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
摘 ?要:工科院校是“工匠精神”人才培育的主體,肩負著重要歷史使命,“工匠精神”可彌補當前人才培養質量方面存在的欠缺,推進本科工程教育改革,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應從認同之維——營造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圍、實踐之維——主動踐行“工匠精神”的現實路徑、協同之維、共同構筑“工匠精神”培育的合力等培育工科院校學生的工匠精神。
關鍵詞:工匠精神;工科院校;培育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096-3769(2020)06-047-05
“工匠精神”內涵豐富,至今沒有統一的界定,涵蓋了精益求精、愛崗敬業、開拓創新、嚴謹專注等核心價值。工科學生是實現我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的主要依靠力量,但目前高校突出存在重專業輕素質、重科技輕人文、重知識輕能力、重功利輕理想等問題[1],學生在職業倫理、愛國敬業、精益求精等價值觀念方面培養不足,踐行“工匠精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些不足。縱觀我國高校“工匠精神”研究,存在兩個主要問題:一是研究領域以職業教育為主,片面地認為工匠等同于技術技能型人才,實則不然。要想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離開本科階段“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不現實的。二是理論研究偏多,截止目前,多是抽象、籠統的概念化宏觀論述,具體實踐成效怎么樣,可借鑒的成功案例有哪些,相關研究不多見[2]。鑒于此,筆者結合安徽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以下簡稱“學院”)的實際,分析當前做法,并進行成效反思。
一、 培育實踐
1.以文育人:注重文化浸潤與人文氣息涵養
“工科人才的培養,切不可少了人文教育這一環,需以人文教育鑄匠魂、育匠心、造匠韻。”[3]。目前高校工科專業普遍關注專業知識的學習,人文精神涵養偏少,諸如對工程倫理、奉獻精神、職業道德、家國情懷等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學院辦學歷史可追溯至1945年安徽省立蚌埠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的機電專業,至今已經有70余年的歷史。按照學校《關于實施學院“文化上墻”工作的通知》,重點結合院史院情和特色文化,學院在顯著位置展示了學院簡介和發展愿景、院史沿革、知名校友先進典型事跡、畢業生合影留念墻、名人名言、學科專業涉及的國內外著名科學家簡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宣傳標語,營造了厚重的辦學底蘊,讓學生學習優秀校友精益求精、愛崗敬業精神,鼓勵學生秉承“團結、奮進、博學、奉獻”的校訓,弘揚“志存高遠、追求卓越、求真務實”的校園精神。在一樓大廳顯著位置展示學院學生歷年來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等重量級學科競賽獲獎的作品,在學院上下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增強了學生對學院的認同感和榮譽感。
“工匠精神”厚植于優秀傳統文化中,其培養要在第二課堂中滲透,為此學院牽頭打造了“端午經典誦讀”“我和我的祖國”大合唱比賽、“博聞杯”新生辯論賽、“趣味嘉年華”等文化藝術品牌活動,積極開展“百川大講堂”“榜樣的力量”“雷鋒活動月”等特色活動,培養工科大學生愛國奉獻精神和審美情趣。
2.以課載道:發揮課堂教學育人主渠道功能
“工匠精神”培育離不開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2018年,教育部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中特別提出,要推進“四個回歸”,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課堂育人功能不僅是指思政課,更是全部開設課程的應有之義,即“課程思政”,在課程教學中,引導學生樹立愛崗敬業、追求卓越、精雕細琢的“工匠精神”,激勵學生熱愛所學專業,把個人價值與國家、社會需求緊密結合。學院專門印發《機械工程學院“課程思政”課題申報的通知》,積極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試點工作,遴選11門院級思政課程,引導學院教師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類課程教學,在課程內容中設計與愛國情懷、社會責任、人文情懷、工程倫理、工匠精神等相關的知識。
學院積極申報學校“三創融合”課程,即創新方法融入專業課程、創新思維融入專業課程、創業思維融入專業課程和創新創業教育在線開放課程四大類專創融合課程,如創新方法(TRIZ)融入“TRIZ理論在現代設計方法課程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專業課程,創新思維融入“檢測技術與傳感器”專業課程等。
建設一批優質的線上課程,依托超星爾雅學習平臺和智慧樹網絡教育平臺,建設MOOC、智慧課堂等網絡課程。學院教師成功申報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走近創造學”,目前已經全面上線,成功在超星爾雅學習平臺開設“機械設計”“液壓與氣壓傳動”等專業課程,學校也開設了“中國傳統文化概論”“倫理學概論”“大學生社會責任教育”等網上課程,推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輔導答疑。2019年學院獲批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1項(推薦申報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智慧課堂1項。
3.以踐其實:實踐是踐行工匠精神的核心維度
“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工匠精神”鑄造離不開實踐。在由全國總工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舉辦的2018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評選中,入選的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電焊工李萬君在32年的長期工作實踐中勤學苦練,鑄就創新本領;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13地質隊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朱恒銀從事44年野外艱苦工作實踐,練就精湛技術。作為在校學生,高校要盡可能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實踐中“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實踐中不斷鍛造創新能力。
