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涌 毛秋霖



【摘要】以P2P網絡借貸監管作為研究主體, 在文獻數據可視化的基礎上, 對P2P網絡借貸監管動因、監管行為、監管有效性三層遞進式內容分別進行文獻綜述。 對我國當前P2P網絡借貸監管邏輯進行整理, 厘清網絡借貸風險及監管需求, 然后梳理P2P網絡借貸監管行為的邏輯框架、主體和模式, 進而明確P2P網絡借貸監管的影響效果。 同時, 基于當前我國網絡借貸行業在探索高效監管效能、構建系統監管機制方面的成效, 提出P2P網絡借貸監管的未來研究方向。
【關鍵詞】P2P;監管動因;監管行為;監管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 F830?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4-0994(2020)23-0144-7
P2P網絡借貸行業在我國已經“摸爬滾打”了數十年, 在該行業發展的前幾年, 由于缺乏監管, 整個P2P行業爆雷事故頻發。 從2016年起, 我國展開了對P2P網絡借貸行業的專項整治活動, 以《網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的出臺為起點, 相繼出臺了針對P2P網絡借貸行業資金管存、信息披露等方面的法規, 繼而形成了“1+4”新監管體系[1] 。 2019年被稱為P2P網絡借貸監管的攻堅之年, 整治辦函[2018]175號、整治辦函[2019]22號、整治辦函[2019]83號等文件的發布, 促使我國P2P網絡借貸行業進入完全監管階段。 為此, 本文首先通過文獻數據可視化解讀P2P監管研究的重點和熱點, 然后通過文獻綜述, 研究P2P網絡借貸監管的動因、監管行為以及監管效果。
一、P2P網絡借貸文獻可視化分析
在中國知網(CNKI)中設置主題詞為P2P, 文獻分類目錄選擇經濟與管理科學類文獻, 文獻來源為SCI、核心期刊和CSSCI, 時間為2013 ~ 2019年, 檢索得到相關文獻864篇。 2013 ~ 2019年P2P網絡借貸文獻發表量如圖1所示, 文獻發表量總體呈上升趨勢, 2016年發表量最多, 達到192篇。
為了進一步明晰研究重點, 本文在上述文獻中剔除重復、干擾性文獻后得到樣本文獻804篇, 運用CiteSpace分析軟件對樣本文獻進行關鍵詞共現分析。 導入樣本數據, 節點類型選擇關鍵詞, 選擇標準采用Top 50, 對近義關鍵詞進行合并, 最終得到P2P網絡借貸關鍵詞網絡共現圖譜(圖略), 網絡節點數N=139, 連線E=236, 網絡密度Density=0.0246, 閾值Threshold=7。 為進一步了解關鍵詞的情況、明確研究熱點, 本文去除與主題一致的關鍵詞P2P網絡借貸, 統計P2P網絡借貸主題下詞頻排名前十的關鍵詞, 如表所示。
由表可知, “風險”的詞頻最高, 中心性達到0.46, 其次是“P2P監管”, 中心性為0.41, 也說明現有文獻對網絡借貸風險與P2P監管方面的關注度較高。 總體而言, P2P網絡借貸研究的熱度較高, 大部分文獻主要集中于對網絡借貸風險、監管、信息不對稱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以熱度較高的P2P監管為研究對象, 引出遞進式結構框架, 對P2P網絡借貸監管動因、監管行為與監管有效性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總結和評述。
二、P2P網絡借貸監管動因
明晰P2P網絡借貸監管動因是高效監管的前提。 P2P網絡借貸監管動因研究脈絡可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P2P行業存在固有風險要求監管→P2P行業存在現實風險要求監管→P2P行業存在信息需求要求監管。
(一)P2P網絡借貸存在固有風險
本文從不同利益相關者的角度對P2P網絡借貸固有風險相關研究進行梳理, 利益相關者包括借款人、投資人、P2P平臺、政府等。
