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軍 王科峰
[摘 要] 鎮麥12號,由江蘇省丘陵地區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育成,屬強筋小麥,品質優、產量潛力大,有較為廣闊的推廣前景。本文以鎮麥12號在張家港市大新鎮的示范種植表現為出發點,闡述鎮麥12號品種來源、特征特性及優質高效栽培技術,以期為鎮麥12號的大面積推廣種植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 鎮麥12號;種植表現;栽培技術;大新鎮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32-98-2
江蘇省張家港市大新鎮,地處市區以北,近長江沿岸,氣候適宜、雨量適中、日照充足,自然資源條件優越,土壤類型屬沙壤土,種植制度為稻麥二熟制,其中小麥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0.07萬hm2左右,播栽模式為機械條播為主[1]。近年來,依托小麥良種補貼項目的實施,大力推廣專用優質小麥揚麥16號,為大新鎮小麥生產夯實了較好的穩產增效基礎。但隨著專用小麥優質化的不斷提升,揚麥16號種植時間過長,種性有所退化,品質逐年下降,且中筋小麥已呈過量態勢,難以適應當前小麥產業發展需求,急需更新品種提升大新鎮專用小麥的品質。為此,在張家港市種子管理站的支持下,依托蘇州農作物品種綜合測試項目,2019年秋播,大新鎮示范種植了鎮麥12號20余hm2,從種植表現看,其特點為熟期較早、產量潛力大等,其作為揚麥16號的替代品種,進一步擴大示范推廣,有較大的推廣前景。
1 種植表現
1.1 品種來源
鎮麥12號(原名10216),是江蘇省丘陵地區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在鎮麥168穗系鑒定圃中發現剩余變異單株,經系譜法選育,于2010年育成。2015年,通過江蘇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蘇審麥201501”,屬春性中熟小麥品種,適宜種植區域是江蘇省淮南麥區。
1.2 品種特征特性
1.2.1 農藝性狀。據大新鎮鎮麥12號示范基地數據顯示,2019年11月7日播種,11月17日出苗,2月21日拔節,4月3日抽穗,5月28日成熟,全生育期204 d,相比揚麥16號早1 d左右。基本苗為332.25萬/hm2,冬前苗數為473.7萬/hm2,高峰苗數為709.2萬/hm2,成穗苗為414.9萬/hm2,單株帶蘗數為0.24個,成穗率58.5%。幼苗直立,葉色較深;分蘗力中等偏弱;株型偏松散,莖稈粗壯,抗倒性較好;穗近長方形,長芒、白殼、紅粒,硬質;株高81.2 cm,相比揚麥16號矮4 cm左右。
1.2.2 抗逆性。鎮麥12號經江蘇省農科院植保所3年接種鑒定:中抗赤霉病,中感白粉病和紋枯病,高抗黃化葉病,抗穗發芽。從示范基地表現看,鎮麥12號赤霉病較揚麥16號略輕,但由于小麥赤霉病發生普遍較輕,未表現明顯差異;紋枯病、白粉病、銹病要略重于揚麥16號;未見有其他病害發生。抗倒伏能力較強,示范基地上出現輕微倒伏,但2020年5月中下旬氣候比較正常,未體現鎮麥12號的真實抗倒能力。
1.2.3 品質。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2年區試測定平均結果:容重784 g/L,粗蛋白含量15.24%,濕面筋含量32.9%,穩定時間14.1 min,硬度指數69.3,為強筋小麥。
1.3 產量表現
2012—2014年度參加江蘇省淮南組小麥區域試驗,2年平均產量7 127.4 kg/hm2,較對照揚麥11號增產5.42%,2年增產均達極顯著水平。2014—2015年度參加生產試驗,2年平均產量6 841.8 kg/hm2,較對照揚麥11號增產7.58%。經大新鎮示范基地3.33 hm2的實收核產,有效穗414.9萬穗/hm2,每穗實粒數39.41粒,千粒重47.8 g,實收產量為6 265.5 kg/hm2,較同田塊的揚麥16號增產6%左右。另外,2020年6月4日,蘇州市農業農村局組織專家對位于張家港市常陰沙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常東社區26.66余hm2的鎮麥12號集中連片示范基地開展測產驗收,測得產量為7 675.5 kg/hm2,鎮麥12號的產量潛力較大。
2 優質高效栽培技術