一是在創新創業實踐中鍛造。學院在2016年和2018年連續2次承辦了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安徽賽區)競賽。結合學校科技創新節,每年積極承辦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大學生先進成圖技術與產品信息建模創新大賽、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等一系列校賽。2016年以來,累計獲得國家級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64項、省級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130項,立項數量位居全校第一。成立科技創新團隊190余組,直接參與的各專業、各年級學生近千人,學生參與各級各類創新創業比賽4620人次,依托創客實驗室培養創新人才。在學生群體中營造濃厚的科技創新氛圍,學院團委連續5年獲得校科技創新節優秀組織單位。
二是全面推進校企產學合作、協同育人。直接與企業對接,給學生最真實的實踐情境,對于培育工科學生的“工匠精神”大有裨益。學院積極申報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獲批教育部產學協同育人項目2018年度3項、2019年度2項,例如,學院與北京一維弦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聯合申報了安徽理工大學——北京一維弦校企聯合“人型智能機器人實驗基地”實踐條件和實踐基地建設項目,與深圳市元創興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申報基于ROS的移動機器人激光SLAM導航訓練師資培訓項目,助推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師資培訓、實踐條件和實踐基地建設。與中科美菱低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礦業機電裝備有限責任公司、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平衡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獵豹汽車有限公司等簽訂產學研或校外實踐教學基地。邀請企業一線專家參與專業培養方案修訂和論證工作。例如,在學院6個本科專業2018版人才培養方案論證過程中,邀請了中煤新集公司、安徽沃特普爾科技有限公司、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恒遠電子稱重設備有限公司等企業一線專家參與其中。
三是強化校內實踐環節管理與考核。以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為例,在實踐課程教學層面,分為課程實踐模塊、專業實踐模塊、創業實踐模塊和素質教育模塊共計41個畢業學分要求。面向全體學生開展機械制圖測繪實踐、金工實習、機械基礎綜合實驗、電工電子綜合實訓、機械原理課程設計、機械課程設計、專業課程設計、生產實習、專業綜合實驗、創新實踐基地項目、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社會實踐等,做到校內實踐考核全覆蓋。
4.以評促改:積極開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學院主動對接國際本科工程教育認證標準,通過認證評估,自我施壓,不斷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學院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2014 年通過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2019年通過國際工程教育專業再認證,測控技術及儀器專業2017年通過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華盛頓協議》目前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本科工程學位互認協議,該認證已經成為推動工程教育領域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抓手[4],我國于2016年正式加入該協議。秉承“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三大理念,專業認證關注對學生實踐環節的考查,要求教師具備足夠的工程經驗和背景,注重考查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例如對職業規范有如下界定:“具有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能夠在工程實踐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職業道德和規范,履行責任”。在工程與社會層面,要求學生“能夠基于工程相關背景知識進行合理分析,評價專業工程實踐和復雜工程問題解決方案對社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響,并理解應承擔的責任”。這些畢業要求對于工匠精神中敬業奉獻、愛崗敬業精神的培養也是非常契合的。
二、成效與反思
學院2019年獲得校就業創業工作先進集體,2019屆本科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到98.57%。學校2019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顯示,畢業生對簽約單位很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占85.46%,畢業生就業崗位與專業完全對口和比較對口的比例達 80.76%。用人單位對畢業生在智力、知識各方面的表現(專業動手能力)滿意度為 92.81%,對畢業生在在智力、知識各方面的表現(綜合知識水平)滿意度為97.57%。2016年以來,國家級比賽獲獎150余項、省級比賽獲獎400余項,例如2017年獲得“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安徽賽區特等獎2項、一等獎1項,國賽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2018年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全國總決賽中,獲3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2019年獲得“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安徽賽區特等獎2項、國賽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以學生為第一發明人獲批專利165項。學生中,1人榮獲第八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多人獲安徽省“雙創之星”和“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提名獎。學院牽頭的大學生機器人協會、大學生航模與科技踐行協會入選全國“小平科技創新團隊”。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在培養“工匠精神”的協同育人方面做的還不夠,各部門聯動效應亟待加強,校企深度合作需要進一步優化,校外導師在本科生“工匠精神”培養中作用發揮得不明顯,教師工程實踐經歷需要進一步豐富,“工匠精神”文化與思想引領力度還不夠等。