從借款人角度來看, P2P網絡借貸存在信用風險和違約風險。 為了順利獲取款項, 借款人存在粉飾和編造虛假信息的可能, 該主觀行為將極大地影響借貸的不確定性, 學者們從借款人個人條件出發對借款風險進行了大量研究。 如: Arminger等[2] 研究認為, 年輕的借款者由于各方面條件不成熟, 更容易發生不理智的違約行為;李焰等[3] 認為要充分理解聲譽機制在網絡借貸中的作用, 實證表明借款者負面聲譽越高, 其違約風險越大;Serrano-Cinca等[4] 發現, 借款者年收入、債務情況等經濟指標越差, 其違約的可能性越大。 總體而言, 當前對借款人的客觀信用很難做到科學衡量、有效評價、真實反饋, 因此P2P存在不可避免的風險因素。
從投資人角度來看, P2P網絡借貸存在洗錢風險和資金來源合法性存疑的風險。 不法分子冒充他人身份, 采用自借自貸的運作模式實現“黑錢洗白”[5] ;大量非專業金融消費者參與網絡借貸行業, 由于其缺乏相關風險評估分析能力, 從而引發“長尾風險”[6] 。 此外, Yum等[7] 認為, 為了有效規避違約風險, 投資人進行決策時會出現羊群行為。 我國P2P網絡借貸中的羊群行為呈現出一定的非理性特征和偏好風險, 投資者偏好自動投標工具、信任第三方擔保, 從而導致自身投資風險增加, 同時投資者更傾向于將資金交由平臺代為投資, 容易忽視平臺的經營風險[8,9] 。
從平臺角度來看, 平臺對投資人的資金安全無法完全保障, 更有平臺出于騙取錢財的不良動機, 利用金融監管漏洞牟利, 進而產生道德風險[10] 。 同時, 平臺還存在信息風險、資金配對風險、期限錯配風險、監管不到位風險、監管套利誘發風險等[11-13] 。
從政府角度來看, P2P網絡借貸存在法律和政策風險。 法律和政策在制定、調整、實施的過程中對市場的影響存在眾多未知因素;另外, 在一段時間內P2P領域的法律和政策“空白”和“嚴格”并存, 在監管中可能會存在違規風險[6,14] 。
(二)P2P網絡借貸存在現實風險
我國P2P網絡借貸行業存在一段時間的“監管空白”, 在此期間由于缺乏監管政策約束, 加之大部分P2P平臺存在運營缺陷, 導致平臺跑路、爆雷、停業等事件頻發。 圖2為2011 ~ 2019年P2P網絡借貸平臺停業與問題平臺數量。
由圖2可知, 2011 ~ 2015年問題平臺數量呈顯著上升趨勢。 隨著2016年監管政策的落實, 積極的政策效果迫使問題平臺“原形畢露”, 停業平臺數量大幅增加。 由于正常運行平臺數量下降, 停業及問題平臺數量自2016年后有所減少。 2019年年末P2P網絡借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數量下降至343家, 比2018年減少了732家, 可見P2P網絡借貸整治工作取得了實質性成效。 但當前我國P2P行業現實風險仍然存在, 高效處置風險點離不開監管實踐, 規范行業行為少不了監管效能拓展。
(三)P2P網絡借貸存在監管需求
信息不對稱是我國網絡借貸平臺存在不確定性的重要因素。 監管實踐能推動網絡借貸行業信息披露的發展, 從而滿足相關人對網絡借貸信息的現實需求。
1. 監管促進信息披露的公開性與真實性。 帥青紅[15] 運用博弈論研究了監管機構與被監管機構之間的互動關系, 提出行業透明度是各方關系和諧發展的關鍵。 李亞飛等[16] 指出P2P網絡借貸平臺存在定位偏離和透明度不高等問題, 并認為要增強財務數據、資金流向、P2P平臺的運營關聯方等方面的信息披露。 張海洋[17] 發現缺乏強制性的借款信息披露監管是導致我國P2P行業采用擔保模式的重要原因, 這從根本上改變了平臺與投資者之間的博弈結構, 因此對信息披露的監管尤為重要。 監管機構應搭建一體化、權威的網絡借貸信息平臺, 定期發布可信的行業數據等, 以有效規范P2P行業行為[18] 。 楊璞、曹云飛[19] 通過實證研究驗證了百度是P2P用戶獲取信息的關鍵渠道之一, 搜索量能顯著影響平臺相關方面指標, 從而提出加強對搜索引擎推廣業務的監管, 以及加強相關部門與百度公司的P2P監管合作等。 劉營軍等[20] 提出利用稅務信息優勢輔助P2P行業信息監管, 提高信息的可信度。
