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海燕
【摘要】“同課異構”是指在同一內容下,教師根據實際需求,制定系統化的舞蹈教學計劃,幫助幼兒學習專業的舞蹈動作。舞蹈教育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部分,在同課異構的教學視域下,教師需要創新教學形式,改變單一灌輸式的教育方法,充分挖掘幼兒的舞蹈創造力與感知力,增強幼兒的舞蹈模仿能力。集體舞蹈教學需要考慮整體幼兒的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訓練方法,配合音樂輔助,啟發幼童的感受體驗力,促進小朋友掌握豐富的舞蹈表演技巧。
【關鍵詞】同課異構 ?幼兒園集體舞教學 ?相關研究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48-0064-02
集體舞教學活動需要引導幼兒掌握樂曲節奏、動作次序與形態變化,這就要求幼兒必須具備快速的學習與模仿能力。在“同課異構”教學模式下,幼師需要調查不同年級幼兒的特點,制定出表格,系統地分析集體舞教學計劃。為了實現高效的教學效果,幼師需要整合音樂與舞蹈,構建新型的教學體系。幼兒舞蹈教學屬于素質教育的一部分,是孩子綜合素質的體現。為了適應現代化教育形式,教師需要導入一些趣味生動的舞蹈動作,組織孩子們練習,提升幼兒的整體藝術涵養。本文會從多個角度來分析“同課異構”視域下幼兒園集體舞的教學現狀,并提出相應的實施策略。
一、簡述幼兒園集體舞蹈
幼兒集體舞是以幼兒為主導,實行統一化的舞蹈教學,其特點是群體性、趣味性,教師需要通過肢體教學讓幼兒們了解舞蹈表演的藝術魅力。幼兒園集體舞是在音樂伴奏的情況下,全體幼兒共同展示表演的舞蹈動作。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幼師需要規范孩子們的形體姿態,培養幼兒豐富的情感變化,挖掘幼童的藝術潛能,促進綜合發展。幼兒舞蹈具有一定的改變性,教師需要按照實際需求,建構有一套科學的集體舞蹈動作,讓孩子們展示自己的舞蹈姿態。
二、基于“同課異構”視域下,優化幼兒集體舞蹈教育的根本作用
(一)有助于培養幼兒的創造與理解能力
幼兒集體舞的中心是幼兒,幼師要明確這一目標,構建完善的教學環境,引導幼兒不斷的練習。由于幼兒年齡的特殊性,他們對于新鮮的事物有著強烈的探索欲望,而舞蹈又是一個多變性的事物,可以讓孩子們全方位地感受身體律動。因此,教師需要優化集體舞教學結構,統一全體幼兒,進行一系列的舞蹈動作教學,通過刺激動作、視覺來幫助幼兒學習舞蹈,增強感知體驗。在學習的過程中,幼兒會自主想象思考,創造出屬于自己個性的動作,這就是教學優化的展現。
(二)為幼兒后期學習舞蹈奠定基礎
音樂與舞蹈是相互依存的共同體,教師要合理地利用,借助音樂來讓小朋友感受舞蹈韻味。在集體舞蹈教學中,教師要融入音樂,根據孩子的個體情況,逐一指導建議,規范每個孩子的舞蹈動作,培養舞蹈素養。
(三)增強幼兒的合作與肢體協調能力
幼兒集體舞考驗的是整體的協調性,幼師需要規定舞蹈曲目,根據每個孩子的優勢,分配不同的站位,鍛煉孩子們的協調與靈活性。同時,要加強幼兒的團結合作,以小組的形式考察,把握自身的身體節奏,深入地了解與實踐,提高肢體平衡能力。
三、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關注幼兒的實際需求
同課異構教學模式是新課改的進一步發展,在幼兒園集體舞蹈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時刻關注幼兒的實際需求,提高舞蹈教學的有效性。同一課程教學,幼師會設置多種教學方式,不斷地試驗教學效果,從而改進舞蹈教學形式,進而保證幼兒舞蹈學習的穩定發展。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幼兒們學習的進度快慢。集體舞蹈主要包括音樂、舞蹈編排、動作隊形等等,教師需要根據不同大、中、小班級幼兒的特點,實施精確的集體舞教學。考慮到集體舞教學的特點,幼師需要適當的改變,對音樂進行剪輯、對動作進行修正,對隊形進行編排,從三個維度來思考幼兒集體舞教學,保證幼兒舞蹈學習的有效性。
