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的陽光溫暖著大地,抗擊疫情的戰斗也持續“升溫”。沒有奔赴一線奮戰的大多數人,只能以宅在家里的方式,隔離病毒的侵擾,為病人祝福,為前方“戰士”祈禱。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當災難來臨的時候,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用堅韌的毅力征服,就沒有過不去的坎。這場突如其來的災情,讓我們又接受了一次刻骨銘心的教育。
學校教育要實現輕負、優質、成人、成才的目標,離不開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參與。只有家庭、學校和社會同心同向,少急功近利,多塑造靈魂,才能培養出有良知、講道德、負責任的人,才能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次疫情防控,是家庭、學校、社會教育責任的歸位和大考。
家庭:教育的源頭
家庭雖小,卻是教育的源頭。這次重大疫情防控考驗最深切的是家庭教育。雖然大家都知道家庭教育重要,但很多家長只是說在口頭上,真正能當好孩子第一任老師、扣好孩子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并沒有成為期望中的“大多數”。相當一部分家長一到假期(還有周末),就把孩子交給補習機構,自認為省心省事。疫情蔓延后,所有補習學校幾乎一夜叫停。這下考驗家長的時候就來了。自由慣了的父母怎樣陪伴孩子?如何給孩子當好榜樣?怎么給孩子輔導功課?能否按時作息、少玩手機?能否專心廚藝、調理膳食?能否走近孩子,傾聽孩子心聲?能否安排好自己和孩子一周乃至一月的學習生活……之所以說出這么多“能否”,是因為身為教育人,對家長不能花時間陪護,不了解孩子的心思,不懂教育常識的“短板”感受地太深切了。好多家長總認為教育是學校和老師的事情,只要把孩子送到學校就一了百了。我經常說,雖智力與遺傳有關,但素質完全可以培養。每所學校只管孩子成長的一個階段,孩子一生的幸福都系在父母日常的言傳身教上。最有說服力的教材是榜樣教材,家庭比學校更能提供這種教材。教育首先是父母的天職,好的教育是家庭和學校攜手創造的。只有父母像老師,老師像父母,以愛育愛,以靈魂喚醒靈魂,以責任傳遞責任,才能成就一個德才兼備的好公民。做人到無我,做事到忘我,人一定頂天立地,事必然鑄成豐碑。在這場疫情面前,已經不用費口舌給孩子講為什么要學習, 抗擊疫情的“功臣”鐘南山、李蘭娟院士等專家學者就是最好的教材。就看家長能否抓住難得的教育契機了。放寒假前,一位老師在微信圈里調侃說:“放假了,孩兒們各回各家,各氣各媽。”這是師者的如釋重負,更是對家長的友好提醒。疫情防控期間一位網友的話說得更真切:“家庭教育的缺位,能借著疫情之勢回歸嗎?”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哪對父母率先放下了手機,調整好作息時間,給孩子做出榜樣,安心在老師的指導下和孩子一起共讀共寫共同生活,哪個家庭教育就會率先回歸本真。
學校:人生中的“關鍵旅程”
學校教育雖然是每個孩子生命的過往,但卻是人生中的“關鍵旅程”。這次重大疫情防控體驗最真切的是學校教育。非常時期,學生不能坐在教室里上課,老師怎么教,學校怎么管,才能做到“停課不停教、延遲不延學”?好在現代化的互聯網架起了“隔岸喊話”的橋梁。老師雖然沒有到防控一線去“戰斗”,但卻時刻關心著學生的假期學習和開學安排。當開學推遲的消息發布后,好多老師給我發信息,推薦好的在線學習資源,詢問學校輔導安排情況,我真的很感動。師者本心,愛生如子,以“互聯網+教育”的方式,幫助居家自學的孩子溫習功課,以實際行動為堅決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加油助力。疫情當前,“加長版”的假期怎么過?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類學校已經根據上級指示要求,和各年級、各學科的老師商議制定“導學案”,具體到學科、學時,細化到輔導、作業,提前檢查寒假作業完成情況,指導學生和家長熟練運用網絡資源平臺,為即將開啟的“空中課堂”做準備。我們學校還安排返校對教學效果進行檢測,分別在教師、學生和家長中評選“優秀微課”“居家自學標兵”“助學家長標兵”,調動各方面力量,優化教學策略,保證教學質量,檢驗學習效果,讓學習和成長一直在路上,真正成為一場生命征程上的接力賽。
社會:教育任務繁重復雜
社會面大,教育任務繁重復雜。這次突發重大疫情防控考驗最廣泛的是社會教育。面對快速蔓延的疫情,面對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又正值春節人流量最大的特殊階段,怎么管理好每一個社會人,教育每一個公民遵守一項項防控措施,成為必須在短時間內破解的社會難題。在這個特殊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國一盤棋,上下一條心,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一下子就體現了出來,舉國上下聯防聯控機制很快形成。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各級各類公職人員都義無反顧地堅守在工作崗位上。盡職是本分,失職要追責,干部教育管理形成了科學有效的體系。特別是隨著“自媒體”和“融媒體”時代的到來,輿論監督已經成為無處不在的公平“砝碼”和正義“利劍”,匯聚了強大的教育力量,創設了越來越“晴朗”的教育環境。更多時候,管理難度大、教育面廣的是普通老百姓。在重大疫情面前,平時最難管的村民,在鄉村干部的教導下,“不走動、少出門”很快成為共識,“死守村口、嚴防輸入”令人佩服。盡管網絡上傳出的標語有些“雷人”,但都是大實話。河南村干部大喇叭上喊出的“硬核”口號,幾位鄉黨委書記從微信上發出的“過頭”話,多個守衛村口的大叔擋住省委書記的“苛刻”話,都讓我們看到了教育的力量和規則的作用。從表面上看,是突發疫情引起的警覺,實際上是廣大鄉村干部教育引導的結果。村民就該鄉村組織管,就需要鄉村干部經常教育。通過這次考驗,如果能夠吸取教訓,修訂村規民約,形成監督體系,建立更有效的群眾教育長效機制就更好了。
災難無情,人間有愛。有愛就有希望,有希望就有改變的力量。只要教育充滿愛與責任,家庭、學校和社會“各就各位”,一切都會改變,教育就能回歸以文化人的本真,文化的力量就會催生出文明的花朵。
教育歸位,一切向好;所有安好,便是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