2. 監管促進信用評級的可靠性與合理性。 P2P網絡借貸用戶對行業整體仍然存在較強的、與平臺本身特性無關的不信任情緒。 借貸行為具有非理性的特點, 信用評級成為借貸行為選擇的重要依據, 因此加強平臺信用評級, 給予用戶可靠的平臺選擇顯得尤為重要[19,21] 。 毛志剛[22] 指出, 我國網貸評級存在串通評級、評級買賣等虛假評級, 因此應在加強評級機構內部組織管理、利益沖突管理的同時建立追責機制。 付睿琦[23] 提出通過全力發展民營信用產業, 實現公共征信機構與民營征信機構互補, 進而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現有關于P2P網絡借貸動因的研究主客觀方面都較為全面地闡述了我國P2P行業實施監管的理論和現實邏輯, 但仍存在以下不足:第一, 缺少對“中國化”網絡借貸風險預警機制的研究。 構建我國P2P風險預警模型、加快監測模塊指標體系的形成、合理化指標預警區間對于客觀、有效量化風險和預防風險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 缺少對現行正常運營平臺風險控制機制的研究。 對于優勢頭部平臺的風險控制研究有助于提高整個P2P行業的風險跟蹤能力和風險防范能力;拓展風險方面的研究對于穩定P2P行業態勢、提高監管效能具有積極意義。
三、P2P網絡借貸監管行為
理解P2P網絡借貸監管行為是高效監管的關鍵。 現有關于P2P網絡借貸監管行為的研究主要從三大部分展開:監管行為框架→監管行為主體→監管行為模式。
(一)P2P網絡借貸監管行為框架
P2P網絡借貸監管行為框架的研究主要從監管路徑選擇和監管層次規范兩個方面展開。
1. 監管路徑選擇。 宋怡欣、吳弘[24] 從利率化出發對P2P監管路徑進行了研究, 提出以信息對稱性規制為核心, 形成對風險投資行為進行限制的監管規制邏輯框架。 楊建輝、林焰[25] 基于自動控制視角, 針對我國P2P平臺存在的問題, 提出建立完整的事前、事中與事后監管控制環節, 形成穩定的閉環負反饋監管控制系統。 唐士亞[26] 提出將監管機構和互聯網金融企業納入監管科技的框架, 以構建創新和穩定并舉的防范機制。
2. 監管層次規范。 自上而下的規制體現了國家干預色彩, 容易使監管者忽視行業底層的需求。 對此, 張斌[27] 指出要采用自下而上的監管制度框架, 該框架下的監管規制不僅能夠體現社會自生規則的內在價值, 還將促使監管者和行業之間形成理性交互關系。 郭貝貝[28] 針對不同擔保模式的巨大差異, 提出要建立多層次和多元化擔保監管體制, 同時引入階梯式的監管模式, 促進“政府+市場+行業自律”監管機制共同發揮作用。 占韋威、任森春[29] 將“雙層+雙線+委托”監管體制運用到P2P行業, 即中央主導與地方輔助的雙層監管、P2P網絡借貸監管部門與現行金融監管系統并行、委托行業自律組織或社會中介組織部分監管權力。
(二)P2P網絡借貸監管行為主體
若要達到高效且多元的監管格局, 主體充分發揮職能尤為關鍵。 P2P監管行為主體研究重點包括政府監管、行業自律監管和法律監管。
1. 從政府監管來看。 公眾基于各方面考量, 期望解決市場高風險與金融高效率之間的關系, 而將金融監管權力交付于政府[30] 。 首先, 政府監管具有正當性。 互聯網金融的實質仍然是金融, 對網絡借貸平臺進行監管是維護金融穩定的必要之舉, P2P網絡借貸信息失靈和涉眾性特征是政府監管正當性、合理性的基礎[31,32] 。 其次, 目前大部分學者主張中央政府統一監管, 同時協調好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關系。 樊云慧[33] 基于網絡特性與非地域性特征的不確定性和廣泛性影響, 指出P2P網絡借貸平臺需要中央統一監管。 部分學者指出要求中央統一監管是因為地方政府監管存在弊端, 如地方對P2P網絡借貸過度容忍, 地方監管訴求和中央監管目標不一致等, 同時地方政府要面對管理功能缺乏制度支持、信息掌握不足等問題, 導致地方政府監管趨于被動[34,35] 。 可見, 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監管尤為關鍵, 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及平臺機會行為的降低具有積極作用[36] 。 但是也有學者認為金融創新“中國化”的重要制約因素之一就是集權化監管體系在監管能力上體現得不足, 因此主張下放部分監管權力, 實現指向性監管。 王劍鋒[37] 提出在因地制宜制定P2P發展規范的同時創新地方特色預防監管機制, 以增強地方監管效能。
