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詠梅
[摘 要] 本文對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社進行簡要分析,并論述其與村級集體經濟壯大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探討新型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社的發展要點及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風險,旨在實現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能力與動力之間的協調,加速農村人口脫貧致富。
[關鍵詞] 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村集體經濟
[中圖分類號] F321.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32-32-2
黨的十九大強調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發展新型集體經濟。發展新型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社作為新型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模式,可以有效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現鄉村振興,加速我國農村經濟發展。
1 發展新型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社的必要性
市場經濟的運作模式導致我國城鄉之間差距巨大[1]。與城市不同,農村環境中不具備市場化融資的條件,且鄉村人口往往也不具備直接參與市場經濟的能力,資本與意識的雙重缺失導致農村居民只能以經濟組織的形式參與市場運營。這也就代表若不存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扶貧工作成果最終將指向返貧。因此,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消除貧困、縮小城鄉差距的必要措施。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并非沒有缺陷,如傳統公社時期,資產集體性質被不斷強化,個人產權在集體經濟組織中缺位嚴重,村民個人收益得不到保障,部分集體資產私人化與經濟組織權利集中化現象較為嚴重。同時,也存在集體經濟組織中個人產權性質過于突出,集體資產被嚴重分化,統一經營與管理難以實現,農村集體經濟得不到發展,集體經濟組織名存實亡的風險。而發展新型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社便是在兩種極端發展情況下出現的平衡措施,是集體經濟發展與農村人口脫貧的重要保障措施。
2 新型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社與村級集體經濟壯大之間的關系
要想對新型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社與村級集體經濟壯大二者的關系進行分析,首先要明確村級集體經濟壯大的內涵。村級集體經濟雖然與廣義集體經濟壯大的形式相同,均為資產擴張,但其擴張的本質目標存在較大區別,這也就導致二者的表現形式有所不同。村級集體經濟壯大的主要目標有以下幾點。第一,資源的合理使用。農村集體經濟類型多為自然資源的直接使用,缺乏第三產業輔助進行資產擴張。這就要求集體經濟壯大進程中要做好資源協調工作,合理開發土地與自然資源,并建設如水利工程等自然資源維護工程。顯然,這些任務只能由集體經濟組織負責。第二,集體經濟的持續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壯大不能是短暫的,要持續為當地居民提供保障。也就是說,傳統集體經濟模式下高度依賴上級部門資金與工程的支撐方式顯然不合理。這就要求集體經濟組織進行一定改革,如直接參與市場經營,建立長效收入機制;采用一定手段吸引規則內的資金進入,加強市場競爭力;改變傳統封閉的管理模式,建立更加積極、有活力的制度體系。而這些改變均與新型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社的特征相契合。第三,公共服務的需求滿足。雖然城市集體經濟也存在這一特征,但是由于巨大的地區差異,城市公共服務通常由政府解決,而農村政府常不具備相應的經濟基礎。因此,村集體要存在一定的集體產權。新型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社相較于傳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而言,在集體股權構建上更加簡單,更加符合公共社區服務的需求。第四,個人收益的保障。個人收益的保障包含兩方面內容,即集體經濟資產的擴張與個人權益的明確。雖然二者之間不存在直接矛盾,但在農村環境中自然發展方向卻是相悖的,發展新型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社是二者協調的有效手段,是農村居民個人收益的有效保障措施。第五,國家對集體經濟組織資金的投入力度。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需國家財政的大力支持,逐漸消滅空殼村,提高村級收入,同時增加股份合作社股東收益。
因此,在現代農村條件與社會經濟背景下,新型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社對于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有重要意義,可以說是已有集體經濟模式中適用范圍最廣的類型之一。
