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利平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產房助產士護理對產后出血的預防效果與價值。方法:選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內本院收治的產婦120例,按照進醫院的先后順序分為兩組,60例作為對照組采用常規助產方式,剩余60例作為實驗組在常規助產基礎上采用出血預防護理,行規范護理后對比兩組患者的產后出血率與子宮乏力率。結果:不同助產護理工作實施之后,實驗組患者的產后出血率與子宮乏力率對比對照組更低,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產后出血與子宮乏力是分娩后常見的疾病,相應情況對于產婦預后影響極大,為了有效提高患者的產后生存質量,為降低類似情況發生率,在常規助產上實施出血預防護理工作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產后出血的發生率,同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子宮乏力的狀況,臨床效果較好,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分娩;產后出血;子宮乏力;助產士;出血預防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11-0184-02
產后出血是分娩工作中常見的一種危險情況,一般指自然分娩的產婦在分娩后的24h內出血量超過500mL、剖腹產患者分娩后24h內出血量超過1000mL的情況,產后出血情況十分危急,是當前產婦產后死亡最主要的原因之一[1]。針對產后出血需要及時采取治療方式,同時隨著臨床分娩工作的發展,一般認為在分娩前后采用有效的工作進行預防以減少產后出血的發生率,助產工作的干預十分重要,本文就助產士助產工作中的預防出血護理干預效果進行探討,研究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內本院收治的產婦120例,按照進醫院的先后順序分為兩組,其中實驗組60例,年齡22-38歲,平均年齡(26.24±4.5)歲,其中初產婦48例,經產婦12例。對照組60例,患者年齡23-39歲,平均年齡(27.15±4.6)歲,其中初產婦46例,經產婦14例。組間比較兩組患者的年齡、分娩史資料接近,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單胎分娩產婦,患者及家屬均知悉本次實驗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原發精神疾病患者;合并嚴重心功能疾病患者;合并嚴重肝腎功能疾病患者;合并血液系統患者;合并腦出血、腦癌等疾病患者。
1.2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助產方式:給予產婦子宮按摩與分娩知識教育,同時合理應用縮宮素等。
1.2.2 實驗組 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預防出血護理,內容如下:
1.2.2.1 心理護理:缺乏生育經驗、害怕疼痛等因素導致了產婦出現各種負面情緒,在分娩主場過程當中,助產士應當及時的觀察產婦的神情變化以及口頭訴求,及時進行安慰和鼓勵,同時采用轉移注意力、調整呼吸與用力節奏、社會關系支持等辦法緩解負面情緒,疏通產婦心理障礙,促使患者始終保持較好的心理狀態。
1.2.2.2 健康知識教育:在助產過程當中,主要需要與產婦進行溝通,告知分娩過程中的相關知識,告知分娩的進程以及相關的注意事項,提高患者的分娩知識儲備,更好的配合助產人員進行分娩。
1.2.2.3 嚴密的分娩動態監護:在分娩過程中需要不斷加強產婦的各項生命指標與胎兒的各項生命指標,在第二產程過程當中需要加強產婦的分娩指導,引導產婦進行合理的子宮收縮與子宮輔助力量給予,同時要避免產婦損傷產道,視情況給予產婦合理的縮宮素使用,給予產婦合理的子宮按摩。同時在胎兒娩出之后,助產士需要幫助產婦及時的檢查胎盤、胎膜以及產婦和胎兒的各項生命體征,及時解決異常情況,告知產婦胎兒的積極情況以消除產婦的負面情緒。
1.3 觀察指標
(1)產后出血發生率:自然分娩的產婦在分娩后的24h內出血量超過500mL、剖腹產患者分娩后24h內出血量超過1000mL的發生率。
(2)子宮乏力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納入SPSS17.0軟件中分析,率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并以率(%)表示,(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過不同助產護理工作的開展,我們發現良好的心理護理、健康知識教育與生命監測工作實施之后,產婦在分娩過程中配合性更高,情緒更加穩定,需要側切等輔助分娩工作實施率有效降低,損傷更少的情況有效降低了患者出現產后出血的幾率,同時良好的分娩過程也極大保留了子宮能力,產后子宮乏力率較低,對比對照組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數據對比:實驗組產后出血率為1例(1.67%),對照組為7例(11.67%),(χ2=4.821,P=0.028)。實驗組子宮乏力率為2例(3.33%),對照組為9例(15.0%),(χ2=4.904,P=0.027)
3 討論
整個分娩過程當中,分娩的護理工作有助產士與護理人員共同完成,在分娩產后出血發生率明顯提高的前提下,助產工作不僅僅再停留于單純的圍繞助產進行工作,更應當在助產過程中采取一切可用且有效的助產、護理措施幫助分娩產婦安全的進行分娩,同時降低產婦產后出血發生率以及子宮乏力率的情況[2]。
助產士在分娩過程中給予預防出血護理收獲了較好的效果,在進行強化心理護理與健康知識教育的過程中,產婦的心態更加穩定,同時對于自身情況有著更為清晰的準備,對于助產分娩的配合性更好,加強生命體征監測則減少了腸道、陰道、子宮等部位的損傷,更有效降低患者創傷率,加上采用縮宮素及子宮按摩等工作,有效幫助子宮實現回縮,避免了產后出血和子宮乏力的情況,效果十分良好[2]。本研究中,不同助產護理工作實施之后,實驗組患者的產后出血率與子宮乏力率對比對照組更低,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產后出血與子宮乏力是分娩后常見的疾病,相應情況對于產婦預后影響極大,為了有效提高患者的產后生存質量,為降低類似情況發生率,在常規助產上實施出血預防護理工作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產后出血的發生率,同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子宮乏力的狀況,臨床效果較好,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馬巧梅.產房助產士對產后出血的預防和護理對策探討[J].中國農村衛生,2020,12(08):12+ 14.
[2]??? 田華.產房助產士對產后出血的臨床預防處理及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2020,18(11):241- 242.
[3]??? 王海燕.產房助產士對產后出血的預防和護理體會[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20,5 (11):10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