2. 從行業自律監管來看。 我國互聯網金融協會(NIFA)于2015年12月31日準予成立。 在政府干預成本較高的情況下, 鼓勵自主性的行業進行自律監管, 龍頭企業發揮積極作用, 對于引導整個行業健康發展具有重大意義[38,39] 。 行業協會通過加強行業自律制度建設、完善行業內部信息共享系統、建立行業統一的多維度評級體系等方式, 可以將協會自身優勢充分運用到P2P平臺上, 從而達到監管目的[22,40] 。 方興[41] 的研究表明, 行業協會成立與自律監管能夠促進行業規范化, 同時協會自律功能存在政策滯后效應, 滯后期越長則行業協會對問題平臺的影響越顯著。
3. 從法律監管來看。 屈援等[42] 認為P2P網絡借貸平臺具有民商法的合法性基礎, 公法不一定完全適合介入。 但網絡借貸行業的野蠻發展及事故頻發與當前我國相關的主要法律不健全是緊密相關的, 因此法律監管尤為重要。 部分學者主張采用軟法治理, 軟法治理具有靈活性、協商性和治理對象的互動性等優點, 通過政府主導、行業自律、企業內控、社會監督來發揮軟法作用, 不僅要加強對軟法制定過程和內容的監督, 而且必須通過實踐規范逐漸將其上升為法律, 保證監管的有效性[22,27] 。 林蔚[43] 建議以法律或者法規的形式明確P2P網絡借貸的中介機構性質, 并將其與非法集資行為作出明確的區分。 魯釗陽[44] 指出我國要適時修訂與P2P網絡借貸相關的法律條款, 同時盡快出臺可以有效規避P2P網絡借貸風險的法律。
(三)P2P網絡借貸監管行為模式
監管模式應合理匹配P2P行業實際情況, 現有關于P2P網絡借貸監管模式的研究主要分為四類:功能監管, 雙峰監管, 宏微觀審慎監管, 適度監管。 前三者主要與監管方法的選擇有關, 后者更強調監管的程度。
1. 功能監管。 金融業的快速發展使得傳統監管方式無法滿足市場發展需求, 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核心要義之一就是突出功能監管, 即對有相同功能、相同法律關系的金融產品按照同一規則由同一監管部門監管。 葉文輝[18] 對P2P平臺風險事件等進行梳理后指出, 監管職責要反映在履職過程中, 突出功能性和綜合性監管, 以充分判定P2P網絡借貸業務本質。 田杰等[45] 基于我國網絡借貸行業差異化下的業務模式, 提出我國監管方式要從合規管理過渡到功能管理, 即判斷平臺業務功能合理性與可行性, 據此分類制定相關的監管原則。
2. 雙峰監管。 雙峰監管模式指在功能監管的基礎上, 根據審慎監管和行為監管進行監管, 從而產生兩類分別負責的監管機構。 審慎監管主要針對防范金融系統風險, 以此來維護金融機構穩定;行為監管主要針對金融機構的具體經營行為, 以此來保護消費權益。 一些國家對P2P行業采取行為監管為主、審慎監管為輔的監管策略, 部分學者認為我國可以借鑒這一思路, 加快監管策略的轉變[13] 。 方芳、李聰[6] 指出, 為達到降低P2P網絡借貸內生性風險的目的, 可以采用“雙負責”制, 即行為監管與機構監管相配合, 銀保監會負責行為監管, 地方相關政府部門負責機構監管。
3. 宏微觀審慎監管。 宏觀審慎監管的目的是防范系統性風險, 維護金融體系的整體穩定;微觀審慎監管的目的是控制個體金融機構或行業的風險, 保護投資者的合法利益。 劉志陽、黃可鴻[46] 提出在現有監管框架下分類推進互聯網金融微觀審慎監管, 預防個體投機行為等不良行為;同時指出我國缺少獨立機構施行宏觀審慎監管, 應在國安委框架下建立金融系統風險理事會, 由其統一履行宏觀金融監管職責和制定金融沖擊對策。 李建強等[47] 將P2P網絡借貸風險機理與宏觀審慎工具有效性評估納入同一框架, 發現這在一定程度上可平抑信貸波動, 而且在非對稱監管下, P2P網絡借貸一定程度上會削弱宏觀審慎政策的有效性。
4. 適度監管。 嚴格監管有利于規范市場行為[48] , 但部分學者認為金融監管應當體現開放性、包容性、適應性, 主張規范與發展并重。 在監管上要把握風險容忍度, 既為行業創新留空間, 又要守住風險底線[38] 。 P2P網絡借貸是新興與脆弱并存的行業, 政府較快采取強制監管行動, 在某種程度上無法使其通過更健康的方式演變, 很可能對P2P行業產生致命性的打擊[49,50] 。 采用非審慎監管不僅能避免過高的監管成本, 同時可以保持行業創新能力。 政府只需設立行業基礎門檻并出具基本的指導意見或禁止性規定, 將大量約束P2P行業的任務交給行業自律組織完成[51] 。