周延輝等對稻茬小麥中高產水平下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研究認為,產量構成因素與產量的相關程度為穗數>千粒質量>穗粒數,稻茬小麥栽培應以穗數為主導因素,協調穗數與穗粒數的關系,穩定千粒質量。從張家港市常陰沙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常東社區26.66余hm2的鎮麥12號集中連片示范基地測產驗收的產量結果看,實現7 500 kg/hm2以上的產量,穗粒結構為穗數424.5萬/hm2,每穗粒數38.5粒,千粒質量50 g左右。考慮到鎮麥12號分蘗性偏弱的實際,其栽培策略是前期攻穗數、中期爭大穗、后期保根養葉增粒質量,建立一個合理的小麥高效群體,實現最大有效的光合面積,以增強花后根系吸收功能和葉片光合功能,增加花后干物質積累量,達到穗足、穗大、穗重,實現小麥產量的突破。
2.1 標準化播種
2.1.1 整地質量。大新鎮小麥田大部分實施了稻秸稈全量還田,因此,秸稈還田效果直接影響整地質量及小麥播種質量。收獲時,應用帶切碎勻拋裝置的半喂入聯合收割機收獲水稻,確保留茬高度10 cm以下,秸稈碎草長度控制在10 cm以內,碎草勻鋪不到位的區域特別是田角邊,需人工輔助撒勻。旋耕機進行第1次耕翻滅茬,耕翻深度應保證在15~20 cm,防止稻草入土成團或富集于播種層,播種時應用復式播種機,播種同時可進行第2次滅茬。
2.1.2 適期播種。適期播種是確保壯苗越冬、高產穩產的重要保證,也是節本增效、綠色防控的重要基礎,大新鎮小麥最適播種期在11月上旬。由于鎮麥12號具有出苗速度略緩、分蘗性偏弱的特性,因此11月15日前必須完成播種,如推遲到11月20日后播種,則應改種揚麥16號等出苗時間相對較快的品種。
2.1.3 提高播量。鎮麥12號種子千粒質量可達50 g以上,加之分蘗性偏弱,因此,播量應較揚麥16號適當增加。根據大新鎮示范情況,播種量一般較揚麥16號增加10%~20%,適期內用種量187.5 kg/hm2左右,基本苗保證在300萬/hm2左右。如果遲于播種適期,則要適當增加播種量,每晚播1 d增加7.5萬/hm2基本苗。
2.1.4 精準播種。利用小麥復式播種機播種,可完成滅茬、施肥、播種、鎮壓等系列操作。播種時要做到播深適宜,旱茬小麥播深應控制在3~5 cm,稻茬小麥播深應控制在1~3 cm,防止露籽、深籽、叢籽等,確保一播全苗和壯苗。
2.2 精確化管理
2.2.1 肥料運籌。小麥高產栽培肥料運籌,要根據小麥的兩個吸肥高峰,實施兩促的科學施肥法,施足基肥、因苗施好平衡肥、重施拔節孕穗肥,控制臘肥、返青肥等低效肥料的使用,同時要搞好氮磷鉀配套施用,滿足小麥不同時期對肥料的需求,提高肥料利用率。從大新鎮示范情況看,強筋小麥鎮麥12號一般施純氮量270~300 kg/hm2、磷鉀肥120~135kg/hm2。肥料運籌采用前促、中控、后攻的原則,氮肥中基肥、平衡肥(壯蘗肥)、拔節孕穗肥的運籌比例為5∶1∶4,磷肥以基施為主,鉀肥宜基追各1/2。
2.2.2 抗逆管理。麥田一套溝,是小麥抗災防漬的重要措施,播后墑情適宜時應及時機械開溝,確保內外三溝相通。適時清溝理墑,確保溝系貫通、排灌方便,切實發揮溝系的抗災能力。冬前,有條件的地方可進行鎮壓,以提高種子和土壤的緊密結合,促進齊苗全苗和保墑防凍,確保安全越冬;如遇3月倒春寒影響,則要及時追施尿素等速效肥進行補救。
2.3 精準化防治
2.3.1 雜草防除。雜草要遵循以秋季化除為主、春季補除為輔的原則,推廣“以封為主、封殺結合,秋草早除、春草冬除”的除草技術,減少春季莖葉處理對麥苗生產產生的蹲苗或藥害影響。在小麥播后至雜草幼苗期,應全面用好一次土壤封閉劑,對后生雜草可選用莖葉處理劑,冬季莖葉處理可在小麥兩三葉期選擇溫度較高時段使用,根據草相科學選擇藥種。春季化除時間掌握在春季氣溫回升至5 ℃以上至小麥拔節前,辨明田間雜草種類,結合雜草抗藥性和小麥苗情、天氣條件等,科學選藥用藥,提高除草效果,降低藥害風險。
2.3.2 病蟲害防治。近年來,大新鎮小麥腥黑穗病呈零星發生且逐年加重的趨勢,對小麥產量和品質帶來了嚴重威脅,因此,種子處理顯得尤為重要。處理方法是播前用戊唑醇懸浮種衣劑兌水拌種,晾干后播種。穗期防治堅持“科學監測、預防為主、兩次用藥、藥肥混噴”的綜合綠色防控策略,主攻小麥赤霉病,兼治白粉病、銹病、蚜蟲等其他病蟲害。第1次用藥時間要掌握在小麥抽穗80%(揚花10%左右)時,特別是鎮麥12號和揚麥16號生育期不同,不能同一時間用藥,一定要做到達標一塊用藥一塊,不可一刀切,第1次藥后間隔5~7 d再用第2次藥。
2.4 適時收獲
小麥成熟后應及時收獲,防止后期出現連續陰雨天導致爛麥場或穗發芽等問題,以確保豐產豐收。
參考文獻
[1]余露.蘇州市小麥品種升級“鎮麥12號”嶄露頭角[J].農藥市場信息,2018(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