氣。
科研優勢要與優勢產區結合
據了解,西峽縣是一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深山區縣,一個鄉鎮3個產業全部走一遍需要3~5天。為盡快適應新的崗位,孔維麗走完了香菇百公里長廊和獼猴桃百公里長廊,了解了“菌、果、藥”三大特色產業科技問題。
在西峽服務期間,每月在西峽工作時間在20天左右。西峽縣到鄭州市5 h的路程,一年來往返幾十次,跑壞了一輛自己的私家車。
“科研工作要堅持問題導向,科研優勢要與優勢產區結合。西峽是全國第一香菇大縣,農民的收入60%來自于香菇產業,西峽引領著全國的香菇產業發展方向。”孔維麗說。為保證科研工作的持續性和不間斷性,孔維麗把科研工作帶到了西峽縣,把生產、企業作為試驗場、實驗室,從52個香菇品種中選取10多個香菇品種,并在百菌園企業進行鑒定評價。百菌園王總表示,科技對企業發展的貢獻力巨大,“孔維麗為香菇品種的更新換代奠定了基礎”。
服務西峽彰顯硬核擔當
獼猴桃、香菇、山茱萸為主的“果、菌、藥”三大特色產業是西峽縣農業的支柱產業,也是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019年三大特色產業的年綜合產值在200億元以上,其中香菇產業綜合產值超過150億元。
扎根西峽,只爭朝夕。一年的服務時間,孔維麗為西峽縣特色農業發展呈上了滿意答卷。這期間,她考察了解了近300家香菇加工企業、100多家出口企業,以及獼猴桃高標準園區、獼猴桃小鎮的建設情況,柴胡、血參、桔梗、五味子、連翹等中藥材生產基地。孔維麗全面了解產業發展優勢,分析并挖掘了三大產業的共性問題,撰寫《農業科技示范縣建設實施方案》。
為了促進西峽縣特色產業發展,孔維麗提出“活起來、串起來、提起來”西峽特色產業“三起來”發展措施。她建議,“努力盤活國家、省、市三級專家資源,國家、省兩級產業技術體系人才資源。引進青年人才,用好20萬本土技術能手。”通過信息化建設,把“研發+生產+加工+市場”4個龍頭串起來;通過信息化建設,把“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串起來;通過信息化建設,打造“企業+基地+互聯網”帶動模式,把小農戶融入產業鏈。“發展標準化生產,拉長產業鏈條,推動三鏈同構,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和效益,實現提質增效;不斷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強化智能化管理,實現節本增效;推動三個特色產業協同發展,把獼猴桃、中藥材的生產廢棄物開發成食用菌基質,把食用菌菌渣和藥渣制作成有機肥,發展循環農業,實現循環增效。”
下沉基層做好產業頂層設計
孔維麗深入基層、開展調研,她極力爭取河南省農科院“四優四化”項目、“院縣共建現代農業科技示范縣”落戶西峽縣,同時為仲景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申報了河南省科技廳中央引導地方財政支持項目,申報河南省科技進步獎。她還提出西峽香菇產業集群“五個中心建設方案”,使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落地該縣;2020年5月底,“產業集群現場觀摩與交流會”第一次會議在西峽縣成功舉辦;7月,西峽縣被列為第一批河南省數字鄉村建設示范縣;隨后組織3家企業申報省級龍頭企業、1家申報省級工程中心;組織指導農業農村局申報特色產業三年培育計劃,申報“三農”補短板項目25項。部分項目已經入庫獲得資助。
為推動西峽縣食用菌清潔生產,組織菌辦制定全縣香菇“清潔”生產行動方案,協助參與農業農村廳撰寫了《河南省食用菌綠色生產三年行動方案》,主辦西峽縣召開的河南省食用菌清潔生產現場觀摩會。
主動作為做好政府參謀助手
一年的掛職鍛煉期間,孔維麗深入基層調研和開展工作,全面掌握農業產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堅持吃住在縣,工作期間不離縣。
在基層的工作經歷,也使她更新了理念,找到了科研方向。通過不同時期到基地調研香菇生產,與加工企業深入座談,孔維麗表示,“未來3~5年,通過分類施策,組織研究團隊逐步解決產業發展中的技術需求、設施需求、集成技術等難題,通過政策建議、項目實施、示范帶動、技術培訓等綜合措施,有效促進食用菌產業健康發展。”
孔維麗在體驗中這樣寫道:基層的工作壓力和責任并不比上級機關、科研院所輕。“基層是一片熱土,通過鍛煉端正了對基層干部的態度,更多的是敬佩和尊敬。”
(記者:蔣洪杰 張 瑞 房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