綜上可知, 現有文獻對監管行為制度框架、行為主體和行為監管模式方面都進行了相應研究, 盡管在監管模式選擇方面學者們仍存在一些分歧, 但筆者認為不論是哪種監管模式, 都必須因地制宜, 實事求是。 根據現有的監管行為, 在今后P2P行業的發展中, 首先要加強監管模式的研究, 以充分挖掘我國P2P行業內部行為機理為基礎, 形成尊重行業發展要求、規范行業發展行為的監管模式, 促使P2P行業從規避制度到規范行為的思路轉變。 其次, 突出科技監管方面的研究, 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構建P2P監管跟蹤機制, 加速技術迭代, 完善智能監管體系, 形成前沿優勢。 最后, 拓展對監管主體之間相互作用的研究, 了解主體之間合力的行為影響與管理質量以及各監管主體之間的替代效應, 為構建P2P監管整體生態提供動力支持。
四、P2P網絡借貸監管有效性
明確P2P監管有效性是高效監管的動力。 監管政策對P2P行業的影響脈絡可概括為:監管影響不同主體的行為選擇→監管影響市場和行業的運轉→監管助力金融科技創新。
(一)監管影響不同主體的行為選擇
測度監管政策效果離不開政策前后相關參與者的行為對比, 以及其所產生的行為影響。 吳曉、孫英雋[52] 運用不完全信息下的動態博弈模型, 研究P2P網絡借貸平臺與監管機構之間的行為選擇, 發現在政府嚴格監管下, 監管成本越高, 違規經營平臺數量就越多, 監管收益和上級行政機構的處罰力度越大, 違規經營平臺的數量越少。 王舞宇、章寧[36] 分別建立了不完全信息P2P網絡借貸平臺之間以及P2P網絡借貸平臺與地方政府之間演化博弈的動態復制系統, 并據此分析P2P網絡借貸平臺的違規經營行為以及地方政府監管的機會主義行為, 發現中央政府在改善P2P平臺違規經營和地方政府監管機會行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田杰等[45] 通過實證分析認為資金存管、持有經營許可證以及認證等監管政策的執行, 使投資者更愿意選擇有合規資質的平臺, 從而提高了P2P網貸平臺投資參與人數和成交量。 王雄、鄒鈴[53] 運用RDD方法和中介效應模型測度政策效應在平臺成交量方面的影響, 指出政策是通過影響已有投資者的心理, 使其選擇使用短期借貸標的或離場的行為來減少平臺成交量。
在“1+4”監管體制下, 網絡借貸行業會進一步規范其行為, 部分平臺首先進行內部業務整頓, 從“資金端”和“資產端”積極轉型, 其次網絡借貸平臺積極聯系銀行存管系統, 參與相關業務評測, 再通過調整信息披露內容, 增強平臺透明度。 這些措施旨在達到監管政策的要求, 對于網絡借貸行業的健康平穩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 。
(二)監管影響市場及行業的運轉
監管效能檢驗離不開市場及行業前后運行狀態的改變, 以及其對市場和行業產生的動態影響。 Flannery[54] 認為監管的充分實施能更有效地縮短時滯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從而穩定相關市場。 趙建國等[55] 通過實證分析得出政府監管能夠保證市場的有效性, 同時監管對上市公司系、非國資系P2P平臺的影響程度更大。 徐婧等[56] 運用System-GMM方法進一步研究證明, 只要政府監管有效, 第三方評級就能對P2P平臺發揮一定的市場約束作用。 鄒欣[50] 從P2P平臺的時變特征和固有屬性兩個方面研究監管政策對行業的影響, 發現在監管環境明顯變嚴后選擇進入網絡借貸行業的平臺資質較好。 監管可以篩選企業, 但監管使得市場競爭程度下降, 兼并重組后使得網絡借貸市場壟斷程度提高。 李建強等[47] 通過構建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 得出非對稱監管下P2P網絡借貸削弱宏觀審慎政策有效性, 會造成更大的信貸波動。 唐勇、朱鵬飛[57] 指出, 處于嚴監管期的網絡借貸利率成交量之間的市場風險相較于寬監管期明顯降低, 表明隨著政策的實施逐步釋放了相關風險。
(三)監管助力金融科技創新