3 新型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社的發展核心
3.1 集體所有權
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社的資產所有權始終在集體手中[2]。集體所有權是合作社發展的基礎保障,只有所有權歸屬于集體,農村資產才能始終保持統一運營狀態,形成集群效應,避免農村集體發展受過多因素影響。需要認識到的是,集體所有權并非不重視個人權益的資產經營模式,而是在農村環境中形成的承認個人產權之上的集體所有特殊模式,村民通過被承認的產權獲取收益與參與經營。新型合作社模式中被承認的個人產權不僅包含土地與資本,還包含技術成本、固定資產等形式。
3.2 股份合作
股份合作主要指新型合作社鼓勵資格成員使用土地、技術、勞動等入股,實現統一經營、共同勞動、集體收益。股份合作形式的使用,一方面優化了合作社內部成員之間的關系。新型合作社與傳統經濟組織不同,內部不存在直接管理關系,勞動者同時也持有股權者的身份。這種制度從根本上消除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中的“超人”現象,即集體經濟組織高度依賴個人導致權利過于集中,從而產生部分資本私有化的風險。另一方面股份制也將資格成員在集體經濟組織中的投入一定程度上進行了擴張,有利于農村資產集中經營效率的提升。
3.3 靈活性
靈活性主要指新型農村集體股權合作社較傳統集體經濟組織限制條件明顯減少,可選擇的經營方式更加多樣,集體資產市場經營效率與效果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3]。例如,利用資源形式的變更,從單純土地資源轉變為技術、資金、固定資產等多種形式;產業經營多樣化,從農副產品為核心轉變為工業、旅游業等多種經濟形態綜合發展;資本吸納形式的豐富,從農村個人資本轉變為集體資本、社會資本、國際資本等多種形式綜合利用,極大地提升了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的效率與上限。
4 新型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社存在的風險與控制措施
新型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社同樣存在一定缺陷,在發展過程會產生多種風險,如農村背景導致新型合作社發展高度依賴個人,出現村企合一,進而產生行政風險;個人產權與集體資產高度結合導致的資產流失風險等。這些均是新型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社發展進程中存在的嚴重限制,亟待予以解決。
4.1 行政風險
行政風險產生的主要原因是,雖然新型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社為集體經營模式,所有產權人均擁有經營參與權與監管權,但是農村居民尚未完全建立經濟意識,從而導致新型合作社最終發展方向與集體經濟組織一般——村企一體化,即農村權力將高度集中在村委會甚至村主要領導手中。需要認識到的是,這種發展模式是現階段農村發展背景造成的,也是現階段新型合作社發展最快的模式,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制度優化不能從趨勢阻隔層面入手。村企一體化風險主要表現形式為該種體系在經濟學理論中具備高度不穩定性,即無人或者制度保證決策的正確性,運營市場風險較高;該種模式的長期存在會導致新型合作社實際控制者帶有一定的傳承性質,后續制度改革需面對一個傳承性質的系統,難度極高。
控制該種風險的主要方法是建立一定的監管系統,即通過上級部門參與監管保障股權制度的落實與村民決策參與權利,實現能力者帶領農村資產擴張的同時,避免個人權限過度擴張,演變為近“一言堂”式的新型合作社內部結構,從而保障村民意識高度覺醒后制度改革順暢落實。需要注意的是,監管主體決不能是當地村民,村民不成熟的市場能力與過度追求個人利益均會造成集體資產運營決策失誤,不利于新型農村集體股權合作社發展。
4.2 資產流失風險
資產流失風險的主要原因為新型合作社本質上是要求全部參與人員均等考慮集體收益與個人利益,甚至是優先集體收益,但這在現代社會背景下是難以實現的。一旦新型合作社發展到一定階段,即產業化初步形成,資本與市場成為合作社決策的內在驅動力時,個人欲望的危害將會出現,如集體資產分割、集體資本份額壓縮等均為可預見的現象。若與行政風險結合,資本流失發生概率將會更高、危害程度將會更大。
現階段,控制該種風險的措施仍為加大監管力度,對于可能產生產權糾紛的各種情形進行控制,如新加入群體資格的認證、股權開放限度與開放對象、退出機制等。從根源上限制糾紛的產生,避免集體利益與私人利益的矛盾出現,保證新型合作社穩定發展到全新農村經濟背景后再進行制度改革與優化。
5 結語
新型農村集體股份合作社通過集體所有權與個人產權整合的方式,實現了效率與公平的共同追求,是現代村級集體經濟壯大的有效手段,能較好解決我國農村地區積貧、返貧等問題。但與此同時也存在一定風險,因此,需建立監管制度保障其平穩運行。
參考文獻
[1]馮丹萌.靈活設股:城中村化解糾紛有良策[J].農村經營管理,2020(6):33-34.
[2]李小娜.簡約治理下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的運行機制探究[J].智庫時代,2019(30):293-294.
[3]李芷君.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章程規范化路徑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6):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