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肺炎主要是指由細菌、病毒等病原體引發的肺部感染,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肺部疾病。重癥肺炎是指肺部炎癥情況較為嚴重,并引起全身的炎癥反應,導致患者出現嚴重低氧血癥或急性呼吸衰竭,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掌握重癥肺炎的發病原因,有利于加強重癥肺炎的預防,同時也可為重癥肺炎患者的護理提供參考。有效的護理能夠起到有效的輔助治療作用,消除可能加重患者病情的危險因素,促進患者病情改善,縮短患者住院治療時間。
重癥肺炎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1.細菌感染。細菌感染引發的肺炎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引發肺炎的常見致病菌有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綠膿桿菌、流感嗜血桿菌、肺炎克雷白桿菌。
2.真菌感染。一些真菌感染也可引發肺炎,常見引發肺炎的真菌有曲霉菌、白念珠菌等。
3.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引發的肺炎也是較為常見的類型之一。比如流感病毒、腺病毒以及單純皰疹病毒、冠狀病毒等。
此外,一些非典型的病原體也會引發肺炎,包括支原體、衣原體、原蟲等。
如何護理重癥肺炎患者
1.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由于患者病程長,加之家庭、社會及生活的壓力,患者在精神、心理方面的需求增大。護理人員應主動、熱情地與患者進行交流和溝通,取得患者的理解與配合。鼓勵患者家屬給予患者更多的鼓勵和情感支持。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宣教,講解重癥肺炎的發生原因,并提出在生活中預防疾病發生的方法。向患者說明治療的方法、流程等,使患者有充分心理準備。
2.口腔護理。保持患者口腔清潔,防止口腔感染。每次口腔護理間隔時間為4~6小時,并且在更換膠布與牙墊后,注意妥善固定治療導管,必要時對患者口腔進行清洗。
3.經口氣管插管護理。使用膠布對導管進行固定,標記好導管插入深度,隨后對患者進行床旁X線檢查,確定插管的位置。在為患者翻身時,應當注意避免各種導管松脫、彎折等。護理人員在交接班時對患者的雙肺呼吸音進行聽診。確保氣管導管氣囊充氣壓力是否合理,合理的標準為:注入氣體剛能封閉氣道,不會聽見漏氣聲音后再注入0.5毫升。
4.呼吸機管理護理。定時更換呼吸機管路,每周至少1次。及時清除呼吸機管路中的積水,及時添加加濕器內的專用水;及時清除管路中的痰液并進行消毒、滅菌、更換,在確保管路通暢的同時,保證管路的無菌狀態。
5.呼吸道護理。患者進行吸痰前,給予10%純氧2分鐘。先吸出氣管插管內的痰液,隨后將患者口腔中的痰液吸出。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在患者間斷脫機期間,用生理鹽水微泵以每小時2毫升的速度進行濕化,若分泌物稀薄,能順利通過吸痰管,無結痂或黏液塊吸出,表明濕化滿意。插管拔除后用面罩吸氧,并用4 000單位的糜蛋白酶加3毫升的生理鹽水配合霧化,濕化痰液。
6.翻身護理。每2小時翻身1次。每次翻身時一人進行,一手扶住患者的肩部,另一手用力拍其背部,從下到上,由外向內叩擊。此種方式有利于患者痰液的排除出。另一護理人員全程扶住呼吸機管路,以避免管路脫落。
7.拔管前后護理。當患者病情穩定,血氣指標恢復正常,且能夠正常咳嗽,可自行排痰,給予拔除氣管插管。拔管前向患者及家屬做好解釋工作,取得其同意與配合。首先,將氣管內氣體吸盡,并將口鼻腔內的分泌物吸出;其次,將固定導管的膠布解開,氣囊放氣;然后拔出導管,將患者的頭部偏向一側,再次吸出患者口鼻腔內的分泌物;最后進行面罩吸氧,做好口腔清潔。
除了以上護理措施外,還要重視患者的心理護理,以保證其他護理以及治療能夠有序、正常進行。還應當對患者和家屬進行健康教育,使之對疾病基礎知識有充分認識;教會患者家屬日常基礎護理方法,有效預防后期并發癥發生,促進重癥肺炎患者的病情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