比如,在教學幼兒集體舞蹈“上學了”中,教師需要先制定初步的舞蹈教學方案,先挑選剪輯一些背景音樂片段,讓孩子們聆聽感受,測試幼兒是否能接受。之后,教師需要安排不同年級的幼兒練習舞蹈動作,如基本的形體動作“雙手與肩膀同寬搭在把桿上,腳小八字位立直;桿前壓腿胯部外開,腿部保持全繃和膝蓋的伸直”。從中,教師需要融入配樂,兩兩一組進行配合練習。初次排練后,再進行統一的集體演練,幼師需要剪輯前奏、間奏和尾奏音樂,讓幼兒交換舞伴,變換隊形隊列。為了貫徹“同課異構”教學理念,教師需要實行二次教學,改變初始的教學方式,讓幼兒們進行復合練習,幼師會播放不同的音樂,鍛煉孩子們的應變能力。同時,幼師要教導孩子注意“四指并攏,大拇指張開”,控制手掌的平衡性。所以說,在固定課程下,教師需要不斷地變化教學方式,根據幼兒的特點,實施最有效的教學手段,提升幼兒的舞蹈水平。
四、設計系統化的舞蹈動作,加深舞蹈內在含義,培養幼兒的審美意識
動作是幼兒集體舞蹈的重要元素,教師需要設計系統化的舞蹈動作,培養孩子們的審美意識,加強培訓力度,促使幼兒掌握全面的舞蹈表演技巧。在編排設計舞蹈動作時,教師需要考慮幼兒年齡的特點,簡化一些難度系數高的動作。一般來說,幼兒集體舞蹈動作都是重復循環的,在同一個舞蹈中至少存在一到兩個基本動作,每個動作至少重復八個節拍。教師需要簡化舞蹈步驟,降低集體舞的難度,這樣可以減輕幼兒的學習負擔。因此,在“同課異構”的教學模式下,教師需要重設舞蹈動作,逐步培養幼兒們的藝術涵養。教師也需要加深舞蹈的內在含義,通過這一方式提升幼兒審美水平,培養審美意識。集體性舞蹈不同于專業舞蹈,其主要目的在于表演者身心得到鍛煉。但于此同時也不要忽略對于舞蹈文化內涵的講解,在孩子的幼兒階段進行舞蹈含義的講述能夠深化孩子的思想,培養孩子的審美意識。教師要以講解舞蹈的內涵為主,加強舞蹈的文學性和影響力。以理論課和實踐課雙線展開,培養孩子對于舞蹈的欣賞能力,編舞教師同時也要強調舞蹈作品的生活性,舞蹈來源于生活,只有通過留心生活,觀察生活中的點滴,從生活中獲得靈感,才能不斷推進舞蹈形式多樣化發展。為孩子舞蹈的編排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同時推動孩子的集體舞教學,促進“同課異構”視域下優化幼兒園集體舞教學成熟化發展。
比如,在教學集體舞蹈“蒲公英的種子”過程中。首先,教師需要讓幼兒先自由地擺動,模仿教學視頻中的動作,之后,讓幼兒從低到高緩慢地扭動身體,表現蒲公英漫天飛舞的樣子,以老師為中心點,內圈與外圈的孩子同時交換舞蹈對象。這樣的舞蹈動作方便孩子們記憶與理解,經過一段時間的排練,幼兒可以全面地掌握。而后,為了實現“同課異構”的教學效果,教師需要轉變教學形式,組織幼童編排整齊變換的隊形。集體舞的首要條件就是舞蹈隊形的規整,隊形變換也是其中的一大特點,幼師需要把孩子分為不同的縱隊,以兩個圓心為主,采取螺旋式的排列。或者,教師可以先示范教學,為孩子們展示蒲公英飛翔的姿態,幼兒在模仿練習。最后,幼師會讓幼兒分組表演,并給每個隊伍評出分數,找出孩子們舞蹈中的錯誤點,再進行統一的表演,從而實現最大化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促進舞蹈教學的內涵教學,教師利用經典小說、話劇等具有文學性色彩的作品,以創新的手段來演繹不同幼兒舞蹈的內涵。還可以在舞蹈過程中加入京劇等中華傳統元素,比如京劇中的花槍,臉譜等,孩子在幼兒階段需要有一個基本的了解與接觸,加入的京劇元素應當考慮到孩子的學習能力以及基礎能力,不宜過難。加入京劇元素后,不僅提高了幼兒舞蹈的表演性和觀賞性,也提升孩子的文化底蘊與知識水平。
五、促進舞蹈教學細節優化
