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要:共享經濟時代,知識共享成為版權市場的主旋律,版權侵權在自媒體領域已泛濫,本文從共享經濟與自媒體版權理念的沖突與協調入手,在分析共享經濟視域下自媒體版權外部生態的發展和困惑與內部生態的繁榮和亂象基礎上,探討了共享經濟視域下自媒體版權生態優化諸多舉措。
關鍵詞:共享經濟;自媒體;版權;生態
中圖分類號:D923.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168(2020)30-0099-03
自媒體(We Media)的概念2002年底首次出現,從博客、論壇到微博、微信以及近年出現的短視頻,普通大眾已經習慣通過網絡分享自己生活及周邊新聞的數字化自媒體途徑。早在2014年,就有報道稱我國己經步入了“全面自媒體”時代。在共享經濟下知識共享成為了版權市場的主旋律,知識技能領域共享經濟交易規模高達3063億元,在共享經濟市場交易量中位列第三,比去年增長30.2%①。隨著個人及平臺用戶對互聯網的深度使用,網絡盜版和版權侵權已然在自媒體領域泛濫成災。從外部生態環境來看,現有的版權制度在對版權人權利保護的同時,對知識共享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阻礙;從內部生態環境而言,自媒體平臺的野蠻發展,對自媒體的版權生態造成了嚴重破壞。
1 共享經濟與自媒體版權理念沖突與協調
1.1 共享經濟與自媒體版權理念沖突
一方面,共享經濟特點與版權本質屬性相悖。在以開放性作為主要特征的共享經濟,人們從事的是讓閑置資源由他人使用的行為,這種新興的經濟模式主要體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及社會的高效治理。共享經濟視域下,強調開放與合作、開源與獲取,信息技術及其產品能夠使個人和企業在任何時間地點從事共享行為。而版權是私權,版權制度的核心是要保護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作品創造者的壟斷性權利。共有經濟的共享性與版權保護的專有性在本質上存在矛盾。另一方面,版權制度約束共享經濟的發展。出于保護傳統版權行業的目的,經歷了司法解釋的反復之后,強調權利人的合法壟斷地位的版權制度要求,自媒體對智力成果的傳播必須要取得權利人許可。而共享經濟要求消費者與閑置資源能夠準確地對接,在消費者通過對閑置資源信息篩選之后,能夠通過物品的暫時性使用來滿足自己的需要,所有者也通過分享資源來獲取一定收益。版權的私權性質,約束了共享經濟下智力成果被無償或低成本使用。
1.2 共享經濟與自媒體版權理念協調
首先,以社會發展為共同目標。版權制度的價值有二元化取向的內在要求,私權及社會性兩者不可偏廢,就其立法目的而言,根本目標是維護權利人的合法權益,終極目標是促進全社會的科技、文化事業的全面發展。版權制度對社會文化經濟的促進和共享經濟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目標完全一致,共同通道的設立使共享經濟下版權生態有了可探討價值;其次,以大眾參與為其主體特征。共享經濟得以發展的前提是有足夠的供方和需方的參與,大量的參與者才能盡可能的豐富信息資源,這也是網絡自媒體平臺運行的基礎和發展條件。在自媒體版權平臺上,普通大眾是作為信息的創造者、發布者存在的,同時他們又是信息的傳播者和分享者。共享經濟和自媒體經濟都屬于典型的雙邊市場,無論供方和需方還是創造者和傳播者,兩個群體相互吸引,相互促進,個體的潛能和價值最大化得以實現。再次,以資源的重復交易和利用為表現形式。將對個人喪失使用價值的資源進行社會化再利用,利用共享平臺追求資源使用權的多次讓渡,提高現有物品的使用效率。作為信息表現出來的網絡自媒體作品,是不具備任何物質形態的,網絡自媒體的繁榮發展,離不開自媒體作品的轉發傳播,作為具備無形性的版權保護對象,自媒體作品的重復利用都是承載在其使用權之上的。
2 共享經濟視域下自媒體版權外部生態的發展與困惑
從新制度經濟學的視角來看,“法律生態化”在本質上是法律制度向生態化方向調適的制度變遷過程[1],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這種調適和變遷同時反映在事物的外部和內部。自媒體版權生態的外部涵蓋了文化、制度、技術和經濟等因素對其產生的影響,在法律層面上,由于共享經濟背景下知識流動速度顯著增加,傳統的版權理論已經無法對創新者提供有效支撐。
