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欣欣是個5歲女孩,活潑乖巧,招人喜愛,父母視為掌上明珠,百般疼愛。但是,原本健康的欣欣,卻因為一次小小的感冒,咳嗽總不好了。看過幾次醫生,也都沒有檢查出什么問題,給開了鎮咳藥,讓慢慢調養。可是轉眼兩個多月過去了,欣欣的咳嗽還是時重時輕,時好時壞,斷斷續續。再次去醫院時,醫生建議是不是考慮孩子心理方面有什么問題。于是,預約后家長帶欣欣的來訪了。
欣欣的咳嗽為什么醫生治不好
原來三個多月前,媽媽給欣欣生了一個弟弟。欣欣雖然很喜歡弟弟,可是,自從弟弟到來,全家人特別是媽媽,減少了對欣欣的關注。于是,欣欣心里萌生一種莫名的失落感。家長介紹說,欣欣咳嗽有個明顯特點,有時候輕,有時候重。比如,晚上睡著了不咳嗽,咳嗽多是發生白天。白天咳嗽也是時輕時重,比如,媽媽照顧小弟弟越忙的時候,欣欣心情越不好,咳嗽越重;但欣欣玩起來高興的時候,看電視的時候,咳嗽就輕,甚至一點不咳嗽。在咨詢現場我也觀察到了這個現象。說起咳嗽癥狀的時候,欣欣連聲的咳嗽;但是當談到某個欣欣特別關注的話題時,咳嗽幾乎沒有了。
至此可見,欣欣的咳嗽屬于心因性咳嗽,就是說,是心理因素引起的咳嗽。
心理解析:來自內心渴望關注的呼喚
心因性咳嗽,各個年齡的人都會出現,不過通常多見于兒童。兒童心因性咳嗽多是偶然誘發,容易受暗示;多為陣發性干咳,無痰;咳嗽與季節無關,與晝夜有關,日間咳嗽,夜間很少咳嗽;專注于某件事情時咳嗽消失,常伴有焦慮癥狀;檢查沒有陽性體征,沒有器質性病變;用鎮咳藥和抗菌藥等治療無效。咳嗽與情境有關,有的情境下咳嗽,有些情境下不咳嗽。這種對情境的選擇性,是確診心因性咳嗽至關重要的一點。
當然,心因性咳嗽絕非兒童的“專利”。比如,一位老人因為剛剛退休,沒人陪伴,沒人關注,成了被人遺忘的人。正好因為天冷偶有咳嗽,老伴兒噓寒問暖,兒女也看望問候,無意間滿足了被關注的心理需求,就誘發了心因性咳嗽。
心因性咳嗽是心理疾病的軀體化現象。就是人遇到某些心理壓力或心理困境的時候,會表現出一些軀體上的癥狀。通俗地說,是心病跑到了身體上。心因性咳嗽也不是裝病。裝病是有意的,軀體化現象是無意的,是潛意識里不知不覺間發生的。所以,心因性咳嗽不是裝病,是不知不覺地“扮演病人”,是一種心理防衛和心理自助。
就欣欣的情況來說,心因性咳嗽的根源在于弟弟出生后家人對她的疏忽,從而形成了心理壓力。感冒咳嗽引起家人關注,讓她無意中發現,咳嗽可以滿足自己被關注的需要。于是,咳嗽,扮演病人,成了欣欣滿足被關注需求的法寶。
心因性咳嗽跟其他心因性疾病一樣,常常成為戰勝家人自我保護的武器。正因為如此,心因性咳嗽才有了對情境的選擇性。欣欣的咳嗽時輕時重時好時壞,就是根據情境需要潛意識選擇的結果。在需要親情撫慰的時候,欣欣就會不知不覺拿起咳嗽這個武器;不需要的時候自然用不著這個武器了。
心理對策:關鍵是從心理疏導入手
心病還需心藥醫。治療心因性疾病,關鍵還是得從心理疏導入手。當然,最好的“醫生”是家人。家人怎樣對心因性咳嗽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呢?
一是查明心理誘因 ?當孩子出現咳嗽癥狀,首先要進行醫學檢查。在排除軀體疾病后,就要考慮咳嗽是心病跑到身體上了。這時候,家人首先要做的是查明導致心因性咳嗽的心理誘因是什么。比如前面的案例,稍加引導,父母很快發現欣欣咳嗽的心理誘因,就是弟弟的出生讓父母疏于對欣欣的關注;也充分理解了欣欣的咳嗽就是為了引起父母的關注,是渴望父母關注的呼喚。
二是進行心理疏導 ?查明了心理誘因,家人就要針對其心理誘因“對癥下藥”,進行心理疏導。就欣欣的情況而言,最重要的是爸爸媽媽首先通過語言表明態度,媽媽實在是因為弟弟太小而疏忽了對她的關注,讓她確信爸爸媽媽跟過去一樣愛她。同時,爸爸媽媽還要拿出行動來,在照顧好小孩子的同時,給予欣欣必要的關注。而且給予欣欣的關注一定要是主動的。就是說,不能等欣欣出現咳嗽癥狀了,再被動的給予關注;一定要在欣欣表現正常的時候,主動給予關注。這樣,咳嗽這個武器對欣欣來說就沒有用處了,有利于淡化并最終消除心因性咳嗽的癥狀。
三是消除心理暗示 ?心因性咳嗽是心理因素誘發的,因此,跑醫院、看醫生、吃藥、打針之類的醫學治療,反過來對心因性咳嗽有很強的心理暗示作用,很容易讓孩子躲在咳嗽的癥狀里繼續扮演病人。所以,一旦確認是心因性咳嗽,在進行心理疏導的同時,家人還要和孩子深入溝通,取得共識,停止一切醫學治療行為。這樣有利于幫助孩子積極主動進行心理自救,從扮演病人的軀體化現象中走出來,徹底告別心因性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