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言品
成都女孩發文向市民致歉,讓人沉重?;蛟S我們從疫情中學會的,不應僅僅是衛生知識,更需要從中汲取如何看待和對待身邊人和事的智慧。
最近,20歲成都女孩趙某,不幸被確診為新冠肺炎患者。此后,她的個人隱私被人公開,緊隨其后的是一些流言蜚語,有人甚至據此對她進行人身攻擊。充斥網絡暴力的言行,對患者及其家屬造成不小傷害。
疫情讓人揪心,網絡暴力令人痛心。警方已找到涉事人員王某,其對散布泄露趙某隱私信息的行為供認不諱,已被依法予以行政處罰。這表明,公民的個人隱私受法律保護,對侵犯個人隱私的行為也將依法懲治。
面對疫情,我們的敵人是病毒,而不是感染病毒的人。趙某說,“第一次感受到了網絡輿論的力量”。這股力量本該是溫暖鼓勵、四面相助、八方聲援,卻變成了比病毒還可怕的網絡暴力。這警示我們,抗擊疫情,既要面對看不見的病毒,也要謹防在恐慌心理與圍觀心態之下產生的偏激成見,甚至是匿名性之下的暴力行為。進一步講,這樣的網絡暴力,可能讓其他人為了避免被攻擊而選擇隱瞞行程,反而影響抗疫大局。
傳播不實信息時,不少人會從個別碎片化信息中,加入自己的想象??吹节w某曾去過幾個酒吧,就對她的職業做“言之鑿鑿的認定”,貼上“轉場皇后”標簽。豈不知,她在酒吧工作,也不過是努力打拼的普通女孩。就連這些信息,也是她在確診后,配合流調時主動提供的,沒有主觀隱瞞?;蛟S,很多人只是被“標簽”所障目,既無法想象他人的生活,也無法形成“理解之同情”。
當“休閑之都”成都出現疫情,一些早就“認定”當地人“愛玩”的網民,會想當然地把并無因果關聯的事件“強捏”起來。成都、酒吧、女孩,三個關鍵詞同時出現,讓基于地域、基于場景、基于性別的一些定見疊加,成為相應謠言大行其道的“心理基礎”。
這讓人想起之前“北京西城大爺”的案例。這位老同志自己騎自行車就醫,憑著記憶提供了38個密接者的詳細名單。網友評價“西城大爺”為北京抗疫立功。其實,成都女孩和北京大爺都有自己的生活,一樣在城市中休憩、奔波,一樣在人群里歡笑、勞頓。只要不是有意隱瞞病情、不是惡意散播病毒,每一種生活都應該被尊重。
在成都疫情殲滅戰中,當醫護人員為某高校采集完核酸檢測樣本后,師生們列隊歡送,在夜色里高舉著手機電筒揮舞。常態化疫情防控,就是要盡量保證社會運轉不受影響,既安心生活、安心工作,也時時繃緊疫情防控的弦。盡應盡之責、做應做之事,不做恐慌之論、不信不實之辭,哪怕病例出現,也能從容應對、收放裕如。這有賴社會治理發力,也有賴每一個社會成員配合。
趙某發文時說,“我在這里向成都市民致歉?!边@種為沒有的錯誤而致歉,讓人沉重。或許我們從疫情中學會的,不應僅僅是衛生知識,更需要從中汲取如何看待和對待身邊人和事的智慧。多一點真誠與協作、少一些歧視與偏見,保持著對他人的尊重、對生命的敬畏,這不僅是在抗擊疫情之時,更應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