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政文

兩位同齡老人,一位健步如飛,一位步履蹣跚,若問誰獲得長壽的可能性最大,你一定會矚目前者。來自醫學界的最新研究信息證明,走路的快慢可以較為準確地預測壽命的長短,在75歲以上人群中更為準確。美國一項涉及3.5萬名65歲以上老人的研究發現,走路速度每秒鐘增加0.1米,死亡風險下降12%。另一項針對近500名老人的研究顯示,走路慢的老人中,10年間有77%死亡,中速的老人中有50%死亡,而步行速度快的老人中只有27%死亡;走路速度維持在每秒鐘0.8米(相當于10分鐘走完500米)或更快的老人,實際壽命可比人均預期壽命更長。
簡單的走路速度為何能成為一個人的壽命“預警器”呢?奧秘在于走路的快或慢與心、肺等臟器功能、肌肉力量、骨關節健康,以及精神、情緒等密切相關;步速反映了一個人的有氧耐力(即長時間進行有氧運動的能力)大小,比血壓、血脂、血糖等健康指標更能準確地預測死亡的概率。
走得快慢,一是給老年人提供了一種簡單的自我評估健康水平的方法,定期測一測行走的步速,如同量血壓、測血糖那樣,有助于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二是指明了一條新的延年益壽之道,即把提高走路速度列入晚年的養生大計中,并持之以恒地踐行之,以期獲得長壽。
如何測量行走步速呢?一位叫斯蒂芬妮的美國醫生設計的方法可供借鑒:在地板上量出4米的長度并做下記號;以你平時的正常速度行走,記錄下走完這段距離所花費的時間,除以4,所得的商值便是你的步速。一般說來,健康成人的步速為每秒鐘1.3~1.4米,老年人隨著身體狀況的下降,步速在每秒鐘0.8米左右。如果你的步速超過了每秒鐘1米,恭喜你,你算是“走得快”的人了;若不足于每秒鐘0.6米,就應該警惕了,你被歸于“走得慢”的一類人。另外,還應與你上一次的測試結果做比較,看是有所改善還是減退。一旦測量結果低于每秒鐘1米,或比上一次明顯減退,那就得調整你的養生大計,在提高走路速度方面下點功夫了。
假如你的步速慢了,也不必過分擔憂。正確之舉是先看醫生,做一次健康檢查以排查疾病,并給予正規治療,求得痊愈或使其處于穩定狀態。同時,根據自身的體質特點進行鍛煉,向每秒鐘1米的健康步速目標值靠攏。
為了達到每秒鐘1米的走路目標,建議每星期要進行3~5次走路訓練,每次保證半小時以上,以微微出汗為度。為確保走路的保健效益,應在姿勢、步態等方面講究一些技巧。如頭部應該垂直,將視線保持在前方3~6米的位置;肩膀放松,既不前聳也不后塌,讓身姿挺拔;胸部挺起,并收緊小腹和臀部;手臂輕微彎曲,隨著步伐自然擺動,體現出韻律感。呼吸可調整為走三步吸一次氣,再走三步呼一次氣,直至運動結束;但也不要苛求呼吸頻率,保持自然的緩慢呼吸即可。膝關節不好者不妨借助手杖,一來可減輕膝關節的負重,二來可加大擺臂幅度,更好地鍛煉上半身的肌肉群。行走結束后可酌情增加一些柔韌性、平衡性練習,如伸腰、拉腿、單腳站立等活動。
提醒老年人走路時不可盲目求快,尤其不可置人老體衰的客觀規律,甚至病痛纏身的實際情況于不顧,為延壽而一味快走甚至暴走。那樣不僅無益反而有害,甚至會加重原有疾患的病情。比如患有退行性骨關節炎等膝關節疾病,或慢支炎、肺氣腫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者,如果強行做超越耐受能力范圍的行走鍛煉,就會走向初衷的反面——招病損壽,如引起膝關節疼痛,或導致呼吸困難、氣喘等癥狀臨身。
智力沖關答案
能,要跑60步才能追上老鼠。假如貓一步的距離是a,老鼠一步的距離就是5a/9;同時,貓跑2步,貓能跑2a,老鼠能跑5a/9×3,即5a/3。所以,貓每跑2步能領先老鼠(2a-Sa/3)步,即1/3步。也就是說,貓每跑1步,能追上老鼠1/6步,它們相差10步的距離,所以,貓第60步的時候就能追上老鼠了。
趣味謎語謎底
恐高癥、試管嬰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