“規避管制說”認為政府監管與金融創新是相互作用的關系, 規避監管幫助機構創新, 這種創新又促使政府進一步的監管創新, 監管在這種博弈中不斷完善, 以解決新出現的規避問題[58] 。 部分學者提出借鑒國外P2P行業監管經驗, 鼓勵將“監管沙箱”運用到我國P2P網絡借貸行業。 “監管沙箱”是一種創新的監管模式, 通過提供縮小版的真實市場環境和適當寬松的監管環境來測試產品, 若通過測試則被允許進入市場[59] 。 “監管沙箱”重新賦予了監管者新的內涵, 改變了創新者與監管者的內部關系, 可幫助監管者實現從對抗式到學習合作式監管思路的轉變, 解決監管中政府與市場的信息交互不對稱問題, 體現政府與市場共同制定監管政策的協調過程[6,27,60] 。 但對于“監管沙箱”的使用, 學者們也提出了相關警示。 李敏[60] 認為“監管沙箱”在實踐領域缺乏標準化, 高度依賴監管能力等問題有待解決; 此外, 解決政府與市場構建“共容利益”過程中的代理人問題也需要謹慎考量。
自我國P2P網絡借貸行業監管政策出臺以來, P2P行業中大量問題平臺開始出清。 關于P2P監管有效性研究的文獻大部分都出現在我國監管政策實施之后, 這也充分論證了監管政策對于整個P2P行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性。 但是, 鮮有文獻提到監管政策的沖擊水平和可能存在的負面影響, 此類研究對于防范政策風險、加強政策正向傳導具有重要意義; 對于監管政策在各地域執行效果的研究也不足, 了解監管政策在地方的吸收程度和不同地域間的政策反饋差異可為補充政策提供依據。 此外, 未來還要加強對P2P行業轉型、退出等監管政策方面的研究。 當下監管力度加強, 明確政策對P2P行業轉型和出清的空間范圍, 將為P2P網絡借貸行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支撐。 糾正行業問題, 降低風險是基礎, 掌握發展動態, 提高監管效能是關鍵。 只有這樣, 監管政策的實施才會更加科學高效。
五、結論與展望
當前學者們對P2P網絡借貸監管的研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 一是, 現有文獻就P2P行業不同主體存在不同的風險情形、現實壓力和參與者存在對監管的現實需求等方面進行了研究, 以此明確了P2P網絡借貸監管的動因。 二是, 現有文獻對P2P網絡借貸監管行為的研究主要從三部分展開:P2P監管行為框架, 包括監管路徑選擇和監管層次規范;政府、行業、法律等行為主體在監管中的作用;功能監管、雙峰監管、宏微觀審慎監管、適度監管等不同行為模式。 三是, 現有文獻從規范主體的行為選擇、推動行業運轉、助力金融科技創新等方面研究了監管對規范P2P行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 本文基于上述方面的有益探索, 厘清了P2P行業監管脈絡, 為今后對此類問題進行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思路。 但是, 目前對于我國P2P網絡借貸監管的研究仍然存在不足, 缺乏更有針對性的研究。 對此, 本文提出了如下未來研究方向:
1. 突出“特色監管”在網絡借貸監管策略中的研究。 當前學者們對國外監管模式的借鑒研究較多, 但國外監管經驗不一定完全符合我國網絡借貸實際。 拓展針對性研究可為我國探索創新型監管模式提供路徑選擇。
2. 突出“金融科技”在網絡借貸監管發展中的研究。 區塊鏈、大數據、“監管沙箱”等技術在有效化解和防范金融風險方面具有顯著優勢。 依托金融科技優勢, 對標網絡借貸市場, 可進一步推動P2P行業規范革新。
3. 突出“監管效能”在網絡借貸監管實踐中的研究。 近兩年我國監管升級, P2P行業各方面都略顯“頹勢”, 多省份“一刀切”取締P2P業務, 如此監管是否會導致P2P網絡借貸行業只是“曇花一現”?政策對P2P行業轉型和出清的影響效應如何?這些都可成為未來研究的方向。
【 主 要 參 考 文 獻 】
[1] 譚中明,錢珍,王書斌.新監管體系下我國P2P網貸風險管控現
狀的檢視及改進對策[ J].西南金融,2019(4):21 ~ 28.
[2] Arminger G., Enache D., Bonne T.. Analyzing credit risk data:
A comparison of logistic discrimination,classification tree analysis,and feedforward networks[ 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1997(2):293 ~ 310.