幼兒舞蹈教學需要促進舞蹈和音樂互相融合,并且從合理應用舞蹈道具這一方面促進舞蹈教學的細節優化。舞蹈和音樂兩者共同構成了一幅完整的作品。沒有音樂的舞蹈是沒有節奏和靈魂的。正確的音樂節奏是編排良好舞蹈的基礎,因此教師要首先選取正確的音樂形式,充分理解舞蹈樂理知識,針對集體性的舞蹈特點,選擇合理的作品。最好選取簡單易懂,朗朗上口的音樂作品為主,如《中國美》,《搖太陽》等,適合孩子們的愛好,與本地的民俗文化相互適應。與孩子們緊密溝通,了解他們的喜好,不要以自己的喜好來判斷舞蹈形式,提高孩子們的參與度,保證舞蹈音樂選擇的合理性,也能提高孩子們的參與積極性,使孩子們在參與的過程中能感受到欣喜與愉悅,真正體現到舞蹈形式所帶來的快感。另一方面,群體舞蹈的編排和創作過程中,涉及人員,道具復雜。在集體性舞蹈的過程中,更加注重道具的使用和表演的一致性。因此,舞蹈編排教師可以用豐富的舞蹈道具,來增加集體性舞蹈的表演形式,使其充分表達舞蹈的整體價值觀和思想內涵。而在現實中存在舞蹈道具破損,數量不足等問題,這極大地打消了孩子們的積極性。此外,編排教師在道具的選擇過程中,也要注意道具的難易程度。孩子們的活動范圍和動作水平有一定的限制,這就要求編排教師選擇合理的道具,通過不斷參照對比選擇,降低最后匯演的失誤率。在不斷摸索的基礎下,提升整個表演的層次和效果。
比如在講述江南舞蹈為代表的“茉莉花”時,可以選用扇子等柔和的道具進行演繹,也可以綜合運用網絡技術,將江南水墨畫投影在大屏幕上。采取多種手段,不斷突出舞蹈的江南風格,提高舞蹈的整體感官效果,使孩子們在觀看舞蹈的過程,對于學習舞蹈有興趣。
六、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關注幼兒的參與
在“同課異構”視域下,幼兒集體舞教學需要考慮多個方面,幼師需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關注幼兒的參與。與此同時,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如情境教學、嘗試教學、分組教學,激發孩子們對于集體舞活動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幼師要巧妙地借助舞蹈器具,幫助幼兒編試舞蹈路線和方位。道具的設立可以增強舞蹈的藝術感,教師可以讓孩子們佩戴花環,這樣可以提高幼兒的興趣點,注重舞蹈技術教學,舞蹈的本質就是通過肢體動作的變化來展現的一種藝術形式,在孩子的舞蹈中,編排教師更要抓住舞蹈的本質特點,以舞蹈的肢體動作為核心進行科學編排。設計出的舞蹈動作要符合孩子的身體素質。設計舞蹈動作時,不要設計太具有難度的動作,最好以清新柔美的動作,貼合舞蹈主題。只有這樣,在后續的練習過程中,才能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激發他們內心對于舞蹈的向往。同時也要加強孩子的練習次數,保證配合的默契性。集體舞蹈是一個群體性的活動,只有各個人員協調合作,才能演繹出來舞蹈的真正核心思想。
比如,在教學幼兒集體舞蹈“天之大”時,教師可以把舞譜融合到舞蹈教學中,這是幼兒非常喜愛的教學形式。首先,幼師需要下發圖畫手冊,讓孩子們觀看舞蹈動作,并引導幼兒嘗試跳舞,模仿基本動作姿態。在幼師的正確引導下,幼兒會自主的摸索隊形舞蹈的變化,而后,讓班級幼兒共同練習,提高他們的合作意識。除此之外,幼師可以制作多媒體課件,導入圖畫聲音,播放“天之大”的動畫視頻,讓幼兒全面地感受與體會。所以說,在教學集體舞中,幼師需要綜合地考慮,規劃具體可行的教學路線,促使幼兒學習豐富的舞蹈知識與技能。
總結
綜上所述,在“同課異構”教育背景下,幼師需要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幼兒基本的舞蹈技能和舞蹈知識,實現素質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沈琬茹.幼兒園舞蹈教學活動中培養幼兒禮儀素養的策略分析[J].藝術科技,2019(1).
[2]熊婉.繪本與舞蹈的創意融合——將繪本引入幼兒舞蹈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界,2019(2).
[3]吳慧慧.優化教學奶酪之童謠——幼兒園民間童謠運用的策略[J].教育藝術,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