1.認同之維:營造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圍
培育“工匠精神”第一步是增強“工匠”認同感。通過文化氛圍的營造,強化對“工匠”身份和角色的認同,增加職業自信。新形勢下的“工匠”不是機械、呆板日復一日地重復工作,不等同于“教書匠”“水泥匠”“木匠”這種傳統意義上的理解。當前“工匠”群體指的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文化氛圍的營造重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要從校園文化、社會價值觀層面,采取豐富多樣、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注重具體宣傳實效,在課程思政或者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滲透和體現。邀請著名工匠進校園,成立諸如“大國工匠”工作室或研究所,引導學生注重社會責任感、職業倫理道德塑造,點燃心中成為“大國工匠精神”的欲望,形成尊崇“工匠”、學習“工匠”、爭做“工匠”的良好氛圍。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成立了我國首個“大國工匠”和勞動模范研究所,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專門開設了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工匠中國”,濰柴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創辦的濰柴大學(濰柴高級技工學校),讓學生接受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雙重熏陶[5]。
2.實踐之維:主動踐行“工匠精神”的現實路徑
離開具體實踐談“工匠精神”培養是不現實的。這里的“實踐”涵蓋兩層意思:一是針對在校學生,除了理論學習之外,要注重“工匠精神”的實踐鍛造。二是針對教師,教師不能僅注重理論研究和傳授,更要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具備一線生產實踐經驗。學生一開始都離不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導師的“傳幫帶”,需要“學徒制”。除了加大引入校外導師指導和授課之外,更要加強校內導師工程實踐經驗的積累,畢竟與在校學生接觸更緊密的是校內導師。我國在職業教育層面逐步開始注重“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力度,例如2019年2月教育部在《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進一步明確了“雙師型”教師的國家要求,建立準入任用制度。到2022年,“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總數應超過一半。本科教育階段,按照國際本科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標準,教師應該具備足夠的工程經驗,其工程背景應能滿足專業教學的需要[6]。
3.協同之維:共同構筑“工匠精神”培育的合力
培養“工匠精神”不是一群人能夠實現的,也不是一個單位、一個部門能完成的,它需要政府、社會、企業、學校等協同發力、通力合作,打破人才培養的時間與空間限制,延伸人才培養的“觸角”和“鏈條”,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實現優勢互補,推動“工匠精神”真正地落地、生根、成長、壯大。在學校層面,學校往往缺乏一線生產實踐經驗的導師,缺乏具備真實工作和市場情境的學習和實踐環境,培養出來的畢業生人才素質依舊存在與市場需求相脫節的現象。越來越多的高校也開始進行校企合作,但是部分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實效性差。對于企業來說,也非常渴求具備“工匠精神”的人才加入進來。我國部分企業已經開始主動出擊,例如在2014年,格力就開始與德國的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合作,創辦格力學院。因此,校企共育可以實現互利共贏。在政府層面,一是做好頂層制度的設計和引導。我國從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正式提出“工匠精神”以來,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和鼓勵“工匠精神”培育的方針、政策。政府要從保護知識產權、完善法律法規、加強質量監督管理、健全工匠職業發展通道等方面,不斷完善“工匠精神”培育的制度體系[7]。二是當好“橋梁”和“紐帶”,做好校企深度合作的對接和服務工作。校企合作離不開政府“撐腰”[8],需要政府搭建平臺,提供經費保障,通過校、政、企合作,協同育人,共同形成“政府牽頭、企業與學校共育人才”的良好態勢。
參考文獻:
[1]劉菲菲,蘇國紅.理工科院校的工匠精神培育機制研究[J].昭通學院學報,2017,39(5):62-67.
[2]李群,蔡芙蓉,王茂祥,等.我國工匠精神研究的知識圖譜分析及啟示[J].上海管理科學,2019,41(5):77-84.
[3]黃金.以人文教育涵養工匠精神[N].人民日報,2016-12-07(05).
[4]教育部發布工程教育認證專業名單:全國共227所高校1170個專業通過[EB/OL].(2019-06-20)[2019-06-26].http://edu.people.com.cn/n1/2019/0626/c1053-31195716.html.
[5]魏慧敏.濰柴大學以匠心培育“大國工匠”[N].濰坊晚報,2016-06-09(A13).
[6]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工程教育認證標準[EB/OL].(2017-11-01)[2020-02-17].https://www.ceeaa.org.cn/gcjyzyrzxh/ rzcxjbz/gcjyrzbz/tybz/599711/index.html.
[7]孟源北,陳小娟.工匠精神的內涵與協同培育機制構建[J].職教論壇,2016(27):16-20.
[8]張薇.校企合作須政府“撐腰”[J].教育與職業,2010(34):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