[3] 李焰,王琳,張迎新.新聲譽資產與借款違約——以P2P網絡借
貸為例[ J].財會月刊,2018(16):3 ~ 13.
[4] Serrano-Cinca C., Gutierrez-Nieto B., Lopez-Palacios L..
Determinants of default in P2P lending[ J].Plos One,2015(10):1 ~ 22.
[5] 李璽,李應博,馬一為.我國P2P網貸監管中政府治理創新研究
[ J].西南金融,2018(4):23 ~ 31.
[6] 方芳,李聰.中國P2P網絡借貸內生與派生風險監管探究[ J].新
金融,2018(7):45 ~ 50.
[7] Yum H., Lee B., Chae M.. From the wisdom of crowds to my
own judgment in microfinance through online peer-to-peer lending platforms[ J].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 Applications,2012(5):469 ~ 483.
[8] 陳冬宇,鄭海超.我國P2P網貸市場的羊群行為及其決策理性研
究[ J].管理評論,2017(1):3 ~ 11.
[9] 劉華,嚴廣樂.P2P網絡借貸投資者的平臺偏好風險研究[ J].金
融與經濟,2018(9):26 ~ 32.
[10] 張璐.P2P網絡借貸信用風險及對策研究[ J].財會月刊,2014
(2):56 ~ 58.
[11] 盧馨,李慧敏.P2P網絡借貸的運行模式與風險管控[ J].改革,
2015(2):60 ~ 68.
[12] 沈慶劼,葉蜀君,吳超.我國P2P借貸平臺監管套利的路徑、危
害及治理措施[ 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7(1):85 ~ 90.
[13] 何涌,宋京輝,謝寧.小微企業融資與民間借貸契合發展研究綜
述[ 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1 ~ 5.
[14] 楊東.互聯網金融風險規制路徑[ J].中國法學,2015(3):80
~ 97.
[15] 帥青紅.P2P網絡借貸監管的博弈分析[ J].四川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2014(4):133 ~ 138.
[16] 李亞飛,李會.P2P網絡借貸產品定價模式研究[ J].金融理論、
與實踐,2019(2):49 ~ 54.
[17] 張海洋.信息披露監管與P2P借貸運營模式[ J].經濟學(季
刊),2017(1):371 ~ 392.
[18] 葉文輝.P2P網絡借貸風險與監管對策研究——對近期P2P平
臺集中爆發風險事件的思考[ J].金融與經濟,2018(10):45 ~ 49.
[19] 楊璞,曹云飛.基于有限關注的P2P借貸市場監管模式:以百度
為例[ 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7(20):65 ~ 72.
[20] 劉營軍,徐婧,雷嶼森.P2P平臺合規性對投資者選擇平臺的影
響[ J].管理現代化,2019(3):21 ~ 25.
[21] Klafft M.. Peer to peer lending:Auctioning microcredits over
the internet[A].Dubai: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09.
[22] 毛志剛.P2P網貸評級視域下金融消費者保護法律問題研究
[ J].西南金融,2019(1):18 ~ 29.
[23] 付睿琦.我國P2P借貸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 J].技
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8(9):74 ~ 78.
[24] 宋怡欣,吳弘.P2P金融監管模式研究:以利率市場化為視角[ J].
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6(6):163 ~ 170.
[25] 楊建輝,林焰.基于自動控制視角下的P2P平臺風險監管研究
[ J].管理現代化,2017(4):109 ~ 112.
[26] 唐士亞.運用監管科技促進互聯網金融均衡規制——以P2P網
貸市場準入規制為例的研究[ J].商業研究,2018(12):57 ~ 63.
[27] 張斌.互聯網金融規制的反思與改進[ J].南方金融,2017(3):
37 ~ 45.
[28] 郭貝貝.基于融資擔保機制的P2P網貸滿足性研究[ J].金融與
經濟,2018(6):89 ~ 92.
[29] 占韋威,任森春.中國P2P網貸運營模式異化及其監管研究
——基于中美對比的視角[ J].現代經濟探討,2019(3):125 ~ 132.
[30] Edward J. Kane. Principal-agent problems in S&L salvage[ J].
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0(45):755 ~ 764.
[31] 中央財經大學課題組.個體網絡借貸(P2P)監管立法例及解讀
[ J].財經法學,2016(1):5 ~ 18.
[32] 王學忠.P2P網絡借貸平臺監管若干問題的爭議與辨析[ J].南
方金融,2018(10):77 ~ 85.
