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的學生約克爾去實習,與公司簽訂的勞動合同明確規定,前3個月他沒有實習工資,從第4個月開始,雇主按照德國最低工資標準的要求,每小時支付他8.5歐元的實習工資,每天他上8個小時班。
到月底,約克爾去領工資,公司經理羅特婭對他說:“現在公司財務緊張,沒有錢給你,請你繼續安心上班,稍后我會把工資給你。”覺得羅特婭說話客氣,約克爾沒有堅持要工資。到第5個月結束,約克爾去領實習工資,羅特婭對他說:“暫時沒有錢發工資,請你耐心等幾天。”感到羅特婭的態度不錯,約克爾又繼續上班。實習期結束,約克爾去領實習工資,羅特婭對他說:“公司經濟十分拮據,沒有錢給你發工資,我只能給你打欠條。”
揣著4800歐元欠條,約克爾很難受,沒有想到辛苦實習6個月,最終沒有拿到分文。約克爾把自己的遭遇寫出來,發到德國影響最大的報紙上,立即引起廣泛關注。
約克爾的工資遭到拖欠,德國政府高度重視,在全國進行調查,發現拖欠工資問題十分嚴重,于是迅速出臺新勞動法,以便保證勞動者的權益。新勞動法規定,若企業工資不能按時發放,無論拖欠多少報酬,延遲多長時間,除了應該付給雇員的工資之外,業主還要支付欠薪總額5%的利息,以及40歐元工資拖欠費。雇主必須同時將工資、利息、拖欠費發給員工。很多網民紛紛發表評論,支付工資拖欠費并非對雇主的懲罰,只是提醒他們按時支付薪酬。“雖然有勞動法的保護,但是雇主也有裁員的權力,可以找出各種借口把職員趕走。”勞動法專家安格拉認為,“在現實中,雇員應該審慎使用法律賦予的權利,良好的勞資關系對雇員來講更符合自己的利益。雇員不能默認拖欠工資的行為,而要提醒雇主按時支付酬金,盡量避免拖欠薪酬現象發生。”
德國勞動法規定,只要簽訂合同的雇員,就有權向雇主索要工資、利息和拖欠費。倘若企業拖欠職員工資,則由當地政府先發給員工,企業拖欠雇員多少費用,政府就付給他們多少費用,讓職員與企業之間的麻煩變成企業和政府之間的事情。這樣也使職員不用擔心欠薪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