2.1 合理使用制度
伴隨印刷技術、廣播電視技術和數字技術的三次飛躍,版權制度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2]之后,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新技術的不斷涌現,版權制度正在經歷又一全新的發展階段。合理使用制度規定為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可以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該規定在傳統版權領域中旨在對權利人的復制權加以限制。但在自媒體版權領域,個人學習研究欣賞他人作品會涉及他人作品的信息網絡傳播權問題。此外,時事新聞的再現或引用、時事性文章的刊登播放、公眾集會發表的講話,合理使用的所有情形都完全回避了互聯網時代下作品的傳播行為。在相同的合理使用標準下,自媒體使用者無法通過使用他人自媒體作品來進行學習交流。合理使用制度是旨在維護社會公眾權益的產物,但在自媒體版權侵占了傳統版權大半江山的今天,合理使用的該類條款已經嚴重縮減了公共利益的范圍,不利于科學文化事業的進一步繁榮。
2.2 法定許可使用制度
法定許可使用制度是將版權人對作品使用的絕對壟斷權降格到獲得報酬權的法律制度。網絡環境下的法定許可使用制度的適用,在現行著作權法中找不到相應依據,但在相關司法解釋中曾經出現。為了促進互聯網行業的發展,最高人民法院在2000年曾出臺司法解釋允許將上述制度擴大到網絡媒體,但在此條司法解釋之下,傳統報刊媒體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因此在適用6年之后被緊急叫停。2006年最高人民法院頒布司法解釋廢除了允許網絡轉載法定許可的規定。9年后的2015年,國家版權局頒布通知,首次明確法定許可使用制度不適用網絡媒體轉載。在2018年現代快報訴今日頭條的判決中,江蘇省高院也再次明晰了法定許可轉載的適用范圍,維持了一審法院4篇文章10萬元的文字作品判賠數額新高②。但就版權理論討論的發表行為而言,作者發表作品的目的是為了將作品公之于眾,以期得到大范圍傳播,使作品能夠得到更多人的認可,并通過傳播獲益,反哺創作。因此,網絡媒體的轉載行為并不違背作者意志,符合著作權法設定法定許可使用制度的初衷。
2.3 版權開放存取運動
信息時代下,信息的數量爆炸性增長,種類亦日益增多。傳統版權制度下,對海量信息進行版權有無的判斷和版權信息的處理均面臨困難。從Copyleft發展而來的版權開放存取運動提供了在共享經濟背景下,打破傳統版權封閉理論,遏制版權擴展與壟斷的良好模式。《開放存取百士達聲明》認為,開放存取期刊是網絡環境中版權向社會讓渡,用戶享有免費自由使用權的數字出版物。《布達佩斯開放存取先導計劃》認為開放存取是指網絡用戶可以在公共領域里免費獲取并合法使用相關文獻,開放存取期刊不對用戶收取任何費用,用戶的唯一義務是需要保持文獻的完整。開放存取期刊的權利人將財產權利向社會完全或部分讓渡,更加關注和強調保護權利人的精神利益,并且將傳統版權領域中出版商對作品內容真實性承擔的法律責任轉移給免費使用作品的用戶。
3 共享經濟視域下自媒體版權內部生態的繁榮與亂象
在自媒體產業內部,版權生態是產業生存與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具有版權性質的關系,作品、技術和業態決定著版權的獲得與發展,而版權也在同時影響、促進著作品、技術與商業形態的更新。
3.1 自媒體版權內部生態的繁榮
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微信公眾號數量超過2 000萬個,微博活躍用戶超4億,頭條號超100萬個③,新媒體原創內容傳播總量高達3 328 215次,內容傳播市場流通活躍度較高④,越來越多的手機用戶開始使用自媒體來獲取生活及新聞資訊,并習慣于這種以內容為核心,以社交關系為紐帶、注重分享和互動的移動閱讀新模式。為了搶奪優質資源,瓜分流量市場,從2015年開始各大內容平臺就開始推出各類補貼,如頭條號從1 000個創作者單月至少獲得10 000元保底收入的千人萬元計劃,到助力優質創作者獲得更多收益的創作者收益計劃,平臺補貼從直接收入補貼到開始圍繞內容質量的多元化補貼方式,平臺之間的競爭也從用戶的爭奪轉移到市場的開發運營。