[33] 樊云慧.P2P網絡借貸的運營與法律監管[ J].經濟問題,2014
(12):53 ~ 58.
[34] 陸琪,姚舜達.互聯網與地方金融監管[ J].中國金融,2016
(23):53 ~ 54.
[35] 程華,楊威.投資者風險偏好、平臺行為選擇與P2P監管[ J].經
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6(10):16 ~ 24.
[36] 王舞宇,章寧.P2P網貸平臺違規經營及政府監管的機會主義
行為演化博弈分析[ J].企業經濟,2018(10):163 ~ 172.
[37] 王劍鋒.金融創新“中國化”視角下P2P監管之辯[ J].探索與爭
鳴,2016(10):102 ~ 105.
[38] 張曉樸.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原則:探索新金融監管范式[ J].金
融監管研究,2014(2):6 ~ 17.
[39] 王黎黎.互聯網金融監管政府角色的錯誤期待與矯正[ J].宏觀
經濟研究,2016(8):56 ~ 62.
[40] 王修華,孟路,歐陽輝.P2P網絡借貸問題平臺特征分析及投資
者識別——來自222家平臺的證據[ J].財貿經濟,2016(12):71 ~ 84.
[41] 方興.行業協會能夠促進P2P網貸健康發展嗎[ J].當代財經,
2018(7):57 ~ 68.
[42] 屈援,李安.互聯網金融的風險特征、監管原則與監管路徑[ J].
學術交流,2014(8):137 ~ 141.
[43] 林蔚.完善P2P網貸平臺風險防范的法律思考[ J].華南師范大
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135 ~ 140.
[44] 魯釗陽.P2P網絡借貸風險規制法律問題研究[ J].商業研究,
2017(3):183 ~ 192.
[45] 田杰,趙源,王淑敏.行業合規與P2P網貸平臺發展:促進或抑
制[ J].金融監管研究,2019(9):1 ~ 14.
[46] 劉志陽,黃可鴻.梯若爾金融規制理論和中國互聯網金融監管
思路[ 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5(2):64 ~ 76.
[47] 李建強,張淑翠,趙大偉.P2P網絡借貸、流動性風險與宏觀審
慎政策[ J].當代經濟科學,2019(5):38 ~ 51.
[48] 曹寶瑞.我國P2P網貸資金存管制度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博
弈理論視角[ 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8(9):69 ~ 73.
[49] Chaffee E. C.,Rapp G. C.. Regulating online peer-to-peer
lending in the aftermath of Dodd-Frank:In search of an evolving regulatory regime for an evolving industry[ J].Washington & Lee Law Review,2012(2):485.
[50] 鄒欣.監管政策如何影響P2P網貸行業的發展?[ J].金融理論
與實踐,2017(7):25 ~ 31.
[51] 宋鵬程,吳志國,趙京.投融資效率與投資者保護的平衡:P2P
借貸平臺監管模式研究[ 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4(1):33 ~ 38.
[52] 吳曉,孫英雋.偽互聯網金融能否終結——以P2P網貸為例[ J].
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26 ~ 34.
[53] 王雄,鄒鈴.我國P2P網貸平臺成交量的政策效應研究——基
于平臺類型與地區的差異[ 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9(9):49 ~ 59.
[54] Flannery M. J.. Using market information in prudential bank
supervision:A review of the U.S. empirical evidence[ J].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98(3):273 ~ 305.
[55] 趙建國,白昌易,于曉宇.政府監管與P2P網貸平臺發展[ J].經
濟管理,2019(11):5 ~ 19.
[56] 徐婧,劉營軍,張龍耀.第三方評級對P2P平臺成交規模的影響
[ J].武漢金融,2019(3):30 ~ 36.
[57] 唐勇,朱鵬飛.網貸市場利率與成交量關系研究——基于不同
監管時期數據的實證分析[ J].中國管理科學,2019(7):35 ~ 45.
[58] Kane E. J.. Accelerating infl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the decreasing effectiveness of banking regulation[ 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81(2):355 ~ 367.
[59] 張景智.“監管沙盒”的國際模式和中國內地的發展路徑[ J].金
融監管研究,2017(5):22 ~ 35.
[60] 李敏.金融科技的監管模式選擇與優化路徑研究——兼對監管
沙箱模式的反思[ J].金融監管研究,2017(11):21 ~ 37.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網絡借貸平臺企業風險生成機制及監管策略研究”(項目編號:19BGL053)
【作者單位】湖南工業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 湖南株洲 412007。 毛秋霖為通訊作者