3.2 自媒體版權內部侵權亂象
在知識分享經濟發展過程中,自媒體在未獲得版權的前提下出現對作品的任意使用,以及隨意分享和轉發行為導致版權侵權現象比比皆是。從作者層面看,2019年被侵權的作者占全體作者的23%,作為圖文內容輸出大戶的微信公眾號平臺疑似侵權量超過50萬次,統計發現,自媒體平臺的被侵權內容流向基本呈環狀傳播,頭條號、公眾號、大魚號、網易號、百家號、搜狐號的被侵權內容互相流動[6]。自媒體版權內部侵權主要有以下兩種表現形式:一是抄襲,包括未經權利人許可轉載他人作品,或更換題目全文轉載他人作品,或更換刪除原作者并全文轉載他人作品的整體抄襲,也包括未經權利人同意,對他人作品進行剪輯粘貼,形成新的文字材料,并且不標明段落出處的部分抄襲;二是洗稿,即對他人原創作品進行篡改刪減,或是采用他人作品中的觀點思路邏輯關系等,基于著作權保護表達不保護思想的“思想表達二分法”,洗稿是自媒體內容侵權中最不容易界定的行為。
3.3 自媒體版權內部侵權治理
在知識共享的大旗下,未經授權并無視權利人的版權聲明,自媒體在無序狀態中大量轉載他人作品,嚴重侵犯了權利人對作品的壟斷權限,擾亂了自媒體內部的版權生態,突破了法律邊界。而自媒體平臺的版權意識和侵權治理程序,決定了作者的權益是否能獲得有效保障。通常情況下自媒體平臺設立投訴郵箱和投訴信函,但傳統的投訴渠道效率相對低下,目前有些平臺設立了線上投訴平臺,提高侵權的處理率。如《微信公眾號平臺運營規范》詳細列舉文章濫用原創聲明、圖片濫用原創聲明、視頻作品濫用原創聲明、漫畫內容濫用原創聲明,對不同作品的侵權表現行為進行了詳細列舉。在微信公眾號文章里,可直接對文章發起線上投訴,投訴原因分為10大類,其中涉及到版權投訴的有兩類,一是抄襲/洗稿、濫用原創,二是侵權(含知識產權侵權投訴)。自媒體內部版權治理體系在不斷完善。
4 共享經濟視域下自媒體版權生態優化舉措
共享經濟視域下自媒體版權生態的整體系統優化,知識共享經濟才能在市場經濟中發揮更大作用。從自媒體外部生態而言,制度的邊界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應隨著科技的發展而不斷調整。具體而言,擴大合理使用和法定許可使用的適用范圍,個人研究和學習、時事新聞的再現或引用、時事性文章的刊登播放、公眾集會發表的講話均可以在互聯網環境下進行合理使用,確定網絡媒體轉載法定許可權,在同時保護作者、出版商和用戶權益前提下推動開放存取期刊的適用。自媒體版權內部生態方面,提高自媒體平臺及從業者的版權法治意識,為版權規范性提供土壤。作品創新、業態創新是形成良好版權生態的內生條件,行業自律是克制自媒體亂象的制度保障,在原創作品管理上大力推行數字時代的版權集體管理制度,以完善的內部侵權治理體系催生行業共識,對自媒體版權生態在新經濟形勢下的發展提供優良環境。
注釋:
①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2020),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2020-03-04。
②北京字節跳動科技有限公司與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無錫分公司等著作權權屬、侵權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 (2018)蘇民終588號。
③2019年我國微信公眾號數量超過2000萬個,中金控,http://zjk.yiweibaiying.com/shiping/2019/0412/102665.html 登載時間2019-4-12,訪問時間2020-10-30。
④2019年度內容行業版權報告,維權騎士,鯨版權,士值傳媒,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0324/8054022133002103.shtm 登載時間2020-3-24,訪問時間2020-10-31。
參考文獻:
[1] 王鳴華.“法律生態化"的新制度經濟學界定[J].理論與現代化,2016(05).
[2] 李雨峰.版權擴張:一種合法性反思[J].現代法學,2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